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的回响 > 第四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

第四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


  白塔寺下,日头偏西。

  都说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微风拂过,柳枝也随着摇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花香。

  只不过今日的北海由于迎来了客人的缘故,显得不是那么的谧静。

  人群中为首的那个年轻人身着四团龙绯袍,面带着笑容对眼前的风景指指点点。在他身后半步远的位置上跟着同样穿着红袍的人,他们有一些拘束,但也互相谈笑风生。再往后,跟着的侍卫们虽然对前朝的皇家园林也颇为好奇,却因职责所迫而目不斜视的跟在后面。

  走到白塔寺的正下方时,朱棣面带笑意的说道:“本王唤诸位大人前来,主要是听闻大人们工作劳苦,为国为民没有一天懈怠。今日就一起放松放松,观赏一下这北方难得的山水美景。”

  朱棣现在身后跟着的三位可不是一般人,按现代人的理解,他们的官职大概就是省高官、省公、检、法机关三合一的领导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如果是放在穿越之前的朱棣,见到这里面随便哪一个人都会被吓的两股战战,话都说不利索。然而现代人去看古代人不自然的就会有一种优越感,更何况朱棣还知道他们每一个人未来的结局,自然也就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人。

  布政使李彧和按察使赵全德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身前这个年轻的燕王意欲何为。

  都指挥使陈亨倒是有些不满,他心想你既然知道我忙,还把我拉过来陪你游山玩水?

  这个陈亨确确实实是一个带过兵,打过仗的将领。太祖起兵的时候便带兵投效,之后就一直在徐达帐下四处征战,建国之后更是守在大同这个抗元的一线城市上累积战功。不过虽然曾经是朱棣老泰山的部下,在此之前却和朱棣并没有太多交集。

  虽然在非战时无权调动除自己亲兵以外的部队,但朱棣这个燕王在名义上还是北平所有军队的最高统帅,因此陈亨也只得压下心中的不满。

  朱棣看大家好像对自己春游团建的这个说法没什么反应,便继续说道:“暴元虽然残虐,可这园林修建的倒还有几分风趣,诸位认为我大明比之如何呢?”

  李彧回答道:“蒙元乃塞外番夷,国家起于马背之上,如何能与我大明的能工巧匠相提并论。”

  听得这么说,朱棣停下了脚步,转过身略带玩味的看了李彧一眼。

  “那布政使大人比之蒙元的官吏如何?”

  陈亨在投靠之前曾经是元朝的万户,朱棣这话虽然不是对着自己说的,但却有可能是在点自己。

  而布政使李彧一听这话就知道来者不善,自己得小心应对。

  “回禀王爷,臣虽不才,却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兢兢业业不敢出丝毫差池。王爷何处此言呢?”

  朱棣笑道:“不要紧张,本王就是随口问问。布政使可知现如今北平城内有多少户人家呢?”

  李彧这才算是看明白了,燕王这是要考较自己呀。说来也有趣,李彧因为在未来牵扯进贪污的案子而出名,本身的工作能力却不是太差,可能是因为就算是贪污也是需要智商的吧。

  “若不算附近州县的话,府城内大约有两万一千余户。”

  朱棣继续问道:“其中匠户,民户各几许?”

  这个问题还真难住李彧了,明朝沿袭了元朝的配户当差的制度。配户当差就是官府人为的规定每家每户可以从事什么职业,农民的儿子只能当农民,木匠的儿子就只能当木匠。

  这个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政府去管理和统计,却死死的把百姓的阶级地位限制住了。

  恰巧此时明朝还没开始第一次人口统计,因此各地方官员对自己手底下的民户数量都只能估摸着的大概。

  “这。。。匠户大概有。。”

  朱棣看李彧磕磕巴巴的,半天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来,就把头转向了陈亨问道:“北平府十三卫在编多少人?”

  陈亨立马回答道:“十三个卫所全部满编,共有七万四千人,没有有空额的情况。”

  朱棣接着问:“居庸关城防如何?”

  “居庸关由千户覃行镇守,城高三丈,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本王欲在延庆州增设一个延庆卫,都指挥使大人意下如何?”

  陈亨皱了皱眉头:“这新的延庆卫由何人负责?”

  “任命将领这种事自然是都指挥使的责任,至于士兵的空额,可以从我的亲卫中抽调一部分,剩下的再慢慢补上。”

  “既然如此,臣没有异议。”

  朱棣见陈亨挺上道,也是比较满意。其实他也不是想一上来就开始夺权,主要是现在蒙古人还时刻想着回到中原来,边境时不时的就会发生小摩擦,朱棣可不敢把防守的任务完全交给别人。当然了,在这样的战略要地是肯定要暗中布置一番。

  朱棣转过头面带笑意,对着李彧说道:“李大人,可想起来了吗?”语气虽然平和,但配上高大的身材,却又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李彧脸色铁青的回答道:“臣不知。”

  朱棣接着问道:“城内百姓识字率可有三成?”

