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统名作的现代困境
余秋雨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一种较为普遍的感受:美国三四十年代拍的一些史诗式的巨片,现在看起来觉得冗长、疲顿了。例如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名小说《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优点不少,但在今天要使人精神饱满地从头看到底却已不大容易。此间最根本的原因是影片过于执著于历史,执著于剧中人的自身感情,而缺少一种让今人也能感受和憬悟的哲理
。观众长时间地追随着一个早已逝去了的历史事件,追随着一群人的颠沛流离。
缺少普遍意义的情感再长再深,也未必会使许多人产生感应
。《乱世佳人》中女主角斯佳丽对艾希礼生死不渝的感情,对观众来说是缺少亲切感和说服力的,因此只属于剧中人,或者更大一点,只属于历史。
但是,就在这种总情势下,我们却也能发现某些具有哲理性的亮点。例如,斯佳丽历尽艰险之后才明白自己所深爱的艾希礼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懦夫,这很能让人同情,原因是这里埋藏着一些普遍性的哲理因素。追求的行程和追求的目标突然脱节了,于是以前的追求越是执著就越是显得荒唐和滑稽;如果这是人生情感路途上的寻常现象,那么这也就是人生本身的一大荒诞
。从这里,现代艺术家是可以大有发挥的,但按照《乱世佳人》的结构,则只能匆匆掠过。
此外,与艾希礼相对照,观众看到,那个令人十分厌恶的白瑞德却是一个时代的强者。恶,在乱纷纷的时代傲然挺立;善,却在这个时代萎弱衰退
。心地光明的女主角,把人生与爱,交付给了一个心造的幻影,把仇恨与蔑视,交付给了一个乱世英雄。于是,道德准绳背后牵连着巨大的遗憾,历史车轮的近旁杂卧着难割难分的善与恶
。这里,也会展现出让人深有感悟的内容,但《乱世佳人》也只能一笔带过。
有人说,这些理性概括只是看电影之后产生的体会,哪能成为电影本身的格局?
现代艺术的哲理追求正要以这种理性格局来处置情感形态和故事形态。这便要求作品从结构上更有意识地导向情感逆反的涡流,并对这个逆反的涡流细加审察;这还会要求作品动用象征和诗化情境,来点化这种逆反的意蕴。这些努力,实际上都直接导向了哲理。美国的南北战争即使对美国人来说也该是遥远生疏的了,只有哲理,才能使遥远的故事焕发出普遍魅力。
当代人重拍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时也遇到了《乱世佳人》同样的难题。根据著名的小说拍电影,如果这部小说又是历史过程感很强的写实小说,那真会给电影艺术家带来不少麻烦。《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基本结构上一时难于大动,但现代艺术家拍摄时却明显地留下了一些叩发哲理的部位,例如在表现老黑奴汤姆与主人的幼小爱女的交往时,给他们一个神圣的、童话般的空间:怪异的树伸向怪异的天,水边亭榭中,种种语句一如天堂里的对话。人性的温煦可与神性接通,而神人接通的场合又那样神秘莫测。老人与女孩用天真的语言、纯爱的举动低唱着人生的赞美诗,呼吁着人性的归复。但是,这两位热情的歌手很快都泣血殒命,人性的世界只剩下了残叶秃枝,归于寂寞。
这些部位,在影片中虽然是局部、零碎的,却反映了现代意识的强烈浸染。有了这些部位,也就有了哲理的片断踪影。反对种族歧视的意蕴,虽然也不小,但无论如何有着明显的时间局限和地域局限
。艺术家反对种族歧视的立足点则要高得多,是对人性的崇尚,是对苍然天宇下一切人具有平等价值的肯定。这一些,足以光照更广大的人类时空领域。黑奴、女孩、怪树的意象组合,给这种普遍哲理赋予了一种蒸馏形式
。
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哲理部位
。黑格尔在《美学》里反复呼吁过的普遍性意蕴,一旦挣脱绝对理念的束缚而面对人生,便成了现代艺术家苦苦追索的哲理。
现代哲理的追求和传统情节的追求是有矛盾的。哲理求普遍、求整体,而情节则求具体、求局部
。普遍意蕴在获得情节性体现方式的同时,也就受到了情节的局限。传统的情节,常常被经营成一个紧凑严密的小世界,当这个小世界要来表现大思想的时刻,大思想也就被小化了。一些拙劣的作品则让思想戳露在这个小世界之外,结果,小世界被捅碎,思想本身也尖利可笑,两败俱伤。因此,有一批艺术理论家长期呼吁思想相对于情节的隐潜性,努力维护小世界本身的完满和谐,并在这个前提下来自然而然地提高它在思想意蕴上的浓度,达到情节的典型化。但是,这并不是解除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
美国电影《魂断蓝桥》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的这种有趣困境。
