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铁甲时代(一)
小林森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在战斗当中风帆战舰的实心弹只能在麦利玛克号的装甲带上砸个坑,麦利玛克号一发开花弹砸过去,分分钟钟点燃敌方的木板。
麦利玛克号轻而易举的击沉了两艘美利坚合众国的风帆战舰。
这场战役证明在铁甲战士的舰炮的多寡并不是衡量战舰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本次战役确立了铁甲舰性能全面优于风帆战舰。
同样在1862年,美利坚联盟国海军弗吉尼亚号铁甲舰与合众国海军莫尼特号铁甲舰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产生了你瞅啥?瞅你咋地?
你试试?试试就试试,就这样,那个世界上第1次铁甲舰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那么这两艘铁甲舰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两艘军舰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弗吉尼亚号铁甲舰带有明显的风帆战列舰遗留,采用炮门式设计,拥有十四个炮门和十门火炮(不用怀疑,没看错火炮才十门)。
舰艇中轴线上舰首舰尾各一个炮门,四个斜角上各有一个炮门,战舰两舷每侧拥有4个炮门。
弗吉尼亚号拥有舰首舰尾各一门旋转炮架安装的弹重47公斤级口径178mm布鲁克式线膛炮,四个斜角炮门上只有两个炮门安装有163mm布鲁克式线膛炮,8个侧舷炮门只有6门229毫米的达尔格伦式滑膛炮,空着四个坑
火炮无法全方向作战
而莫尼特号是全世界第1艘采用炮塔设计的铁甲舰,在舰体正中央安装了一座双联装11英寸前装滑膛炮炮塔。
弗吉尼亚号铁甲舰火炮数量远多于莫尼特号,但是弗吉尼亚号的火力无法全方位覆盖,莫尼特号找到了弗吉尼亚号哪里的火炮数量比较少,就可以从弗吉尼亚号铁甲舰的弱点处进行攻击
战斗中莫尼特号将弗吉尼亚号溜着玩,这场战役标志着炮门式主炮布局的消亡,各国海军形成了可旋转火炮全方位优于固定式火炮的共识。
从舰炮使用效率来看,炮塔设计全方位优于炮门设计,可旋转火炮能够减少火炮的射击死角,舰炮能够拥有更多的射击机会。但是封闭式旋转炮塔也有诸多缺点。
炮塔的复杂度远高于固定式火炮,整体旋转式炮塔,设计难度大,质量更大,成本也更高,想要抵御敌方的炮弹,就必须极尽可能的提高炮塔的装甲厚度,而这会极大的拖累炮塔的旋转速度,得不偿失。
因为当时的液压技术落后,液压机看着动辄数十吨的炮塔实在是力不从心。
在液压机功率不足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火炮旋转问题?
让装甲,火炮,提弹机一块转动的炮塔太重,那么为什么要旋转整个炮塔?光转火炮不就行了么?
铁甲舰发展初期,各国海军普遍采用了露炮台设计。
露炮台可以看作陆基炮台的上舰版本,在厚厚的梨形装甲围陷当中大头是火炮,小头是提弹井与壮胆机,火炮在旋转过程当中,只有火炮参与旋转,装甲不随动。
火炮可以任意角度旋转,但是火炮发射完毕之后需要复位,然后用炮口(前膛炮)或者炮尾(后膛炮)恢复特定角度,瞄准装弹机,这种设计舰炮的射速缓慢异常,能把人给急死。
露炮台射速低下的问题让人头大,所以各国海军一直在琢磨着如何解决装填问题?
萨克森级铁甲舰的答案是将装填设备挪入炮座,以及运弹天车系统
萨克森级铁甲舰火炮围陷及中央炮房的装甲厚度是228mm。
前部采用围陷设计安装了两门260mm炮,后部采用中央炮房设计4个角上各有一门260mm炮。
前部围陷内设计有一个圆形轨道,在两门火炮的轴心位置安装两具天车。
炮弹装填时,天车顺着轨道移动至提弹井正上方,将炮弹装入提弹器,然后天车绕轨道旋转将提弹器瞄准正对炮尾,接着提弹器降下,炮组装填弹药。
通过这种设计,炮弹装填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天车可没有丝毫的保护,就是孤零零的漏在外面。
只要遭遇敌方火炮的弹片,那么天车就会被摧毁,围陷被击中,轨道就有可能变形,从而导致天车卡死。
天车仅仅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而且露炮台的固有缺陷也导致天灵盖儿没有任何的防护。
不过在那个年代,战争在3公里内爆发,火炮的弹道相对平直,主炮很难通过灌顶的方式干掉敌方炮组。
这个缺点可以接受,然而有利就有弊。
当战争陷入焦灼时,双方的交战距离会被拉近,安装在风帆上的小口径噢速射炮就能居高临下袭击炮组,那么炮组安全性的该如何解决?
