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靠制糖工艺发家致富 > 第37章 施粥

第37章 施粥


临近新年,天愈发冷肃,外面寒风刺骨,槿记糖铺里有暖炉烘烤,还有热茶点心,是个绝妙的去处。

        这才开了几日,已经有不少忠实顾客,隔几日就要进店坐一坐。钟予槿唯一遗憾的便是小店地方不够,委屈了这些客人坐在狭小的隔间里,只能期盼着多赚些钱,这样明年就能换一间更大的店铺。

        今日都是为了槿记糖铺的新品,清茉莉。

        这个小点心是钟予槿先前和一众好友外地旅游时在街边遇见的,那时看到几个用墨绿色荷叶托着的白胖团子,只觉得外形清雅,还带着些憨实可爱,便试着买了几个。

        摊主阿嬷一看就是颇有经验的老手,麻利地掀开蒸笼,从白雾里拿出来一笼,用自制的小纸盒三两下就包好递给她们。

        沐着夕阳街景,站在熙熙攘攘的繁闹人群里,钟予槿拆开了纸盒。外面糯米粒很有嚼劲,内里馅料沙糯,糯米的清香和甜甜的红豆沙混合在一起,就此便记挂着这道小点心。

        当地人的方言里这个东西叫qingmoni,谐音清茉莉,通俗小吃取了个清雅名。

        做法用料都是极为简单的,其实在钟予槿看来,很多流传下来的民间小吃做法都不太难,反倒是很多复杂繁琐的糕叫厨子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能在孤本典籍里留下个颇为神秘的名字。

        大抵是因为普通百姓手里的材料好寻也好种,平日劳作时日久,也没时间去钻研什么稀奇古怪高难度的吃食,能裹腹解渴便是上乘。

        用世间最平凡之物,做世间最甜的糕,平淡生活中多点诗意和甜味便足矣。

        糯米粉和粘米粉按六比四的比例,倒入清水揉成团,这时揪下来两块,放进热汤里煮熟后再捞出来混进面团揉。

        煮熟的黑豆和红豆沥干水分,再化开些麦芽糖浆混和,拿擀面杖敲成颗粒状,吃起来有嚼头才最好。从糯米团上揪下来一小块,在手掌上捏成碗状,挖一勺豆沙和蜜豆包进去,团成圆团。

        包好后又要裹上一层泡好的糯米,这样才能放进蒸笼里蒸,钟予槿把这些白胖胖的团子在锅里摆了一圈又一圈,盖上锅盖。这个季节找不来绿荷叶和粽子叶,她便用了一整套袖珍小瓷盘盛放。

        蒸熟后的糯米粒分外嚼劲,软黏的外皮和内里沙糯甜香的馅料,平平无奇的白糯米团也能勾住食客的味蕾。

        除了甜豆沙馅,里面的馅料也可以做成咸香口味的,腊肉,火腿,肉末都是包进去,只是在甜食盛行的临州,这些受众太少。

        在小间里坐着的都是闷在家里许久想着出门赏雪的姑娘们,只是外面冰天雪地,一片萧瑟,哪里能寻得见什么好景,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冻得直搓手,便在这间近日小有名气的糖食茶水铺里聚在一起取暖。

        “用料都是平日里见过的,但是吃起来却别有滋味,甜而不腻,口感也不错。”

        “和那种甜腻腻,油乎乎的糕比起来,这东西吃着还是蛮清爽的。”

        钟予槿还特意送上一锅红糖姜茶,也有加了蜂蜜的茉莉花茶,一边给客人沏茶一边说道,“天寒,还是先喝些暖胃的姜茶暖和一下。”

        一群小女娘刚闯过寒天,正需要些暖身子的茶饮,都道这店主细心。

        钟予槿看着这些眉梢灵动的姑娘们围坐在一处吵闹,也不由得怀念起自己的青葱岁月。

        后厨里,书画忙着手里的活计嘴里不住地和焦大娘她们俩个絮叨闲话,眉眼跟着蹦出来的话乱动,时不时还举起手比划。

        她离开先前规矩繁多的钟家大宅院,性子也变得活泼了些,也不用低声下气地回主子的话,跟在钟予槿身后,颇有些“反正我有靠山”的气性。钟予槿全都随她去了,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正是肆意盎然的时候,不能老用规矩束着。

        不过聊来聊去,总少不了提一嘴最近时常捣乱子的三姑母。

        “昨天去采买食材,她家的仆从跟了我一路,我要买什么,他们便跑过来也买什么,刚挑好一块腊肉,他们便在后面用两倍价钱买,人家摊主又不傻,看谁给的钱多就给谁,我才和一个奶奶讲好咸鸭蛋的价钱,他们就急哄哄地上前塞钱,我正想吃小姐做的蛋黄酥呢。”

        “气得我把一条街的摊位都去了个遍,他们不是有钱买吗?那便把一条街都买下来,哈哈哈,等最后那几个人买的东西扛都扛不动,还是请了马车和壮丁才拉了回去。”

