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

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


  二月六日,英、美、日三国领事  ,联袂赴农林试验场把魏邦平接了出来。魏已在那儿住了十天。魏于八日前往香.港,胡汉民则于九日由香.港回到广州。
沈鸿英派郑士瞻到上海谒见南方政.府大总统,表示愿意追随,南方政.府大总统复书谕以大义:“国家之事须正当办法,乃能得正当解决。绝非挟私任术,好逞阴谋,与民治之道背驰者所能胜。中间或能侥幸,得一二胜利,结果亦终归于败,可以断言,此古今中外之成事具在,可资考证者也。”
一九二三年二月十五日,南方政.府大总统偕谭延闿、杨庶堪、徐绍桢等由上海动身,十七日抵香.港即下榻杨西岩寓。
十八日南方政.府大总统在香.港发表蒋中正为大本营参谋长,并电催来粤,电云:“介石兄鉴:顷阅兄与沧白、湘芹兄函,甚慰。展、季二兄现时均有重要职务,须暂留沪及赴浙、奉,此间须兄助至切,万请速来勿延,并已发表兄参谋长,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也。”
二十日,南方政府大总统在杨西岩宅对香.港的工商领袖作“裁兵筑路”的演讲。
有言:“为实践裁兵宣言起见,当从广东裁兵始,或谓广东若裁兵,他省来攻奈何?则应之以兵不贵多而贵精,苟广东有十万兵,将其裁去一半,余一半之精兵,当能卫省及保护地方有余。至所裁之兵用以筑路,则全省道路自通,地方自然发展,则兵之工价虽厚于兵饷亦无妨,而兵亦甘于筑路而不愿当兵也。”
二十一日,南方政.府大总统由香港抵广州。为了接待他,滇军让出农林试验场为大元师府。
此时,南方政.府大总统已改称自己为大元帅。
因为这时的北京政.府,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恢复了法统,也恢复旧国会。他这次回粤,不但不再提自己的总统职位,也不再提护法二字。这样的姿态,毫无疑问是有利于南北统一的。
与此同时,他又把所有军事力量改称为讨贼军。讨贼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不管是直系还是别的什么人,将其定义为“贼“,就可以兴兵讨伐。
大元帅府设立后,任命胡汉民为大本营总参议,与孙洪伊、汪兆铭、徐谦驻上海。廖仲恺为财政部长,邓泽如为建设部长,谭延闿为内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长,古应芬为法制局长,刘纪文为审计局长,朱培德为参军长,杨庶堪为秘书长,林云陔为金库主任,徐绍桢为广东省长。
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人。幼承家学,刻苦勤读,通汉宋儒学,精研熟记近代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
这是个有传奇色彩的人。
光绪六年(1880年),在广西怀远县任职。光绪二十年,中光绪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旋为广西藩署幕僚,嗣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西常备军统领,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江北提督。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国编练新军,徐绍桢奉派至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他倡行征兵制,征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壮青年严加训练。光绪三十一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任第九镇统制。他制订新军编制章程及典范令学,为各镇仿效。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对徐绍桢等严加防范,以顽固著称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调江防会办张勋、缉私营统领王有宏等部旧军群集南京,却只发给新军每个士兵五颗子弹,并不断向新军挑衅。
徐绍桢委曲求全,借秋操为名,于十月三十日率军屯兵距南京十五公里的秣陵关,一面等待时机,一面分遣人员赴各地联络。
城外旧军则对新军采取包围之势,把炮口对准秣陵关。
十一月四日,两名满族军官怀枪求见徐绍桢,企图行刺。徐忍无可忍,率部投向革命军,响应武昌起义,并与湖北军政.府侦察员苏良斌联合攻打南京。由于后援不济,于拂晓乘雾撤退。
新军初战失利,徐绍桢率军向镇江退却。旋赴上海与民军总机关及旅沪各团体接洽集议,策划大举进攻南京。
徐绍桢分析南京外围地势及清军之布防,作了进攻南京的周密部署后,即亲临前线督战,一举攻克天堡城,控制了战局,南京遂告光复。革命军取得这一重大胜利,使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所有,稳定了汉口、汉阳失守后的战局,开南北统一之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  日徐被任命为南京卫戍总督。
南京临时政.府曾以八厘公债十万元巨款奖酬徐绍桢。徐提出一万元为女子北伐结束费,一万四千元为《民立报》补助费,其余一概缴还归公,他还将南京的住宅献给国家,以清廉自励。
