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缆镇语录 > 木洁回忆录(附录:《宝积经》36)

木洁回忆录(附录:《宝积经》36)


  木洁回忆录
>
>  一、母亲
>  在木洁的记忆中,母亲陶子的印象是一身白。打从木洁开始记事起,母亲陶子便是白衣白帽,很清洁的那种。
>  即使是不上班,母亲陶子的便服也以白色居多,刚与父亲木林森相反,老木则喜一身黑。
>  母亲说话永远是慢斯条理的,因此病人都喜欢到陶医师的科室诊治,即使是应该到别的科室看的,也先来咨询陶医师才放心而去。因此,母亲的科室常常是人满为患,到下班时间也没散。
>  小时候的木洁很恨这些病人,他们占去了母亲太多的时间,她只好一个人呆着。等到长大了,木洁也成为一名医生时,才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  木洁学医大的缘于父母亲是医生,显然母亲的影响更大。母亲陶子说过,医生不仅要诊治病人生理的疾病,更要善于诊治病人心理的毛病。更多的病人是心理的不适导致了生理上的小病小痛酿成大病。这也许是心理医生的作用吧。
>  母亲陶子死那天,刚好是木洁高考结束填完志愿之时。
>  木洁记得母亲下乡那天,正是她出门高考第一天。天知道,本来考了个好成绩的木洁,想把好消息告诉母亲,可是母亲已被可恨的传染病夺去了生命。
>  木洁更恨的是自己的志愿全填了学医的,后悔也来不及了。
>  不久,木洁被母亲的母校省医学院录取了,木洁想起母亲的死,不想去,老木劝了又劝,木洁才勉强去了。
>  二、父亲
>  木洁与父亲老木似乎一生都在作对。其实双方都很爱对方。
>  小时候,老木不许木洁出去玩,而木洁却经常找机会逃,结果不知吃了多少顿打骂!其实,木洁并不恨父亲。
>  母亲的死使父亲顿时老了十岁!长大了的木洁劝父亲再找一个,老木摇了摇头,说了一句话:我的心里只有你母亲一个人!
>  老木想举报邹曲星院长前,与同在医院工作的木洁商量,木洁劝父亲不要淌这混水,父亲不听,结果反而得不到好报。
>  老木提前退休后,木洁取出全部积蓄支持老木开了私人诊所。
>  木洁对老木后来找的老女人也很不满,太小气,幸好很快又走人了。
>  木洁最不满的是老木把钱大把大把地捐了出去。但老木最后把自己全部财产都给了木洁,并作了现场公证,木洁被震撼了,才知道父亲已把母亲升华到了爱世上需要帮助的人了。
>  三、丈夫
>  人的多面性,在木洁丈夫邹雨桐身上显得更为突出。
>  在别人眼中,邹雨桐是一个好医生、好丈夫,邹雨桐是内科第一把刀,叔父邹曲星是医院院长,老木退休后,邹雨桐成了副院长。妻子木洁也不错,人长得象她母亲陶子一样漂亮,医术也好,态度也不错。
>  木洁最不满邹雨桐老往家里搬大型的什么人体艺术画册,一个人偷偷看,但木洁不敢扔,这样邹雨桐会骂她不懂艺术。
>  木洁很爱丈夫。但也对邹雨桐的“恶习”痛恨不已。邹雨桐的这些“恶习”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据说还喜欢与漂亮女病人聊天,病人漂亮,他动手术也漂亮了,病人一般,手术也一般。不过病人丑,他就把手术推给手下干。这已是医院公开的秘密了。
>  后来,木洁看了一本书,说男人都是这样的,因为人是人性与兽性的结合,而男人更明显,否则便不正常了。
>  于是,木洁也不再恨邹雨桐的“恶习”了,甚至有时自己也醉于其中。
附录:《宝积经》36
第三十六期
【宝积经  |  经文】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亦无有所着;
无缚无诸漏。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
佛陀(世尊)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道理,用偈颂的形式,对有关要点进行了提炼和概括。
【宝积经  |  经文】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佛陀刚刚宣说完上述偈颂,就有五百位比丘,不再于诸法起执受之心,从而得到解脱;另有三万二千人因闻法而断除烦恼尘垢,得到“法眼净”。法眼,是证觉正法的智慧之眼;智慧之眼清净无为,不为烦恼所惑,所以叫做“法眼净”,大约相当于声闻四果中的须陀洹果。
【宝积经  |  经文】
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座起去。
当时在场的人员也不是每一位都能领悟和接受佛陀的言教。有五百位比丘,听到佛陀上述深奥的道理,心中不能相信,也无法理解,更不能深切地悟入,所以就离开了会场。
【宝积经  |  经文】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从座起去。”
大迦叶看到五百比丘起身离去,赶紧对佛陀解释说:“世尊啊,刚才这五百位比丘,都是已经得了四禅定功夫的罗汉,可能是他们不能信心悟解你所说的甚深难解之法,所以起座离去了”。
【宝积经  |  经文】
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
佛陀对迦叶说:“刚刚退席的这些比丘,都怀有增慢心,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佛法的深义,证得了很深的果位,所以在听说清净无漏戒相之后,不能够信奉和理解,不能够通达正确的义理。佛所说的这些偈颂,含义非常深刻,不是随便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菩萨所觉悟的境界非常深奥,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被一些邪知邪见的恶知识的言论所左右,信仰和理解的力量非常薄弱,所以不大能够信奉和接受刚刚佛陀宣说的教义。”
【宝积经  |  经文】
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著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  。
佛陀接着给大迦叶讲述了这五百位比丘过去的宿缘故事。原来,这五百位比丘在过去古迦叶佛在世时,是外道的弟子,他们来到迦叶佛的道场,存心要找迦叶佛说法的漏洞。在听闻佛说法的过程中,觉得佛的说法很有道理,心中生起了一些信仰,于是他们私下议论说:这个迦叶佛说的话还真不错呢。就是这一念善心,使得他们在寿命终了后生到了忉利天,后来又生到了南阎浮提,我们这个世界,在我的门下出家受戒。
这些比丘受过去世在外道处所学知识的影响,我见、常见、断灭见等等诸多见惑异常深厚,听闻佛陀讲述深奥的佛法不能够生起信心,更不能够理解通达。但是,尽管如此,因为他们曾经有幸听闻佛法,种下了清净法种,所以能够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并且在今生彻底觉悟,证得涅槃。
所以佛教常常讲,听闻佛法有很大的福德因缘,“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大家听闻佛法后,不论懂与不懂、信与不信,能够听到佛法甚深的法义,功德都是非常稀有难得!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5913497/582262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