        书画想到这些,咯吱咯吱地笑了起来,等钟予槿过来敲了敲她的脑瓜子,才收敛起来,低头从麻布袋里抓了把黑豆,放在手掌心里来回扒拉择选。

        钟予槿从蒸笼里拿出来一盘清茉莉糕,分给她们,趁机安抚气鼓鼓的书画,劝解道,“她买那么多的货,只能挤压在库房里,三伯母家只开了两间糕点铺,哪里能消耗得完,我看过不了多久,她就要想办法低价转出去了。”

        “何况我们槿记的糕点,要么是临州城里从未有人做过的新品,要么是做法繁琐,用料多。不是谁都能学来的,公道自在人心,这做出来的点心都是要进到客人的肚子里,谁家好吃谁家不好吃,可不会唬人。”

        焦大娘和田婶都曾在张家开的点心铺里做过许多年的厨娘,早年都见识过城里各大点心铺,糖水铺混战的场景,留下来的铺子哪个不是有真本事的,不过现在都各家都心知肚明,再打起来怕是吃不消,便都掐住各自气焰,暗地里较较真,看谁家出个新吃法,这家也急忙研究出个东西来,争来争去都是商人的心机。

        如今她们看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行事品性却稳重许多,和钟家那伙子人不一样,再转念一想钟家大老爷亲自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差到哪里去。

        忙活了许久,钟予槿才得空坐在柜台处拿起来一盘清茉莉品尝,又独自喝了一壶茉莉花茶,消解腹中饥渴。

        正吃完最后一口,她抬头瞧了瞧店铺里的装潢,谢先生送来的那幅画卷很是宽大,只用抬起半个眼帘就能看见。

        可惜啊,这位谢先生匆匆来,匆匆去,像极了话本小说里的古怪神秘人,不过?依照钟予槿阅本的经验,一般这种人物要么是发须鬓白的老人,要么是满嘴天道天机的仙人,他倒不同,像是年纪轻轻,容貌俱佳的师兄。

        这么一想,钟予槿嘴角开始露出憨憨的笑来,希望这位谢先生能早日探亲归来,等他回来,定要请他吃些点心。

        清茉莉蒸好,钟予槿在木板上写下宣传广告词。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总要告知人家这酒在哪买啊。

        “踏雪寻梅不如享春日茉莉。”

        有些俗气,但已快磨完钟予槿今日的脑神经细胞了。

        焦大娘才将招牌挂在屋檐下,正好遇见几个在门口举着破碗的小乞丐,有个半大孩子还扯了扯她的衣袖。

        她着急地甩了袖子说道,“哎呀,你们都在这街上转了多少天了,每日来我都给你们分些吃的,这早上才给你们几块糕,现在没有啦。”

        说完也是皱着眉头进了屋,“你看看,从端州跑过来的乞丐们都在这死皮赖脸地讨了多久的饭,还没消停。”

        田婶心软道,“快别说了,讨饭的没断过,一波又一波,你今早给的是一波人,这是又来了一波。”

        钟予槿听见动静,朝门口望了望,但见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缩着手在街上张望,这几日逃难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临州城还能接纳些,让人干些杂工,供三餐住宿,哪知现在根本收不完这些难民。

        田婶瞧见外面的光景,叹气道,“可怜见的,从昌州过来逃难,到了临州也没一口吃的。”

        “昌州是燕王的封地,听人说今年收成不好,燕王还要多收赋税,到年底人自己都吃不饱饭,哪有东西缴上去。”

        “收税的官兵可不管你,没东西交,就把你拉去做苦工,用血汗抵税,听说燕王又要盖行宫……”

        钟予槿让书画端了些红豆饼和清茉莉,先塞给街角处吮着指头的小娃娃一块,“拿着吧,刚出锅的。”

        见有人分发食物,其余的难民踉跄着围了上来。

        “娘,给,你也吃,爹,你也吃。”总共就手掌心大的糕点,小孩还要和家人分成三份,钟予槿在铺子门口吹着冷风,打了个冷颤。

        不多时,从槿记糖铺里传来一阵粥香,适才在槿记里讨要过饭的人,那股饿劲又开始涌上心间。数月奔波来到临州,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丧命在路途中的,有被劫匪抢财害命的,到了这里,已经是筋疲力尽,能讨到一块饼就能熬下去。

        粥香越来越浓烈,直到瞧见槿记糖铺的门前支起来一口大锅。

        钟予槿喊道,“大家每人过来先盛一碗粥。”

        “热粥?”

        “有粥喝?”

        这么些天里,这些难民哪里见过热乎乎的粥,对他们而言,有残渣剩饭就已经是美味佳肴了,便一窝蜂地跑到槿记铺子前,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热粥,“快,快喝粥。”

        眼下这个境况,钟予槿不得不拿着扫帚挡在前面,施善事是好,可若是没了规矩,到时候分发不均,她这善事还不如不做,冲着众人喊道,“要想喝粥,先排队。”

        不知是被这姑娘的喊声震住,还是饿得没有力气争抢,众人都先规矩地站好。

        “小孩先过来盛饭。”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2372486/136246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