第八十七章 武状元
捡火柴的木木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录取居然有名额?”
“那必须的,武举人怎么说也是蚣务员编制好吧,你现在考个编制哪个没有名额限制?”
“也对”
曹七七手拄着脸颊,百无聊赖恹恹地说道:
“清朝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
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
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十两,少则四、五两。而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
“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哦吼,居然包吃包住还有管回家路费”
“这个待遇不错”
“十两很多吗?”
“按照大清朝市场行情,一两银子200大洋来算,十两银子将近2000块大洋”
“哦~那路费还是阔以的”
“那必须可以好吧”
“那一吊钱一贯钱是多少呢?”
曹七七想了想说道:
“一个铜钱即称一文”
一吊钱为五十文,但有时也为一百文,五十或一百铜钱用绳子串成一串,故名吊。
一贯钱通常为一千文,但有时会因市而缺乏铜钱而会少于一千文。
“一文钱大概是两毛钱左右”
两是银子的单位,一两银子约等同一千文。”
“哦~~~搜嘎,扫迪斯奈,那碎银子又是多少呢?”
““散碎银子”,其本质还是银子,只是在使用时,要用天秤来“兑”(称量),称多少是多少。”
曹七七对答如流,完全不过用脑子。
系统:........懒死你算了。
“那金子呢?”
问题接踵而至。
“在古代黄金比较值钱,一两黄金大概相当于十两银子至二十两银子,也就是2000到4000左右不等,当然由于历朝历代行情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
“卧槽,怪不得都喜欢用金子”
“奔偏了,小萝莉,武举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青青子衿好奇不已。
“据我所知”
曹七七说道:
“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
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
一拖便是几年,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
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
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十年后,大清帝国便宣告灭亡了。
略微思忖片刻,曹七七总结道: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
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还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
“都有记载吗?”
水友们十分好奇,曹七七深刻怀疑这群人不去看妹子,反而在这儿听到絮絮叨叨说一些古代的轶闻,纯属是闲的。
“嗯,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
她话锋一转说道:
“这九十二个武状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东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苏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广东四名,甘肃、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陕西各一名。此外,汉军旗六名,满军旗三名。”
这个统计不完备,也不是很准确的,不过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所谓武举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尚武风气,二是文教水平。
河北省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武风素盛分不开。正因为河北省武风基础好,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
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
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中的名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都出在陇右,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武乡试名额,顺治朝规定陕、甘各二十名,后经康、雍、乾三朝追加,两省都增至五十名,这比许多大省的名额都多。
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
要知道,当时的甘肃包括宁夏,三名武状元张文焕、马会伯、李如柏都出在宁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宁夏。人口不及江南一个大县的宁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进士,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牛比的现象。”
“雾槽?我大甘肃如此牛皮的吗?”
“是的,相当牛皮”
曹七七肯定道。
“郭子仪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也是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醉打金枝那个?”
“是的”
“那最后一位武状元是谁呢?”
曹七七搜索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
“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那有没有既中武举又中文举的呢?”
曹七七:........
你们的好奇心还真是旺盛。
“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居然还真有啊”
“牛蛙,牛蛙”
“古代人是不是力气都特别大?”
“动不动几十斤那种”
“假的吧....”
有人不信。
“呵呵,请参考一下古人锻炼用的石锁”
“雾槽,算球,我菜狗我认了,跑步都喘的那种”
“年轻人,锻炼吧”
这时候,从心忽然冒泡:
“小姐姐,那历史上有没有女武状元呢?”
“女武状元?没有吧”
大多数人第一感觉不可能。
奈何,曹七七的话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女武状元是有的”
曹七七说道:
“真的有女武状元?”
人们有些难以置信。
“嗯,有”
曹七七的话慵懒至极:
“中国唯一的女武状元是在永乐年间中举,名为:张玉景,甘肃人”
“卧槽?我大甘肃人?”
“嗯,甘肃甘谷县张家坪村人”
曹七七说道:
“据记载:明朝时候,甘谷县张家坪村的姑娘张玉景“不爱红装爱武装”,自幼习武,15岁得武监生职衔,担任乡里的武术队长,明成祖永乐三年进京接受选拔,暴露了女儿身,犯了该斩的欺君罪,皇帝好奇,面见张玉景,为她临死还替家乡父老争取瓦房建筑的心愿所感动,赐她女状元称号,命她做了皇宫中的武术教官,供职至39岁病逝。”
“我大甘肃妹子威武!”
“那鼎甲是什么呢?”
萌新不懂。
曹七七撇了撇嘴:
“敲黑板,好好看好好学”
“鼎甲,为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哦哦,萌新懂了,感谢主播”
忽然,曹七七看到了脑海一段有意思的文字,忽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
“咦?小萝莉笑了”
“主播,你老实交代,你在偷偷笑什么?”
“就是就是,是不是外面有狗了”
曹七七呵呵一笑:
“我刚刚把清代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照一下,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什么现象?说来听听呀”
“就是就是”
“行吧”
曹七七也没藏着掖着:
“清朝文科会试也是一百一十二科,状元一百一十二名。其中江苏四十九名,浙江二十人,安徽九名,山东六名,河北、广西各四名,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三名,湖南二名,江南、四川、陕西各一名,山西、甘肃、云南没有。”
显而易见,从整个比例来看,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河北省武状元三十二,文状元仅四名,与此相对,江苏省是文状元四十九,武状元六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长,至少在清代科举考试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应该说山东、浙江两省发展相对平衡,这两省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合理一些。
Ps:感谢:朴灿烈朴sir(兔次+two)、从心(兔次+1)、fairy-of-swo(兔次)、passer-by、显而易见这是个小号(皮一下很开心),投的票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和长辈聊了会天,一不小心聊过头了,抱歉,发晚了,表打我,咳咳,干饭干饭。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4223185/6650216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