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613章 虚位以待

第613章 虚位以待


  在1954年2月19日举行的开幕典礼上,胡适担任临时主.席并致开幕词。又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之一。
“今天的第一届国大的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是继续维持宪法的法统,依据宪法第25条,第27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举行第二任总统副总统的选举……”
作为大会临时主.席,胡适可谓是众望所归,他致开幕词这开场的几句话,便获得了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对中国国民党推定蒋介石、陈诚为正副总统候选人,胡适表示他“十二万分的赞成”,“理由是国家处境艰难,除蒋总统以外,没有人比蒋总统领导政府更为适当,更能有效完成反攻复国建国的历史使命”。而陈诚(时任行政院长)“是蒋总统最适当最理想的助手”。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会议开得很顺利,也很成功。如愿选出蒋介石和陈诚为第二任“总统”、“副总统”。胡适代表国民大会把“总统当选证书”颁发给蒋介石。
3月22日,胡适对记者发表谈话说:“蒋总统的当选连任,表示百分之一百的赞成,今后六年,是国家民族最艰难困苦的阶段,只有蒋先生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蒋先生肯负此项重大的责任,表示万分的钦佩和感谢。”
胡适这次回台北参加“国民大会”,可算为台湾当局出了大力。返美以后,蒋介石于7月16日聘请胡适担任了“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是个很显赫的职位,而主任委员是由“副总统”陈诚兼任。
1957年9月,胡适又奉蒋介石政府的委派,出席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胡适发表了题为《匈牙利叛乱在中国大陆的反响》的演说,攻击中共政权,要求联合国大会拒绝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
这一时期,在国共两党的争斗中,胡适已经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国民党的一边。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胡适与蒋介石关系的蜜月期。
此时的胡适,也越来越想离开美国回台湾,他的想法是:在台北南港借一块地,他自己出钱盖一所小房子。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丰富图书,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国思想史》、《中国白话文学史》。
此事传到蒋介石耳中,他早就想让胡适回到台湾,蒋对外表示,非常欢迎胡适回台湾定居,他愿意用他的《苏俄在中国》一书的版税所得,给胡适在南港盖一所房子,用不着胡适自己出钱。
1957年11月4日,蒋介石以“总统”身分发布明令:“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呈请辞职,应予照准。此令。特任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此令。”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简称“中研院”,是中华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最高机关,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中研院院长一职出缺。为使中研院的工作不致因蔡元培去世而瘫痪,继任院长人选很快便被提上议事日程。中研院院长虽然是个没什么油水可捞的职位,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学界领袖,为天下儒林众望所归。所谓名声显赫,在读书人中还是很有分量的。当时有意于这个位置的大有人在,一场院长位置的争夺,随即在大后方拉开了序幕。
中研院此时还未实行院士制度。当年,在蔡元培、杨杏佛、傅斯年等人提议下,在中研院设立了一个评议会。这个评议会除负责联系国内外各研究机关、决定院内的一切大事外,还有推举院长候选人的权力。评议会以院长为议长,以中研院各研究所所长及主要研究员、部分科教界杰出人士为评议员。设秘书一人,负责日常事务。这个评议会其实就是后来院士制度的雏形。
按照章程规定,中研院院长实行提名制,即由评议会评议员通过投票方式,选出三位候选人呈报中央政府,由国民政府在三人中指定一人任中研院院长。
蔡元培先生葬礼结束后,中研院评议会秘书翁文灏、中研院总干事任鸿隽、前总干事朱家骅、教育部长王世杰等人经过商议,通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评议员赴重庆开会,选举新一届中研院院长人选。当时,身为评议员的蒋梦麟、傅斯年、陈寅恪、陶孟和、李济、竺可桢、李四光等人大部分都在西南大后方,他们接到通知后便先后来到了山城重庆。
因为蔡元培担任院长之前是北大的校长,加之北大在学界的地位,似乎这个院长和北大有很深的渊源。于是有人提议现任北大校长、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继任院长,但不少评议员对此不置可否。更多的人则属意于著名学者、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认为院长一职非胡适莫属。
史学大家陈寅恪就是挺胡者之一。他公开宣称,此番来重庆,就是为了投胡适一票。蒋介石当时则有意于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顾孟余,他曾授意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致中研院评议会秘书翁文灏一函,内有“盼以顾孟余为中研院院长”之语,但后因遭到诸多学人的抵制而作罢。
而当时重庆的政界、学界要人中,最热衷于此事的莫过于翁文灏、任鸿隽、朱家骅和王世杰四人了。他们暗中较劲,使出浑身解数,都想坐上中国学林掌门人这把交椅。
翁文灏是浙江宁波人,中国地质学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洲,获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地质研究所服务,并任教于北大、清华,当时的中国地质工作者多出其门下。翁文灏一直在学术界服务,抗战前后进入政府工作,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中研院评议会秘书。
任鸿隽出生于四川垫江,早年曾在日本求学,后留学美国,获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任鸿隽曾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并任首任社长,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时任中研院总干事、化学所所长。
朱家骅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中研院前总干事,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是蒋介石的心腹和炙手可热的政坛明星。
王世杰是中国著名法学家,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
从他们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几位中研院院长的角逐者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毫无疑问,这几人也都是热门人选。
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评议会开幕,对院长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会议主.席由王世杰担任。为避嫌考虑,他放弃了投票权利。最终投票结果是翁文灏24票,朱家骅24票,胡适20票,李四光6票,王世杰4票,任鸿隽4票。
按照章程规定,得票最多之三人上报国民政府,由政府圈定院长人选。于是评议会将翁文灏、朱家骅和胡适三人呈报国民政府定夺。
胡适在当时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是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继承人,但他所担任的驻美大使也是个重要职务,承担着联系海外、宣传中国抗战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胡适的二十票反映的并非是真实情况,因为一些支持胡适当院长的人,也不愿意他此时回国。
正如胡适的好友、中研院评议员陈西滢在致胡适的信中所说:“我认为中央研究院院长,最适合的人选当然是你,但是你现在在美国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来也是事实。我与一部分朋友至今仍认为你是蔡先生唯一的继承人,但又不愿意你在此时离开美国,所以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是哪一样。”
前边提到过,正在驻美国大使任上的胡适,曾因此事引起很大一场误解,后来蒋介石亲自打电报澄清。
胡适既已排除在外,那么只需在翁文灏和朱家骅两人之间选择即可。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蒋介石却迟迟未能做出选择,直到9月18日,才最终决定由朱家骅代理中研院院长。
朱家骅本是评议会推选的三名正式院长候选人之一,最后却戴上了个“代理院长”的帽子,心中自然不快,但又不好发作。至于蒋介石为何如此,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可能蒋心中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胡适,之所以让朱家骅暂代,就是欲虚位以待——十几年后的1958年,胡适果然从朱家骅手中接任中研院院长。也许,这才是当年那场院长争夺战的收场。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任命,胡适开始是坚辞不就。但是到了12月份,病中的胡适毅然接受了此任命,胡适的遽然转身,令人耐人寻味。从胡适先生秘书胡颂平先生主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记录》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补编》可以窥见,与竞选中研院院长的张其昀有关。 


  (https://www.xblqugex.cc/book_81446632/599887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