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蜀臣 > 第303章、定论

第303章、定论


  彼蛮夷者,寡文学少礼仪,皆畏威而不怀德也。

  这是昔日郑璞从牂牁郡募兵归来时,丞相诸葛亮以当爱惜羽毛劝之时其自申的理由,而后来南中复叛也证明了这点。但如今郑璞戮俘筑京观威慑不臣,虽丞相出言维护,但骨子里却是不认可的。

  盖因丞相从来都不是残暴之人。

  譬如将那些俘虏贬入铁矿、盐井当奴隶,亦不失为与国裨益之策。

  而竟畅怀加餐的缘由,乃是历经河西之战后,他终于可以对“此身已老、后当有继”的思虑有决断了。

  对,后继。

  无一人知道,现今令丞相夙夜思虑的问题,乃是定论后继者。

  因为大汉如今潜龙出渊了、后辈将率亦历练成长了,只需要抵御住魏国的反扑、安然休养生息数年便可以发起“还于旧都”的关中之战了。丞相自忖,觉得只要大汉国力能恢复、募兵演武罢,魏国应是无人能挡自身兵锋所向的。

  且自从将一些事务下放僚佐后,丞相也觉得自己身体状况还能多熬几年。

  不出意外,应是能看到入主长安的那一天吧?

  是故,萦绕丞相心头上的,乃是昔日赵云临终前那句“先帝愿未全,一切丞相劳之”。

  还于旧都,仅仅是兴复汉室的启端。

  将汉旌遍布天下十三州、打通西域,再度宣昭“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的雄烈豪言,方是终点。

  故而,后当有继。

  如今郑璞再度彰显刚戾的性情,便是丞相对他做出定论的时候。

  非是打算将他定为可继“事无巨细咸决之”的权柄。

  若是还于旧都,大汉便不需要再多一位丞相了。臣秉君权,乃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不可循例,不可为后世之表。

  天子刘禅终究是要亲政的。

  且天子资质不差,如今已然隐隐有先帝之风了。若是日后再继一丞相,只会引发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前汉便有了无数不好的例子,何苦再重蹈覆辙?

  丞相乃是打算以蒋琬、费祎以及董允等秉性纯良之人守中枢,以宽和施政、以德牧民,而郑璞则是作为破局之刃。

  不仅是军争时以奇谋策算破局,亦有施政时不循规蹈矩的除时弊破局。

  昔日郑璞上表“固本三策”时,丞相心中便知道了,其总能思及他人不能及,看待事物与处理问题时从不拘泥于礼法或世俗之念。

  最重要的,乃是郑璞不惜名、不吝身,且无有乡党之私或友朋之徇。

  如“推恩”之策与萧关道回绝马谡,就很好证明了这点。

  至于他人言郑璞类法正睚眦必报且行事太过于狠戾嘛.......

  天道有常,昼夜尚且交替轮回,大汉诸如蒋琬、费祎等不乏守德者,正好与之裨补。比如一件对朝廷裨益但有悖于礼制的事情,权柄在握的郑璞大刀阔斧推行了,后续会有蒋琬与费祎等人出面平复各方情绪,让朝廷既得利又不损誉。

  昔日先帝尊天子号时,立宗庙,乃祫祭高皇帝以下,并非是祭光武。

  前汉之政,乃以霸王道杂之,朝廷安能无有推行霸道者!

  自然,历朝历代若将兵马与秉政之权皆在握,多会引发恣睢不臣等不好的事情,但倒不需要担忧郑璞步入后尘。

谷</span>  因为不可能步入后尘。

  霍弋很早之前便前去南中任职了,关兴如今转在汉中,姜维留在河西,此三人日后乃是为国征伐督将或镇边的国之藩篱。而张苞与赵广如今被召在中军,一旦战事罢了,便会归去戍卫京师,如南北两军故事。

  他们乃大汉现今的中坚、未来的砥柱,兵权在握,何须担忧会有董卓之事重蹈?

  再者,郑璞为人亦不类董卓。

  天子刘禅亦不是年幼无权的弘农王或献帝。

  故而,丞相上表成都中,乃是表请郑璞后军师。

  职权可参详国事,可督军征伐,临事时可被授假节,乃是大汉如今唯一的军师号僚佐。盖因魏延与向朗兼领的前后军师之职,在领州刺史的时候便卸任了。

  不过,并不是现今就授予,而是出使吴国归来之后。

  对,丞相遣郑璞使吴。

  凉州尽复,与孙吴的战马交易之事也再度提及。

  先前便是郑璞与吴使诸葛恪商议的,权当是一事不烦二主了。

  而且魏国得悉凉州易主后,必然会频频遣来攻,试图扰乱大汉安民蓄力的时机,孙吴既然想要战马,那便践行共伐魏国的盟约,为大汉减缓些许压力吧。

  至于战事逼近而让郑璞离去,倒也没有什么失策。

  刚复凉州的大汉,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定纲申纪、安抚黎庶,且巴蜀豪族的迁户逐利丝路之事的调度,还有骑卒的招募演武以及战马繁衍等诸多事务,皆非一时之功。

  至少三五载内,大汉都会采取守势御敌。

  因为下一次兵出,便是毕举国之力还于旧都的国运之战了。

  而郑璞所学之长乃是筹画策算,善奇谋,好诡道。若以论堂正之战或坚守城池,他在大汉诸多将率里还算不上翘楚,参不参与守御战亦无所谓。

  此些年郑璞军争时必争先、积功无数,便让其他将率也有机会多历练下吧。

  再者,既然已将其定为大汉的未来砥柱、可决策国事的重臣,焉能不令其去看看孙吴这位“盟友”的风采,以备日后心中有数?

  如此之类的心思,便是促成丞相欢欣畅怀的缘由。

  自然,他人并不知,郑璞亦然。

  从河西归来冀县雒门聚的别院已有半月了,他除了当日前往丞相别署述职后,便没有出过门。

  没办法,来访的人太多了。

  许多巴蜀豪族或世家,不管先前有无交情,都纷纷备礼携家中才学尚可的子侄后辈来访。

  意图很明显,他们想着郑璞以中护军的职权,将他们家中后辈子侄推举给费祎或在凉州各郡太守当僚佐。名义是冀望着为国效力,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保障家族的丝路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亦不算奇怪吧。

  再者,在蜀科制约与丞相执法甚严下,他们愿意让家中子侄出仕,求利家或利国,两者亦没有多大区别罢。


  (https://www.xblqugex.cc/book_99413/6896530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