同年四月,袁世凯为笼络人心,委任徐为参谋总长,徐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坚辞不就,自请解除兵权赴上海就医。
袁后又两次电请任仓场总督,授以军政、盐政、税务、外交四权,徐均断然拒绝。九月,陆军总长段祺瑞以徐光复金陵,功绩显赫,呈请袁世凯授以勋位,徐亦固辞不受。随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遭迫害,徐绍桢被迫流亡日本,隐居神户。直至袁死后始返国。
民国六年七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徐应孙之邀,由沪至穗,共同护法。
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孙发布大元帅命令:“桂军总司令沈鸿英着将所率全部移驻肇庆,所遗北江一带防地,着滇军总司令杨希闵迅即派队接防,西路讨贼军总司令刘震寰所部,着驻石门、东莞、虎门各地;东路讨贼军第四师长石春荣所部移驻罗定等地,此外各部队,就现在地点驻扎,自经此规定后,各部军队非奉本大元帅命令,不得擅自移动,致滋纷扰。”
大本营成立后,孙首先致力于裁兵工作。先调查各军实数,限于三月二十日前,将该军营数和驻扎地点,造具军官姓名、履历及兵士名册,呈报大元帅府。由大元帅派员分赴各军驻在地,逐一点验,倘有虚额不准再招,而老弱无枪支者,则一律裁汰。
三月二十日孙发表“裁兵之重要与处置方法。”
孙此番回粤,对外方面则力求西南各省步调一致,几经磋商,乃与唐继尧、刘成勋、熊成武、赵恒惕、谭延闿、刘显世等西南领袖联名通电,宣告对西南时局之意见。
内称:“我西南各省,决以推诚相见,共议图存,弃前事之小嫌,开新元之结合。分灾恤患,载之简书,外间内谗,一切勿受。兵为防守,不为争夺,虽折冲疆场,为义兴师,而终不背和平主旨。其他各省有被直系蹂躏,颇同心敌忾者,文等为之敬执鞭弭,所不辞也。”
三月二十二日,孙任命赵士北为大理院长。二十六日派谢持为全权代表,执行中国国民党本部党务事宜。二十九日任命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刘震寰为中央直辖西路讨贼军总司令。
三月二十八日,沈鸿英电称遵照大元帅命令,移防西江,设司令部于肇庆。
四月三日,孙把陆海军大元帅府由农林试验场迁至水泥厂。
前边提到,孙主张先裁兵再谋全国统一的计划,曾获黎元洪、张绍曾、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等的赞成。
不过张绍曾认为裁兵问题必须召集全国性的军事会议才能解决,所以他仍主张先召开“国事协议会”解决统一问题。
黎、张两人本来打算派代表到上海与孙商讨实现和平统一的具体办法,不料民国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广州发生了沈鸿英的江防事变,张绍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孙在南方已没有实力,已经无足轻重,因此所派代表临时中止出发。
一月八日张绍也曾有电给西南各省,主张和平统一,然广东和福建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张绍曾的愿望背道而驰。  
吴佩孚催促孙传芳迅速带兵入闽,进攻讨贼军,以解救陈炯明的危机。
民国十二年一月七日,孙传芳部开到赣东,准备进入福建。只是接下来是一月十五日陈炯明在广东失败,李厚基也在这一天取道汕头出走,北京所派“援闽军”常德盛部也由闽西败退到杉关。
卢永祥暗中接济王永泉、臧致平的军火军饷,许崇智、王永泉、臧致平、李福林等联名通电反对直系派兵入闽,孙传芳在不利的形势下只好屯兵不前。
一月二十二日  北京政.府下令撤销讨贼军总司令,李厚基调回北京另候任用,福建督军一缺裁撤,王永泉的通辑令取消,“援闽军”停止前进,所有福建境内主客各军善后事宜,责成萨镇冰、刘冠雄、孙传芳协同办理。
这些命令都是张绍曾为了实践和平统一的初步措施。命令中加入了孙传芳,是为了要敷衍吴佩孚。
同一时间,曹锟和吴佩孚一再催促北京政.府发表孙传芳督闽、沈鸿英督粤的命令。吴佩孚本来很瞧不起沈鸿英,认为沈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可是陈炯明垮台后,吴觉得沈鸿英还可利用,所以要他督粤。
张绍曾本来反对这两道任命,曾力争拒绝发表。江防事变后,张以为沈在广州得势,所以也打算同意沈的新命,不过在北京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却大为反对,
张便于一月三十日改下命令嘉奖陈炯明下野,希望在广东的主客两军互谋谅解,勿再从事私争,并派林俊廷为广西军务督理,丁槐为两广慰问使。
这些命令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不满,因为孙最痛恨的,是陈炯明犯上作乱,现在陈被逐下台,北京政.府竟嘉奖陈炯明,不说他是被逐而说他是下野,这简直给孙和国民党极大难堪。
林俊廷  (1876~1933)  旧桂系将领。字莆田。生于扶隆乡,长于防城区那良镇。盐贩出身。曾入绿林充当头目。一九零二年受清军陆荣廷部招安。一九一一年升巡防队统领。翌年三月任广西第二军统领,驻龙州,兼边防对汛督办。一九一六年任广西护国军第一支队司令,一九一七年任护国军粤桂联军第二军司令,进军湖南,次年退回广西。一九二一年被旧桂系余部推为广西自治军总司令,驻南宁。
国民党认为发表林俊廷为广西督理也是极不友好的行为。 


  (https://www.xblqugex.cc/book_81446632/620856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