对于小口径舰炮而言,炮组的安全性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但是主炮不是,主炮是火炮时代军舰的弹药投射量的扛把子。
如果主炮炮组全员阵亡,就算军舰没有遭遇任何不可挽回的损伤,也只能成为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活棺材,所以得想办法把主炮保护起来。
但有一款战舰用的是炮罩式露炮台——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的左右两弦对角安装了两座4门305mm克虏伯舰炮。
舰艏舰艉各安装一门150mm舰克虏伯炮,除此以外还有4门75mm炮,8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3具14寸鱼雷发射管
150毫米以及305毫米主炮采用了炮罩设计,炮罩设计简而言之是绕着装甲内部铺设一条圆形轨道,然后套上一个11寸的钢制罩子上去。
德国设计师希望这种设计能够让定远级铁甲舰免受小口径速射炮的困扰,还能有效降低炮台进水的风险。
德国设计师觉得这个设计非常不错,所以德国设计师们设计勃兰登堡级铁甲舰的时候也使用了这种设计方式。
但是定远的11寸的装甲够干啥?
区区11寸的装甲根本挡不住47mm速射炮,如果被大口径副炮击中,炮罩的碎片还能够有效杀伤我方炮组,血亏!
因此在大东沟海战当中,定远与镇远的炮罩全部被卸下。
随着液压技术的进步,战舰上拥有了真正的炮塔,但是真正解决炮塔问题得等到前无畏时代。
铁甲舰时代末期已经诞生了真正的炮塔式设计,但是铁甲舰末期的炮塔对于安装高度十分苛刻,适装性很差
再回到1862年莫尼特号与弗吉尼亚号之战,那是世界首次铁甲舰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役标志着炮门式主炮布局的消亡与可旋转舰炮时代的来临。
但是问题是炮弹应该怎么放?通通堆到一块?当然不行!
在莫尼特之前,各国海军普遍接受的安装形式还是那种继承自风帆战列舰的密集排列的炮门式布局。
大量的炮门削弱的舰体强度,而且炮门越多,弹药库越多,弹药库越多,载弹量就越大,虽然硬实力也会变强,但是
采用炮门式设计的战舰,那就是一个移动的大爆竹,砰的一下,大烟花绽放!
而且炮门设计火力浪费非常严重,交战侧打的热火朝天尸横遍野,非交战侧闲得发慌,甚至还想钓钓鱼。
所以说这种思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无论如何都得采用火炮可旋转设计,但是汉普敦路战役仅仅是解决了火炮的安装方式问题,具体的布局模式依旧亟待解决
是设计成中央炮房模式在4个角上各有一门火炮?
要不然对角模式正面对敌?
亦或者轴线安装发挥最大射界?
实在不行还可以是四边形或者六边形炮塔设计?
从1860年开始,铁甲舰的舰炮布置就进入了百鬼夜行的年代。
1866遗毒深远的利萨海战海战与舰艏对敌。
1866年,意大利海军11艘铁甲舰,5艘巡洋舰,三艘装甲炮舰和奥地利的7艘装甲舰,6艘巡洋舰,7艘炮舰,一艘战列舰所组成的舰队在亚德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激烈交火。
奥地利帝国海军上将特格特霍夫的旗舰撞击意大利海军旗舰意大利号,通过撞击意大利号的侧舷,让意大利号无法操纵。
接着另一艘奥地利海军战舰马克西米兰号在另一边径直撞向意大利的侧舷,轮番蹂躏之下,倒霉的意大利被撞沉了。
那个年代各国海军正头疼着,如何才能对敌方舰艇造成有效杀伤,开花弹能够有效杀伤无防护的风帆战舰。
但是开花弹药面对装上装甲的舰艇只能干瞪眼,实心炮弹到是穿甲能力强一点。
另外,没有装药的实心穿甲弹和发动机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在是没辙了的奥地利海军被逼急眼了,通过撞击的方式干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这种思路让各国海军如获至宝。
所以这一时期各国海军的舰艇纷纷装上了撞角,各国海军的交战法则向迎面对冲发展,想要发挥撞角的优势那么就需要火炮可以向正前方射击。
所以在正前方能够击中所有主炮火力的肿部对角火炮安装模式成为主流。
(https://www.xblqugex.cc/book_81475929/149980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