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第5纪元 > 65 永乐亲征(1)

65 永乐亲征(1)


  李小永和高钰坤最终没有决出胜负,因为长江守军全线溃败了,苗刀营撕开了敌军的防线固然厥功甚伟,但是这一仗最大的元勋却另有其人。
前文当中有说过,敌军是依托于长江沿岸建立的防线,这种地方在兵家来说叫做绝地,古有项羽破釜沉舟,三万破敌四十万,他赵志明也想重演。绝地,意味置之死地而后生,守军退无可退,只能英勇杀敌,而敌军也只能堂而皇之正面对抗。
而且赵志明也不傻,还是给自己留了退路,那几条渡江大桥给他牢牢握在手里,真要打不过,他赵志明坐镇后方,一看情况不对,拔腿就跑,背后还有那么多小兵给他拖延敌军,到时候再让爆破队把桥给炸掉,万无一失。
毕竟李禹哲他们这帮逆贼又不会飞,难不成还能飞到他们后面夹击他们?
李禹哲不会飞,他的部队也不会飞,而赵志明已经忘记了,南菁城中还有一个对手,现在他将体会到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带兵打仗的本事了。
明面上推出李禹哲作为主攻,连着半个月淡化自己的存在,同时李禹哲接连不断地发起攻势,导致他们下意识地遗忘了朱棣。朱棣借此机会,逐渐抽调五千精锐明军,绕钟山,上宁洛高速,度燕子矶,跃八卦洲,于末世之中三天急行八十里路。
抄截敌军后方,他赵志明不是想留下逃生之路吗?对不起,现在没有了,眼下这支八千守军彻底沦为孤军,前后皆有人包夹,腹背受敌,再加上朱棣积攒的枪炮远胜于李禹哲缴获的三三两两,一时间火力也压制住了敌军。
明朝时候与朱棣交过手的将领都会发现,朱棣虽有善战之名,却喜欢用阴招。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此正是兵法中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长江一战敌军溃败,阵斩三千余,俘虏四千余,前线草包军官赵静泽战死,其余军官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李小永率领数百人突破重围,于溃败乱军中闯了出去,
哦,说个有意思的事,赵志明也死了,没有人看到他是被谁杀的,脑袋给人砸碎了,就像是大铁锤抡到了核桃上,如果不是臃肿的身材和衣服都难以认出来。
这一仗,南菁城守军势力一举荡清,敌军主力部队全部消灭、收编,朱棣拿下了南菁城,往前七百年(公元1356  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建立明朝。
封建迷信哪怕到现在依然存在,所有起兵的都相信要想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应天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龙蟠虎踞的来历。
右临大江,左临山险,三面环水,把山当成城,把江当成池,非常有利于步兵凭险据守。
此外在应天的前方还有一条长江,皇帝也是要看风水的,应天背山面水。在明之前,已经有六朝定都于此,地势险要,钱粮富足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还兼顾着商业中心的作用,因为这挨着长江,占有了水利。
七百年前,朱元璋自南而北进行北伐,顺天应人,舍予其谁!
七百年后,朱棣复生,重新占据南菁城,朱棣还记得李禹哲那天上的那道奏折里的一段话“定国都于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以江南之财力,足以保证南朝半壁的安全。”
其实赵志明输的不冤,大明开国双壁亲自正面攻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封狼居胥的皇帝绕后袭击,倘若他知道他的对手身份,也能聊以自慰了。
朱棣的军事能力被很多人忽略了,都知道他篡位、迁都、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五征漠北也被后人说是劳民伤财,作为李禹哲成长途中的最重要的一枚影响因素,关于朱棣的治军治国能力,都不得不谈。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蒙古军队从政府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其实对于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一帮草原里跑出来的鞑子在中原地区过得有滋有味的,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作为四级民族制度中的头等人,好日子享受的正舒服呢。
平地起惊雷,也不知道哪块石头里没关紧,这回没往外蹦孙悟空,更可怕,蹦出来了个朱元璋,那些蒙古鞑子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明史当中有记载)
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
朱元璋喊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跟那帮鞑子说,咱们公平一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你就是没妈也得回你自己家,不回我就揍你。
然后把原来的贵族赶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整日感受着风沙抚平他们脸上的纹路,然后一洗脸,脸盆里的水都得变得岐黄,一天到晚只能和牛羊打交道,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奴隶也没得汉族娇媚女子了,反差太强烈,那帮鞑子睡着了,嘴里溏着口水,说的梦话都是杀回去。
而在那个时候还有一个经济问题,鞑子没有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一天到晚的吃牛羊肉、看大草原,那是真腻歪,北边草地跟南边草地长得都一样,可能牛马能吃出来不一样的味道,鞑子嘛,多少长个人样子,他们是不吃滴。可是物资又匮乏,想搞封闭自然经济也没法搞起来。想拿东西和明朝换,搞点跨国贸易,那明朝又不干。
我天朝上国还缺你那点牛马?而且朱元璋一想到这帮鞑子统治的乌烟瘴气就气,还互市?我给你邦邦两拳,你要不要?边境经常打仗,万一鞑子心黑,趁机潜入境内干点破坏活动,所以大规模的互市生意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鞑子该怎么办呢,需要的、缺少的铁、盐、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通过做生意换回来,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那就抢!
明朝硬气的很,你敢抢我,我就揍你,鞑子说反正我也没活路,战死总比饿死强,说不定抢到点啥,老婆孩子一辈子就不愁了。于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你上次杀了我爹,我这次不把你儿子杀了,我就是你孙子!仇恨不断加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展开了与蒙古部落的持久战,两国之战就是上百年。
这个时候,鞑子哪还有昔日元帝国的风光,别看鞑子人不多,也学三国时期来了个三分天下,不过他们也就那一小块草皮分分了。其实也挺悲哀的,昔日横跨欧亚大陆、不可一世的元帝国就此分崩离析。
第一块小蛋糕叫:鞑靼,这帮鞑子自认为是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第二块小蛋糕叫: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明朝聪明人多啊,对这个问题加以利用,给予瓦剌封号,并提供援助,来扶持瓦剌,以对抗鞑靼。
第三块小蛋糕:兀良哈三卫可以算是朱棣的老朋友了,朱棣昔日靖难之役的最精锐的一支骑兵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叫朵颜三卫。
但朋友关系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更何况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呢?只不过是因为利益和敌人选择了暂时联盟而已,只要形势变化,再亲密的盟友也会毫不犹豫地背刺。
做蛋糕的糕点师傅就是明朝,一手煽风点火臻至化境,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卫是他安置的,搞这么多动作,无非只有一个目的,分解元帝国的势力,让他永不翻身。
第一块小蛋糕可能是到了叛逆的年纪,不想听糕点师的话了,鞑靼拥立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与明朝断绝了关系,并且在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因为明朝政府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2286313/593538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