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周若彤萧成渝 > 第446章:一支笔胜过百万雄师

第446章:一支笔胜过百万雄师


这样,江南道的军士部署,彻底的明晰。

        临安城守军八万,姑苏守军五万,长春幕得民兵三万,鸡鸣山调拨两万,守军五万。金陵十万,瓜州五万,江南道大军总计三十二万,这笔军力,完全可以和大梁轰轰烈烈的打上一场国战。

        在拉开西线战事之前,朱明首先要做的便是彻底的肃清仍然停留在江南道的相王军队。

        薛青坐镇临安,知道,江南道的优势已经成了定局。瓜州到金陵建立的防线固若金汤,就是两淮守军倾巢而出,也无惧。关键仍然在于临安。

        典章如果想逆转局势,临安城,便是生死一战。

        当江南道所有人将目光投在临安府的时候,京城大臣们的目光还滞留在瓜州。

        原本因为娘娘要回来的消息使得江南道的消息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大家又想不到还有什么事情可做,为了不让娘娘觉得自己无所作为,大家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瓜州知府。

        原本,按照兵部的设想,瓜州凭借长江天险和精锐水师,至少可以拖延一个月才是。

        如果将金陵大军拖在江面上,到时候北面的两淮宇文靖也派出水师进攻,彻底的拖住薛青,吴崇喜父子,然后在抽兵攻打金陵,将战场拖在江南道,完全有逆转的机会。

        结果瓜州知府不战而逃,白白的错失良机,消息传到京城,更是让人心惶惶,造成的恶劣影响实在太大,不杀瓜州知府无以平民愤。

        兵部率先发难,一日之内三道奏折弹劾。御史台以清流自居,一向是助战的强硬派。国土不容有失,不战而逃,绝对是叛国。一帮给事中,御史们在也坐不住了,就连监察御史也开始上述弹劾。

        书生擅长纸上谈兵,在意的是个人气节。从没有实际考虑过具体原因。

        瓜州若是抵抗,一旦江面上相持不下,长春,姑苏必定将从地面进军,拿下瓜州。

        届时,瓜州水师精锐将全部消耗殆尽,反观两淮,为了和瓜州组成防线势必陷入战争的泥潭。

        一旦瓜州陷落,水师的优势荡然无存,到时候,金陵的大军会和江南腹地的军队借着江面优势过运河道直接打入两淮。

        江南北地若是陷落,往上便是中原腹地的四郡。四郡才从天灾缓过神来,实在再难支撑大规模的战争。

        塞外的大军再难回调,到时候,石敢当独木难支,朱明甚至不用在费尽心力借由临安朝西线扩张,可以突破中原直抵京城。

        萧成渝年幼时便在塞北军营参军,跟在秦朗身边,大小战役二十余场,哪一场不是生死边缘的游,走,自然对于战场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之前,他还深怕瓜州知府为了所谓的民族气节死战瓜州,不顾大局,但是瓜州知府亲率所有水师撤到了两淮,保存了朝廷在江南道的所有力量,不禁让萧成渝松了一口气。

        谁知道,朝廷内部却开始闹了起来。

        整日里,弹劾的奏折不断,萧成渝无奈,暂停了朝会,谁知道兵部和御史台的人竟然闹到了内阁。

        顾之章闻之此事后,赶忙让顾留芳到各家传信,让他们稍安勿躁。结果已经来不及了。

        兵部王博,是相王的死党,江南道,相王出了大力,再加上王文迎娶了周若彤的贴身婢女,周若彤向来看重情谊,有了这两方面原因,萧成渝不便对王博出手,便将矛头指向了御史台。

        一日之内,御史台或贬或调,竟有五人,内阁大学士刚正不阿,罕见的没有为此事说话。王博也不是傻子,看清局势后吓得一身冷汗,自然不敢多言。

        这下子,御史台算是倒了血霉。

        好在萧成渝没打算继续追究下去,顾之章也及时约束,关于瓜州知府的闹剧这才收场。

        周若彤此时正在河南郡,再有两日,便可到达河北郡,一旦穿过了河北郡,就是京城了。

        总计不过五日的路程,自然暗卫的消息也是传递的及时。他知晓朝廷的闹剧后,也对那些该死的清流御史记恨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想起了书生误国四个大字,心想御史台不整治是不行的了。

        好在,让周若彤欣慰的是,内阁大学士张甫之没说什么话。要说清流,张甫之是清流的清流,要说气节,没人比张甫之看重气节。

        当年国战,张甫之带着棺材出征,死战不降,绝对是强硬派的强硬派,若是张甫之也跟着闹起来,事态将一发不可收拾。

        张甫之非但没闹,反而安抚了北地士子。南北矛盾一向深远,难以调和,再加上南囚的士子纷纷北归,这口恶气怎的咽的下去。

        北方闹得沸沸扬扬,周若彤在河南郡就已经感受到了。甚至士子们还纷纷组建团体,写文章的写文章,组织人手的组织人手,更是派出了请愿团打算去京城请战。

        周若彤正头疼时,好久没写文章的文坛领袖张甫之一日之内三篇传世文章出手,瞬间流传各地。

        第一篇文章叫《绝师信》,这封信以公开的形式写给了朱明,信中点名了自己在年幼时曾于江南道求学,师从三老三公。信中点名,那时候的三老学富五车,品德高洁,是自己向往的老师,并且感谢了对方传道受业解惑的恩情。

