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再启风华 > 第140章 增补(二)

第140章 增补(二)


如果说内阁增补文员,也就是校书郎的话,基本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可如今杨荣猝然离世,那么结果就不是那么好了。
  首先内阁五大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一旦遇到有冲突的事情就容易形成平局,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增补阁员势在必行。
  文渊阁内,朱祁镇看着内阁呈上来的阁员名单,然后抬头问道“曹鼐,马愉?”
  杨士奇回道“臣以为此二人合适,加之臣年老体衰早已不堪重负,故此臣多推荐一人,为陛下解忧。”
  朱祁镇放下名单淡淡道“他二人乃是朕的师傅,朕岂会不知?
  当称得上丰神俊朗,博学多才了。”
  他们二人的履历朱祁镇是知道的,都是状元,而且都是北方人。
  曹鼐是北直隶人,马愉是山东人,两人一个宣德二年状元,一个宣德八年状元。
  当朱祁镇老师这些年,一个教《皇明祖训》一个教《大明律》。
  关键二人都有地方履历,算得上深知民情。
  而这样的官员才是朱祁镇最喜欢的,这一点外朝都看的明明白白的,所以杨士奇才会举荐他们。
  至于马愉,朱祁镇默默的回想了一下,这位北方第一位状元是宣德二年的状元。
  宣德二年的主考官是杨溥。
  而宣德八年的状元是曹鼐,巧合的是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杨士奇。
  也就是说杨士奇已经与杨溥打好配合准备分食杨荣的政治遗产了。
  谁让杨荣的学生王骥如今远在云南呢。
  如今内阁形势也已基本明了。
  张辅守着军权,这也是勋贵的自留地,更是朱祁镇绝不允许文人涉足的。
  胡荧乃是建文二年时的进士,又是跟着郑和下过西洋,内外威望极高,可是却是根基浅薄,礼部就是太宗酬其功给他的自留地。
  也就是说,如今除了礼部和五军都督府以外,剩下的二杨已经准备联手吞下了。
  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杨溥杨师傅,果然也不是个小角色啊,不动声色之间竟然已经做到了这一步了。
  看着不动声色的四人,朱祁镇问道“杨师傅,朕想知道,内阁阁员人数可有定制?”
  杨士奇回道“并无定制。”
  朱祁镇略微想了想,然后开口道“朕以为,内阁阁员人数当有定额,七人当为最佳,不知杨师傅以为如何?”
  杨士奇闻言答道“如此甚好,臣谢陛下体恤之恩。”
  杨士奇已经老了,而且内阁阁员为奇数对于内阁而言也是好事。
  人多了更能将身上的担子卸下一部分还不影响他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威,惠而不费之事为何不干?
  朱祁镇看到杨士奇点头开口道“既然如此,增补两个人就不够了,杨师傅以为王直如何?”
  杨士奇闻言一愣,随后暗暗自嘲“到底是老了,思虑不周了啊。”
  王直说起来也是杨士奇的学生,如今更是被放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
  也是杨士奇着重培养的后继之人。
  可是储君终究不是天子,继承人也不可能在他还在位时就显露头角的。
  所以曹鼐和马愉入内阁没有问题,因为这二人根基薄弱不得不遵行二杨的道路,等到将来也不可能走出别的道路来。
  可是王直却是不同,他不仅仅是杨士奇的学生,他还是黄淮的学生。
  其本身就继承了黄淮的一部分政治遗产,仅仅是这一点,杨士奇就不可能现在就让他入阁。
  可没想到小皇帝竟然提起来了,而且也正是这个时候杨士奇才想起来,王直也是朱祁镇的老师之一。
  杨士奇微微考虑一番然后道“陛下,内阁之设后,太宗命重臣为天官,取意制衡内阁,若是王直这样的重臣也入阁了,臣恐将来内阁怕是会权重过大而呼喝六部如同仆役,到那时恐有尾大不掉之嫌。”
  朱祁镇闻言内心呵呵一笑,就跟你说的不是你自己一样,你杨士奇干的不就是集权于内阁?
  不过呢有些事看破不能说破,加之朱祁镇可不认为自己会和原时空那样。
  他还巴不得能够集权,从而上下一心然后进行大改革呢。
  所以朱祁镇淡然一笑道“杨师傅多虑了,我大明幅员辽阔,有才有能之士亦是不少,选一个正直之臣坐镇吏部自然不难。
  选一大臣坐镇吏部,令王直入阁,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闻言沉默了。
  如果是往常,杨荣就该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可惜的是杨溥不是杨荣,三杨之中东西二杨最为强势,而他杨溥若还强势,以其能力和手段怕是早就被赶出内阁了。
  所以杨溥按照以往的经验也没有发话。
  张辅更不会说话了,而胡荧本就无心于此,所以也沉默了。
  朱祁镇看到这个局面会心一笑道“既如此,那就这样定了。”
  杨士奇暗叹一声道“陛下圣明。”
  至此,内阁阁员就算是定了下来了。
  首辅杨士奇,次辅杨溥,三辅张辅,余下的依次为胡荧、王直、曹鼐、马愉。

