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永乐亲征(5)
李钰哲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六月初七,朱棣带着自己的办法来到了忽兰忽失温,来到了马哈木为他安排的战场。
此处山多险峻,是伏击作战的不二之选。无论如何,这里就是决战的地点了。
当那浩浩荡荡的明军来到自己眼前的时候,马哈木感觉到了强烈的兴奋,身后的三万大军只等待他的一声号令,就可以杀下山去,把明军击溃,彻底地击溃!
离成功只差一步!
更让马哈木惊喜的是,明军打头的并不是什么精锐骑兵,而是一些步兵,这简直是天助我也!只要打开了突破口,明军必然无法抵抗自己的攻击。
虽然离明军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仔细观察了明军阵型后,马哈木已有了必胜的把握,他随即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三万骑兵自山上一冲而下,以猛虎之势扑向山下的明军,杀声遍野,马匹嘶鸣,震天动地。
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挥着他的军队,等待着瓦剌骑兵一举冲垮明军的景象。
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瓦剌骑兵发动冲锋后不久,这场看起来一边倒的战役局势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突击!神机营!
在发现瓦剌军队发动进攻后,明军迅速变换了阵型,原先队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间向两翼后退,中军后阵立刻涌出一支部队填补了空位。
这支部队与明军中的骑兵和步兵不同,他们手中拿着的并不是马刀或是长剑,而是火铳。
在迅速排布好阵型之后,士兵们将手中的火铳对准了不断逼近中的瓦剌骑兵,他们等待着指挥官柳升的命令。
瓦剌骑兵注意到了明军阵营的变化,但他们并未在意,而是继续纵马猛冲。
此时山上的马哈木也看到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见过世面的,明军阵型的这一突然变化让他汗毛直竖,血液几乎凝固,他声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机营!快退!”
已经来不及了。
中军主帅柳升一声令下,万枪齐发,冲锋中的瓦剌骑兵万料不到会有这样的突然打击,纷纷受伤倒地,损失惨重。一时间战场上人仰马翻,惨烈无比。
但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冲锋了,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拼到底吧!
于是剩下的瓦剌骑兵更加拚死向明军冲去。
这也是瓦剌骑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确的抉择,因为当时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是需要装填火药的,而装填火药需要时间,因而在最初的一轮齐射之后,战场上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之中。
瓦剌骑兵见状大喜,他们认定,只要能够冲入明军阵营,一样能够打败明军,获得全胜。
然而此时,战场上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瓦剌军眼看就要冲入明军阵营,也就在此刻,明军开始了第二次变阵!
神机营发动齐射之后,并没有出现手忙脚乱装填火药的情形,相反,他们将火铳收好,开始有条不紊地向阵型两翼迅速后撤,明军大队骑兵随即从后军冲出,并分为三部,左路由部将李彬、谭青指挥,右路由部将王通指挥,中军由朱棣亲自统帅。
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
可怜从山上冲下来的瓦剌骑兵,跑了这么远的路,到了明军跟前却发现原先密集的大队人马突然分散,瓦剌军还没有缓过神来,其左右两翼就受到了明军的猛烈攻击,而自己正面的明军更是勇猛无比,四面受敌,到处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击的绵羊突然变成了恶狼,这所有的一切让瓦剌陷入了极端的窘境,几万大军就此溃灭。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个聪明人,见势不妙,立刻带头逃跑,而已是一盘散沙的瓦剌军也纷纷掉头鼠窜,要知道,游牧骑兵虽然打仗勇猛,但逃跑起来和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反而跑得更快。
此战明军大胜,“斩其王子数十人”(也不知道是谁的儿子),杀伤瓦剌军万余人,按说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问题在于这支明军的统帅者是朱棣,他秉承父亲朱元璋同志的优良传统,牢记“凡事做绝”的行为准则,继续猛追马哈木。
明军连续追击,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里地,还是没有摆脱敌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而且如此狼狈不堪也实在太丢人,马哈木随即鼓起勇气,整合军队,再战明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试图挽回一点面子。
