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
实朴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袁世凯的称帝、破产、死亡,是中国近代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的一次垂死挣扎。它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沉痛的历史教训。袁氏倒行逆施,居然有那么多吹鼓手,有那么多人为他抬轿子,有那么多人上表劝进。这就向人民昭示,专制主义在一些人当中还是有市场的,不可能一时消除干净。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很多的人,怀有各式各样的个人目的。
然而,人心所向,时代潮流所趋,是进步,是民主共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虽然可能得逞于一时,是绝不会有好下场的,是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簿上的。袁世凯便是活的和死的见证!
袁世凯帝制失败后,胡适在1917年的美国《种族发展季刊》发表英文文章《捏造民意:最近中国帝制运动的文献史》,总结归纳了袁世凯及其党羽策动帝制运动的来龙去脉,其中表示说:“这整个事件带给全世界的,是一个最新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对民主的向往,证明了中国对建立一个诚实开明政府的努力,是绝对真心的。有一个美国作家说得好,他说:‘我不认为中国的革命失败了,因为我相信它还没结束。’辛亥革命以后所建立的民国并没有失败,因为它一直没有机会一展身手;它虽然夭折了,即使袁世凯及其党羽的反动势力一直有计划、有组织地要消灭它,但它的精神仍在,而且继续茁壮。中国这几年来内部的政治搏斗,是‘新中国’所从事的搏斗,是这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与那几千年来腐蚀、削弱中国的官僚体制从事殊死斗争的思想革命的新生儿。”
到了1926年10月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15周年的晚上,正在英国访问的胡适,在“大不列颠中国学生总联盟”年会发表英文演讲,明确认定15年前的辛亥革命,“在所有建设性的层面都是失败的”。在他看来,“我们推翻了满清,可是我们未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民国;……我们打倒了旧的政治秩序,可是,我们未能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秩序;而且我们也未能控制住辛亥革命所释放出来的恶势力。总之,辛亥革命过了十五年了,我们未能把中国建成一个符合它的潜力的现代国家。”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胡适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其一,没有耐心的外国评论者会遽下结论,说中国这个种族根本出了问题,中国这个国家太老、太退化了,因此无法从事政治再生的工作。其二,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则把罪过都推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身上,说它们是中国问题的主要来源。接下来,胡适给出了他自己的简单答案: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一个朝代灭亡了,表面上政体改变了,仅此而已。人们的观念和想法,没有任何根本的改变,而那才是必须革命的所在。
胡适进一步论证说:作为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大国,我们太骄矜自满了,因此,我们无法了解现代世界及其文明。我们从来就没有真心诚意地要现代化。因此,我们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去培养我们的青年去肩负起这个大业。我们现在已经落后日本五十年了,因为在心甘情愿地接受现代文明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落后五十年了。
作为例证,胡适阐述了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大致情况及其教育盲区:中国在半个世纪以前开始派遣留学生的时候,派的是非常年轻的孩子,因为它所想要的不过是让他们学会番语,以充当大官的翻译。后来开始派遣青年的时候,他们学的都是技术性的教育,亦即,要他们成为土木或机械工程师,矿冶、电力师,化学或物理技师。很少人学法律。几乎没有人学习哲学或文学。
“到了1910年,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当我跟七十名庚款生留美的时候,大家都强力地建议我做一个铁路或矿冶的工程师。因此,甚至到了辛亥革命的前夕,我们仍然不知道西方世界除了技术知识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我们;我们仍然不知道我们必须把青年男女培养成具有新思想、新文明的未来领袖。辛亥革命突然发生了。全世界都期待着我们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我们根本就是措手不及。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没有领袖,却到处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机会主义者。那只配当操练官的庸才,飞上了枝头当起督军来;那只受过文书和科级管理训练的人,受命出掌国政。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民国之所以流于空名,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这就是中国的悲剧。辛亥革命失败了,我再度强调,就是因为它根本不是法国革命意义下的革命。那所谓的革命,只是改了朝换了代。”
以上说明,辛亥革命在胡适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辛亥革命和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他也一直在思考、在总结。
胡适早年就已经深受老子“不争”哲学的影响,“ 原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 就已经深受老子和墨子的影响。老子主张‘不争’。不争便是他在耶稣诞生五百年前所形成的自然宇宙哲学之一环。”他虽然没有当基督教徒,但基督教的“圣经”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
到美国以后,胡适仍念念不忘老子的教训,常常引述老子的一些名言,来宣传他的和平主义,
例如:“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后来读了《圣经》,胡适觉得耶稣宣传的教义,如对邪恶魔鬼不抵抗;人家打你的右脸,你再把左脸转过去让人家打,等等,与我国老子“不争”的理论极为相似。
1914年七八月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适的和平主义迷梦受到冲击。不久,他的一位美国朋友讷司密斯(George W?Nas.myth)从欧洲归来。
这讷氏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与胡适谈起他在欧洲大陆的闻见,乃大谈和平主义。他说卢森堡不抵抗德国侵略而得以保全,比利时抗拒德国侵略便遭到残破;
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长,不抵抗德军,率全城军民投降了德国,便使城市得以“岿然独存”,这正是“不争不抗之惠”。胡适深表赞同,并认为讷氏这种主张投降求全而不抵抗的见解,“老子闻之,必曰是也。耶稣释迦闻之,亦必曰是也”!
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图谋利用中国政局变动之机,谋取侵略权益。还在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日本即利用承认问题勒索中方。逼迫北京政府在1912年10月与日本就满蒙五路借款问题秘密换文,取得了在东北修筑四平至洮南、开原至海龙、长春至洮南铁路的借款权,以及洮南至承德、吉林至海龙铁路的借款优先权,使日本势力在东北进一步扩张。但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在寻求时机摆取更多权益,接踵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为其创造了大好时机。
世界大战打响,欧洲主要列强均卷入战争,暂时放松了在中国的扩张活动,此种形势被日本认为是对华扩张之绝好时机。
日本极端右翼浪人团体黑龙会在一战爆发后拟定了《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认为“目前是日本迅速解决中国问题最有利的时机”,狂妄地宣称“日本将负责保卫中国的领土,维持中国的和平与秩序。”他们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侵略主张(是为其后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基础)。
1914年11月,日本大隈重信内阁通过《对华交涉训令提案》,提出了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包含“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消息见诸报端之初,全国各省、各界纷纷要求政府宣示日本所提条件的具体内容。国内各报竞相刊载有关消息,发表措辞尖锐的言论。北京进步党机关报《亚细亚报》评论说:“二十一条侵害我国重大主权,绝不应当与之谈判,坐而亡不如战而死。”人民群众的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也激发了海外华人强烈的爱国心和对日本的反感。在海外,各商会、华侨会、留学生等团体和个人也致电外交部抗议日本的无理要求。留日学生反应最为激烈。
1915年2月到5月之间,北美的中国留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讨论“二十一条”,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对日宣战”。这样的口号登上了《中国学生月报》,上述的“骇人之壮语”,到了这里,便是“吾辈非战即死”、“决一死战”的义愤填膺
高调爱国,历来是中国的爱国特色,但能解决问题吗?胡适深感忧虑。于是,他不合时宜的给学界写了一封英文的的公开信(An open letter to all chinese students),寄给《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信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https://www.xblqugex.cc/book_81446632/607185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