        之后,笔锋一转,点明了天道轮回,各有定数。当年大明皇帝深明大义,知晓大梁乃是天选之人,识时务,为了江南百姓投降,他朱明身为大明后裔,应当以先祖为荣,谨记祖先壮举,如此行事,便是不孝。

        最后,张甫之又特意说出了太祖皇帝为了江南道百姓,收复江南时未曾诛杀一人,军队更是不曾扰民,这才有江南道如今的富庶。他朱明乃是大梁臣子,不思国恩,行大逆不道之事,便是不忠。

        如此不忠不孝之辈,不顾天下苍生,自己羞与为伍,若是不悬崖勒马,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这封信除了言辞激烈,文章华美之外,更是用意颇深,点明了对方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瞬间将朱明树立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对立面。

        朝臣读罢后,在感慨大学士文笔功力的同时,纷纷暗中佩服这老张行事高明。

        纷纷效仿张甫之写公开信与江南道三老三公绝交。朝中大部分朝臣都与江南道有些关系,人人自危,正没想到怎么洗刷嫌疑呢,张甫之的一封公开信,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张甫之早已料到,他正是借此转移那帮主战派的注意力。

        随后,第二篇文章出世,名叫《战局论》。这篇文章,乃是张甫之和萧成渝合写,由萧成渝口述,张甫之润色,冯保保修改而成。

        为了扩大在士子中的影响力,特意署名张甫之一人。此论明确指出,行军打仗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大局为重。先是列举了秦朗当年的几场重大战役,进而影射如今江南道瓜州知府不战而撤,就是为了保存实力,顾全大局。

        这些深入浅出的战争理论,是萧成渝的杰作,至于让其能够使人都能理解,并且朗朗上口,则是张甫之的文笔。

        之后,文章还提到,朱明险恶,为了破坏大局,特意安插贼子渗入中原腹地,散发言论,让广陵府贸然出击,实在是用心歹毒,人人都需仔细留意。

        这一招,是冯保保想出来的,不得不说,效果很大。那些请战的士子一个个急忙回来,绝口不提请战的事情,纷纷说顾全大局应当像瓜州知府那样,目光高远,忍辱负重,实在是大梁的栋梁之才。

        消息传到广陵府的时候,就连瓜州知府自己也傻眼了。各种消息详细论述了瓜州知府为何不战而逃,实乃是用意颇深。吧啦吧啦说了一堆,瓜州知府苦笑,自己压根没想那么多,只是听命行事罢了。

        第三篇文章本为《天道气数论》,是为了应对坊间因为紫龙山奇观而甚嚣其上的大梁气数已尽的传言的。

        此事,周霖宜知晓后,直言扯天道气数,玄之又玄,老百姓不能理解,自然没什么效果。

        之后,在周霖宜的建议下,张甫之写了一篇《老妪言》。该文以老妪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自金陵逃难到了北地的老妪的遭遇。

        起先,老妪一家六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家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向往。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朱明为了一己私欲,行大逆不道之事。

        家里的大儿子先是被征召,结果一去不回,正当一家人焦急等待大儿子消息的时候,不过十四岁的二儿子又被强行带走,死在了瓜州之战,连尸首都不齐全。

        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彻底支离破碎。因为乱党强行征粮,家里的粮食全部被抢走,襁褓中的小孙儿饿死,儿媳整日里以泪洗面。

        之后,叛贼还来征兵,竟然把七十岁的老翁带走。老妪和儿媳相依为命,无以为靠,无奈远走他乡,归途中,儿媳因为姿色被军中士兵强行掳走,被充当军妓,儿媳不堪受辱,在道前柳树自缢身亡。

        老妪九死一生,逃到了京城,好在朝廷知晓此事后,同情他,给地给房,还给粮食,但是老妪仍然心有余悸,常常半夜惊醒,想起一家遭遇,泪不能言。

        这篇文章以纪实的手法写出,通俗易懂,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读了泪流满面,直道那金陵朱明猪狗不如。

        文章不止流传北地,还在有心人的指点下流传到了江南道。江南道的百姓听到这个故事,也是人人落泪,落泪完,又人人自危,皆怕自己就是那第二个老妪一家。

        朱明读到这篇文章后,一向云淡风轻的他也不禁感慨:“张甫之一支笔胜过百万雄师啊。”

        这则故事的合理性并没有人质疑,总之,它调动了广大老百姓的同情心。京城里的官员也深信那位老妪就在京城,纷纷寻找那独身老妪。

        还一天之内真的给他们寻到了四个。这些老妪大抵是没有儿孙赡养或者独身之人,那些官员也懒得计较,纷纷送这送那,然后写上奏疏,直言救助那老妪的就是自己。

        一时间,京城里的江南老妪凭空多出了近百人,朝臣大员纷纷微服私访,寻找老妪或者创造新的老妪。

        张甫之和周霖宜的合著文章,不止让天下百姓感动的流了一次泪,还变相的解决了京城独身老妪的养老问题。

        这个后果,可能连周霖宜和张甫之也没料到。

        《老妪言》最终流芳百世,感动了无数人。


  (https://www.xblqugex.cc/book_78862016/1020603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