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戴着空间回八零 > 第295章:在注视中渐行渐远的房子

第295章:在注视中渐行渐远的房子


  这个时候的学生,国家会有一定的补贴。按照学生们的不同家境,会有21、12、6元不等的助学金。
  除此之外,学校免费提供住宿,而且,大学的餐费价格也较低,另外还有餐费发给学生。
  这个餐费,大致是十几元到二十元。有家境贫寒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把节省下来的餐费钱,寄回老家的家里了。
  因此,赵德获得的这二百元钱,对于在大学里的日常餐费,是肯定够用的。
  “李伯伯,感谢村里对我的照顾!”赵德感激地说完,再拒绝着,“我家里条件还算可以,这笔钱,我不能要。”
  “这是奖励你的,也是鼓励咱们村的其他学生们,都要好好学习!”李德发板着脸说。
  想了一下,赵德再劝说:“这样行不行——这笔钱,算做补贴贫困学生的生活费。村里非要奖励我,我就捐出来做这个用。”
  也不用再争执,一旁的赵刚,既作为赵德的大哥,又是永乐村的村长。
  “好。就按赵德说得办!”赵刚对现场的人大声说,“以后,我代表村委会向大家保证——咱们永乐村,不会再出现因为贫困上不了学的现象了!”
  现场的人,对于他的话,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待众人的掌声停止后,赵刚再大声说:“但是,哪家的家长,也不能阻止孩子们求学的渴望!咱们永乐村,也决不允许家长有意拦阻、劝导孩子辍学!”
  “好!”村民们以承诺和掌声,对他的提议表示了认同。
  大学的通知拿到手,赵家人先是聚集在一起,为赵德举办了“庆功宴”,再就为他去京城报到和生活的事,各自出着主意。
  国家有补贴,赵家的经济条件也很好,赵德自然不用为食宿的事而愁烦。
  至于在京城的生活,他也比普通的外地求学学生,有着很大的优势。
  永乐村距离京城二三百里不假,但因为一直就有长途车直达,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就到。
  比起更远的,甚至是千八百里地以上的学生来说,赵德已经算是很有“先天优势”了。
  另外,赵家人更为开心、放心的,就是赵玥似乎有先见之明,或者是预先设定了激励机制一般,提前在京城买了一所四合院。
  有了这个院子,赵家人来往京城就很方便了。倒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那所小院,已经是赵家人在京城的家了——名正言顺地在赵永水夫妇、赵玥的名下。
  既然没有同时代许多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赵德就安心地办理户口的调入京城经贸大学的手续。
  “调进了京城经贸大学,你以后只要好好学,毕业后跟你大姐赵霞一样,就是京城人了!”赵永水笑呵呵地说,“也会每月发粮票、肉票、油票,还有副食本什么的了。”
  赵德听了,对于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穿越回来的赵玥当然知道:那些票据,并不能意味着留在京城的好处。京城的户口当然重要,但也不是绝对的好处。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呢?
  “四哥,你一定要学出来,以后最好做个大学老师。”赵玥笑嘻嘻地说,“那样的话,就算是真正地留在京城了。”
  “嗯嗯,真要是那样,我也能分到宿舍呢。”赵德开心地说。
  是这个道理。
  人活在世,首先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的问题。
  其它的都好说,也都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
  比如,现在的大城市,无论男女,已经开始大面积流行穿喇叭裤、戴墨镜、烫头了。
  喇叭裤,过几年就会被牛仔裤、锥子裤、瘦腿裤……代替,但是服装的问题,终究是简单的——能跟得上潮流,你就尽情赶时髦。不能也没关系,朴素一点也是另外的一种美。
  食物也是如此,并不需要太奢侈,注意营养健康就对了。
  行,现在是买自行车。大城市已经开始了购买、骑行摩托车的风潮,农村也会跟上的。
  至于再以后,就是小汽车进入家庭。
  买不起,或者不愿意买小汽车可以吗?
  当然可以啊。
  交通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是自行车抢行、马车随意在城市道路乱行的治理;未来将会因为小汽车的过多,是高峰期的全城“橙色”示警。
  不买小汽车,乘坐公交车,以及后世分布得越来越密集、行驶距离越来越长的地铁、城铁,是更好的出行选择。
  那么,就剩下来住的问题了。
  因此,听到四哥赵德的话,赵玥不禁暗赞他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了经济头脑。
  “嗯嗯,房子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里面,都会是稀缺品的。”赵玥说到这些,语气里也颇有些无奈,“虽然老百姓一直觉得贵,可是,这不是个人观点能改变的现象。”
  赵家人自己已经住上了小楼,对于远在几百里之外京城的居住问题,也就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因此,听了赵玥的话,大家更多的是淡淡地一笑。
  其他人不感兴趣倒也罢了,赵玥必要提示四哥才行。
  不仅因为赵德将会居住在京城,更要藉此要他全身心去奋斗。
  “四哥,你自己就要去学经济学,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踏心下来,了解社会的实际状况。”赵玥微笑着暗示。
  “嗯,我会多留心的。”赵德并不能理解小妹所说的真意,只是随口附和着。
  目前,京城的房价,还在几百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区间。
  潜移默化之中,这个价格就会成为真正的历史,成为没有买房的人的心中永远的“痛”。
  几百元到均价五六万元,个别区域及高档住宅更会达到一二十万元以上,甚至还有更高的。
  以这样来看,八十年代的老百姓,当然对于一套六十平方米房子的要价一两万元,结合自己每月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工资而言,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只是盼望着单位分房,不会更多考虑筹钱买房的。
  可是,就是这代人,将会亲眼看到:房价在他们一直惊愕的注视中,以迅猛的价格涨了起来;原本看好的房子,也渐行渐远……


  (https://www.xblqugex.cc/book_75721937/1271534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