可朱棣实在不给一点面子,瓦剌军整队反攻,正中他下怀,明军势不可挡,一举攻破瓦剌军阵(又败之),马哈木十分果断,转身就跑。
马哈木接着跑,明军接着追,一直跑到图拉河边,马哈木眼见逃不脱,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难兄难弟太平和博罗,让他们去殿后,自己一个人逃走。
而朱棣这边也不轻松,虽然追击很顺利,但中途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把朱棣着实下了一跳。
在追击开始时,明军使用以乱打乱的战术,分散追击瓦剌军,本来这一战术没有什么问题,可有一个人过于兴奋,几乎惹下了大祸。
这个人就是朱棣内侍李谦,他当时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于他追击太猛,以致深入敌军之地,被瓦剌军包围,按说李谦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还有一个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即所谓的皇太孙,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棣并不喜欢他的残疾儿子朱高炽(胖还瘸),却十分喜爱朱瞻基,而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朱棣一直以来就把朱瞻基当成将来的接班人来培养,此次出征他特意带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
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朱棣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来了,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问题严重,也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畏罪自杀了(谁知道呢)。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目前史学界的意思,朱棣五次北征,前两次颇有斩获,这个基本上是得到一致肯定的,不提了。
真正的争议之处,在于后三次。
大多数人都说,朱棣后三次北征,就是几十万人的漠北旅游团,连个蒙古人的影子都没看到,白白的耗费了无数钱粮。
于是就开始骂,朱棣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还没遇到敌人,结果二十年后人家还把你曾孙子给俘虏了,你这征蒙古征了个寂寞,羞不羞?
这就是纯粹的不懂军事。
首先,自从朱棣第二次北征,在忽兰忽失温揍了一顿瓦剌后,瓦剌就打不过鞑靼了。永乐中后期,马哈木死了,他拥立的大汗也被杀,瓦剌基本上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朱棣的军事目的是什么?扶植瓦剌对付鞑靼!这才在人生的最后三年,以莫须有的理由连续发动三次北征。什么叫莫须有?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我就是师出无名,我就是打你!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出征鞑靼。
是,阿鲁台跑了。可他为了跑路,把辎重和牛羊都抛下了呀!
朱棣在阔栾海北道发现了阿鲁台丢下的粮食,他一把火给烧了,牲畜也给带走了,回程途中顺手揍了一把二五仔兀良哈。阿鲁台失去了牛羊和辎重,这个冬天他怎么过?
游牧民族经济比农耕还要脆弱,阿鲁台虽然逃过了朱棣的兵锋,但为了躲避朱棣失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资。
到了冬天,可以想象,鞑靼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只要减员了,那朱棣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
第四次北征,甚至可以说是朱棣表现最好的一次,低投入高回报,比前两次还划算。
因为永乐二十一年,这次朱棣的大军压根就没动,阿鲁台就一溜烟跑了。
于是朱棣散出去了一批斥候,结果意外在大兴安岭发现了蒙古贵族也先土干,然后不费一兵一卒还把也先土干招降了,一共有部众上万人。
朱棣的四伐到底怎么就“劳师糜众”,怎么就“毫无收获”了?
非得打一仗才叫收获是吧?招降的不算是吧?
还漠北观光旅游团,朱棣表示我大军还没出塞呢好不啦?
关于第五次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是朱棣最受诟病的一次北征。
他在战前不听夏元吉劝告,执意北征,结果没遇到敌人,也没有收降部落,回来的时候还死在榆木川了。看起来好像还真是白来一趟?
史料明明白白记载着:“虏去秋闻朝廷出兵,挟其属以遁,及冬大雪丈余,孳畜多死,部曲离散。”
还是那个思路。阿鲁台为了躲朱棣,冒着大雪跑路。于是,牲畜多死,部曲离散,鞑靼又一次被削弱了。只要削弱鞑靼的目的达到了,请问是否接战重要吗?
咋的?你非得打一仗,图个仪式感?
(这几章虽然是水,但是也有不得不谈的原因,因为朱棣的打仗风格必须得介绍出来,而这一套也会在后文中反复出现,因为李禹哲是跟随朱棣成长起来的,领军风格近似朱棣很正常,大家就当科普看看,读一读历史)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2286313/593435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