这无疑是一个颇为精美的作品,但如果由现代电影艺术家来处理,一定会更加注重滑铁卢桥——这个象征着战争,也象征着人生津渡的理性构件。女主人公在躲避一次空袭时初次在这座桥旁认识了自己的爱人,这时,这座以一场历史性战争命名的大桥,竟显现出温柔之态,为他们的冒险组合提供了特殊机遇。但是,不久之后,战争露出了本相,爱人上了前线,很快又传来死讯。她又穷又饿,开始卑贱的卖笑生涯,又是在滑铁卢桥,她第一次向一个陌生的男人艰难微笑;最后,并没有战死的爱人回来了,她自感已不配享受巨大的幸福,仍然在滑铁卢桥,投身于隆隆开过的军车底下……这时,滑铁卢桥最终显示出了它的全部冷漠和狰狞。整部电影中三次呈现的滑铁卢桥,英国的荣誉之桥,静静地展现出自己的可怕意义,荣誉的可怕意义。这便是哲理构架,《魂断蓝桥》的深刻性与普遍性,大半来自于此。
为了在这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上进一步作实例解析,我们不妨再耐心地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构架,那就是围绕着女主角与她未来的婆婆产生误会的传统情节构架。这个传统情节构架初一看是整部作品最引人注意的部位,其实细加推敲却是比较浅薄和脆弱的。
女主角为什么会沦落到衣食无着、走投无路的狼狈境地呢?因为她与她未来的婆婆克劳宁夫人的初次见面极其失态,引起了克劳宁夫人的不悦,拂袖而去。之所以失态,是因为她在见面前突然看到了误传爱人阵亡的噩耗,但克劳宁夫人当时还不知道。以后的情节线告诉观众,如果没有婆媳间的这次小小误会,女主角完全用不着卖笑,因为克劳宁家庭不仅极其富有而且深明大义、开通豪爽,绝对会把可怜的女主角裹入自己保护的羽翼。那么,以后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因此,就情节线而论,婆媳误会当是全剧的“戏眼”,是以后全部悲欢离合的派生点。但是,这个误会发生得太勉强了
!它之成立,必须符合以下这些偶然性极大的条件:
1.误传的消息,只能让女主角看到,而不能让婆婆得知。而在一般情况下,当然应该会是阵亡者的家庭和母亲先知道。
2.在发生误会的当口上,女主角必须是失态而不是悲伤,甚至必须不流眼泪,因为只要一露悲色就会引起婆婆的立即离去。
3.更不能向婆婆说破。在正常情况下,婆婆年岁不大,精神健朗,并不存在害怕她受不住刺激而出意外的问题,说破的可能是极大的。更何况,婆婆已经说明,她现正在把自己的别墅改成伤兵疗养所,因而她对伤残、流血、死亡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4.宽厚爽朗的婆婆也要突然背离自己的性格逻辑。她远道而来,竟一言不合而怫然离去。她目睹姑娘的怪异神色而不作深入追询。她深信自己儿子的选择,而又被一时的表象所左右。她走得那样匆忙,匆忙得失去了礼貌。
只有当以上这些苛刻的条件同时存在,那个误会才能成立,那个悲剧才能成立。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深挚的悲剧,竟然悬挂在一根脆弱的游丝之上。
观众的审美感受也会验证这个分析。当电影拍到女主角和生还的爱人一起到豪华的庄园去看望宽厚的婆婆和可爱的家庭时,观众一直在为女主角遗憾,遗憾她和婆婆当初在咖啡馆都少说了一句话。这种遗憾之感,来自于影片在情节上过于偶然性的处置,却能造成对于所表现的深刻社会悲剧的分量减轻
。无论如何,这在内在意蕴的表达和领受上是一种损失。
我们不是在吹毛求疵地指责早在几十年前拍摄了一部精致的影片的电影艺术家。我们只想说明:《魂断蓝桥》与许多作品一样存在着两种结构,而传统情节性的结构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吞食现代哲理结构的。一个悬挂在无数偶然组合的游丝上的悲剧,与以滑铁卢桥所层层展现的冰冷哲理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这种矛盾,由艺术本身的悖论所滋生。艺术不能不概括,又不能不具体。
当人们走通了由具体表现概括的典型化路途之后,又发现了其间的矛盾并未全然消除。电影艺术家深知,把对一场战争、无数场战争、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战争的思考,完全押入一个纤巧弯曲的情节之中,必然会耗损掉大半深刻性和严峻性,因此求援于哲理化的象征,求援于大铁桥
。《魂断蓝桥》由此产生了魅力,也由此留下了矛盾。能不能让普遍性的意蕴耗损得更小一点呢?能不能让哲理构架的效能发挥得更大一点呢?现代艺术家在苦苦思索、辛勤实验。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这本著作中指出: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这种人类情感,既可以称之为哲理化的情感
,也可以称之为情感化的哲理
,是构成现代艺术的重要质素。
它不表现为对某种悲欢而流出的眼泪,对某种不幸而产生的激动,而常常只是变成一种淡然漠然而又宏大无比的情绪性体验。
基于这种整体要求,现代艺术家渐渐不再像《魂断蓝桥》那样只是在部件上、片断上输入哲理,而是以整体构架来直接通达这种追求。这就把事情做得更彻底了,与前面这些让人疲倦、又十分勉强的作品有了根本的区别。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1128906/273591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