  “不到两成。”

  朱棣脸色一变,说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李大人可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啊。”

  这话算说的相当严重了,李彧额头上的汗顺着就流了下来。心里还在纳闷,自己也没得罪这位燕王啊,怎么就如此针对自己。

  朱棣接着说道:“中原地区自南宋起,已经脱离汉人统治近三百年了,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北平虽是边疆重镇,却有无比庞大的发展潜力。本王欲新建一所府学,在北平行教化之事,大人们有何看法?”

  一直跟在后面没吱声的赵全德这时站了出来,他的职责是考核吏治,主管刑法。

  “这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办学的钱粮从哪出呢?”赵全德问道。

  朱棣回答道:“由王府出。”

  一行人边说边走,已经到了琼岛的最高处,整个北平城一览无余,朱棣依稀可以看出来这座城市后世的样貌。回忆着一天前自己还在高楼林立的北京,不由得出了神。

  不过现在还有正事要做,赶紧便收回了思绪,朱棣对着李彧说道:“我送你一首诗,希望你能好好琢磨一下自己应该干点什么。”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眼前的三个人显然被朱棣的诗吓了一跳,李彧和赵全德是正经的文人,自然能听出来这诗非同一般。诗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浅显的,陈亨虽然有些不明觉厉,但也明白这个王爷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不过唯一让人疑惑的是在传闻中朱棣就是个爱打打杀杀的粗人,对诗词歌赋可没什么兴趣,这让人难以相信这诗是他创作的。

  “王爷有如此才华却声名不显,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赵全德拱手说道。

  朱棣老脸一红,说道:“由于如今科举停办,导致很多生员没有继续学习的途径和意愿,然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育是不能停下来的。这也是我想兴办学校的初衷,还劳烦李大人照顾一二。”

  李彧赶紧躬身道:“王爷大义,臣自愧不如。”然而他心里想的却是,这王爷莫不是读书读傻了,花自己的钱给国家培养人才?

  “现在停止开科取士了,但不意味着科举就一直不办了”朱棣的话里若有所指。

  原来是这样,李彧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培养自己势力的好机会呀。若是现在出资,未来等科举一恢复,这些学子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官场上的政治资源,而且这消息的来源肯定是靠谱的。

  这时,赵全德突然开口道:“臣愿资助学府五百两白银,为我北平学子谋一份福利。”

  李彧一听,这个老油条表态表的也太快了,赶紧说道:“臣也愿意出资五百两。”

  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哈哈笑道:“好啊,再穷不能穷教育,你们说对不对”,表面上虽然挺高兴,心里想的却是这俩人贪了那么多,就肯出这么一点。

  “那学府前期的筹备工作就拜托李大人了。”

  “王爷客气了,这是臣的分内之事。”

  朱棣伸了个懒腰,这太阳一晒,人的困劲就上来了,加上昨天一宿没睡。于是便说道:“既然这风景也看过了,各位大人就各自去忙吧。”

  “臣告退”

  回王府的路上,朱棣琢磨着自己的学府虽然重点并不在儒学经典和诗文之上,但还是需要一位真正有才学的人过来撑一撑场面,毕竟不能只靠着自己的厚脸皮抄来诗句进行招摇撞骗。

  仔细想了想,那个写后世语文必修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现在应该已经在被流放到四川地路上了。其他朱棣能想的起来的文人好像都不在了,再往后数一数就只有未来的内阁“三杨”,然而这三人比自己年龄还小,肯定指望不上。思来想去就只能去找一找那个“黑衣宰相”姚广孝了。

  姚广孝虽然以造反出名,自身的才学却是相当不错的,并且与宋濂,高启为首的众多文人关系都不错,把他请过来应该能撑起这面大旗。

  然而朱棣并不知道姚广孝现在在哪个寺里当和尚呢,只能唤来侍卫,嘱咐他跑一趟南京僧录司,询问一下法号道衍的僧人在哪里出家,把人家给请过来弘扬一下佛法。朱棣还不放心,怕侍卫把人硬绑过来。特意强调要遵从道衍大师自己的意愿,不要强逼着。

  不过历史上人家也是上赶着过来给朱棣洗脑的,此行问题应该不大。

  回到王府朱棣已经困得不行了,睡觉前还告诉丫鬟们在晚饭前叫自己起来,随即便沉沉的睡着了。

  


  (https://www.xblqugex.cc/book_98966432/5483118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