  张辅这个三辅位置是朱祁镇有意为之,而且也会固定下来,以后每个三辅必然是军事上说一不二之人。
  就相当于一个固定的位置,以后内阁阁员升名次都会直接越过三辅。
  说白了以后的军事相关问题三辅和首辅等权。
  而且按照朱祁镇的预想,三辅的位置也只能会是大明最能打的国公的。
  而以后的五军都督府将会逐渐的成为他手中的“参谋本部”。
  兵部会逐渐变成后世的国防部。
  他们都将会成为三辅的助力。
  而三辅也将会成为军人在内阁之中的代表。
  至于说王直他们的排序自然也有其原因,就不再赘述了。
  等到内阁阁员名单彻底确定,朱祁镇开口道“如今阁员已定,就再聊聊分工吧。”
  杨士奇听了眉心一跳然后问道“陛下此言当真?”
  不怪杨士奇如此,因为明朝的内阁并不是后世的内阁。
  而是一种畸形产物,太祖高皇帝废除宰相后,他本人是个工作狂倒也没什么。
  可是太宗、仁宗、宣宗很明显不是那么喜欢009的。
  所以内阁的出现就成了这几位皇帝分离政务的最优选。
  这就造成了内阁和六部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隶属关系。
  甚至是如果遇到一个手腕比较强硬的吏部尚书的话,六部跟内阁还真说不定谁能压倒谁。
  可是如今朱祁镇开口说要定分工。不就是在确定内阁的领导地位?
  如此一来内阁管理六部和天下不就是名正言顺了?
  朱祁镇很是淡然道“君无戏言!”
  朱祁镇说白了就是想要放权,同时还要集权。
  如今通过张辅和朱勇已经将勋贵绑在了战车之上。
  可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文官支持。
  而集权内阁就是获得文官支持的一种手段。
  此后内阁权力大增,所有的不重要的庶务就都可以交给内阁。
  他自己就可以解放出来放在战略制定上。
  而且朱祁镇内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旦后世子孙不成器,一个强势的内阁也能够保证皇权不会被踩进泥地里。
  哪怕真的失去了最高权柄,也因为文人阶级的妥协性,到最后还能保留帝国称号,和皇室地位。
  这也算朱祁镇为后世子孙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吧。
  话都讲到了这个地步,接下来自然就是明确分工了。
  其他的都还顺利,胡荧卸任礼部尚书,专司负责礼部事宜。
  王直去吏部尚书,监督户部事宜。
  曹鼐主持刑部工作,同时主抓大理寺。
  马愉监督工部。
  杨溥主抓吏部,同时监管户部。
  杨士奇身为首辅要主抓所有工作。
  到了张辅这里就出了问题了。
  朱祁镇本意是让张辅主抓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事宜。
  可是却遭到了杨士奇和张辅的同时反对。
  张辅的意见是五军都督府应当是独立存在,因为五军都督府前身为前宋枢密院。
  是一国最高军事部门,是与内阁同级的存在。
  一旦他接受了这样的工作安排,那就意味着五军都督府失去独立性,要向内阁低头了。
  这是张辅说什么都不愿意的。
  杨士奇则是认为,兵部绝不能由勋臣负责的。
  兵部不能由武将和勋臣管理,这是底线。
  朱祁镇无奈只好在商议过后,确定先由杨士奇主抓兵部。
  五军都督府则扔由成国公主管,张辅以军方代表的身份居内阁三辅之位,同时监管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然后就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责划分了。
  首先就是确定了司礼监掌印“内相”的权责。
  加大了司礼监的权力,同时明确划分了权责范围。
  如此一来,不管司礼监那里是如何的,杨士奇总算是看到了内阁首辅的一丝宰相风采。
  这也算是皇帝对于文臣们的一种拉拢。
  而是否接受这样的拉拢就看杨士奇怎么回答了。
  杨士奇也没有让众人等多久,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就开口道“臣谨遵圣命。”
  闻言,朱祁镇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如此一来很多事情都可以办了。
  走出文渊阁,朱祁镇对着王振道“这里不用你伺候了,去司礼监吧。”
  王振闻言道“小爷,可是奴婢做错了什么?”
  朱祁镇摇头道“没有,今日之事过后,司礼监权柄大涨,真需要一个真正的心腹之人坐镇,你就是朕的心腹,伺候人的活谁都可以。
  司礼监内相之责朕能信任的就只有你了。”
  王振闻言立刻跪地一边磕头一边道“奴婢谢主隆恩……奴婢谢主隆恩………”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8709316/212119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