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木秀于林
烛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就在韩瑞向李淳风与吕才两人,描述荆州风物之时,门外有人进来了,是礼部的书吏,态度十分恭敬,奉了礼部尚书王珪之令,请几个太常博士前去商议事情。
“什么事情呀。”韩瑞好奇问道。
李淳风悠悠站了起来,微笑说道:“大军征讨吐谷浑,一战功成,扬我国威,凯旋归来,接待的礼仪,自然不能轻视,要尽快拿出章程,筹备安排,免得到时手忙脚乱,有所疏忽。”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对于礼制的具体细节很少过问,由太常寺负责执行实施,所以找几个太常博士前来商量,也是符合程序的。
古代有五礼之说,没有轻重之分,这是治国的根本,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春秋战国之所以常年战乱,就是由于,礼乐崩坏造成的,这种说法,影响历代的帝王将相,只要天下太平,必然会制定各种礼制,颁布实施,维护统治根基。
可以这样认为,在古代王朝,礼制,就是后世国家的宪法,上可以约束帝王将相的行为,下可以教化庶民小卒,意义非比寻常,在太常礼院多曰,尽管礼记经义繁琐细碎,枯燥无味,但是韩瑞的确认真看了,也有所得。
至少明白,只要将礼制了解通透,知行合一,勉强可以在朝堂上立足了,当然,如果只是墨守成规,不知道灵活变通,一样难以有所成就,可能怎么死也不知道,就好比后世,毕业了,拿了学位证书,可是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就业,出人头地。
这只是起点而已,以后的路,还很漫长,韩瑞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符节,走了。”吕才招呼道:“帮我拿几份札子,嗯,就是这个……”
韩瑞低头观看,却是以前军队凯旋归来的仪注,立即明白吕才的好意,感激的朝他微笑,一边随行,一边观看起来。
根据周礼记载,军礼包括了,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亲征、遣将、受降、凯旋……等等。
结合前人经典,唐代也制定了军礼的仪注,分为二十三项,凯旋礼就在其中,只要掌握其中的几个必备的礼仪,其他的细节安排,尽量不与以前重复,最好能够体现新意,就行了,最重要的,就是又不能有所逾越,这个非常重要,也是待会商讨的重点。
在李淳风与吕才有意无意的提醒下,韩瑞明白了此行的目的,立即调整心态,默记军礼的仪注,免得待会一问三不知,丢了太常博士的脸面。
在书吏的引领下,进了衙署,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堆满文书宗卷的书架,韩瑞已经见怪不怪了,房玄龄、虞世南、魏徵等人的衙署,多半也是这样的情形,而且绝对不是故意做作,曰理万机,不仅只是形容词而已,也是事实,他们的工作,真的就是这样繁忙。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六部,列于金字塔的顶端,隋唐时朝,尚书的地位很高,与左右仆射号称为八座,权力极大,不过到了唐代后期,随着制度的完善,六部尚书的官衔,成为高官权臣的兼职,不能具体处理本部事务,却是被架空了。
历朝历代的皇帝总是这样,不放心臣子权力过大,拼命的消弱大臣的权力,到了明清,简直就是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干脆连宰相也不设了,弄出什么大学士来,行使宰相的权力,不过也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韩瑞觉得,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不过君权与相权之争,由来已久,持续了二千年,一直没有断过,其中的是非对错,韩瑞也不想多管,或许,只有坐到那个位置,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吧。
朝廷百官之中,最为荣耀的,自然是宰相,但是最苦最累的,肯定也是宰相,世人只是注意到宰相的威风与荣耀,却是不清楚其中的危险,伴君如伴虎之语,绝对没有偏颇,即使现在在位的,是号称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没有丝毫的例外。
这是礼部尚书王珪的切身体会,曾经身为侍中,长达三年,只是由于泄漏禁中机密谈话,坐贬出为同州刺史,结束了宰相生涯,印证了臣不密**之语,不过纵观古今,能够成为宰相的大臣,在皇帝心中,自有一席之地,十个月之后,再被召回京城,拜任礼部尚书。
经过这件事情,王珪愈加的小心谨慎,凯旋军礼,这样的事情,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独断专行,拟定仪注,呈报李世民,不会引人非议,却偏偏招来几个太常博士商议,相当于慷慨分功,这种上司,向来得到下属的爱戴。
或许,官职到了王珪这样的地步,对于些许功劳,已经不放在眼中了,只需要将事情办得完美妥善,不出差错,身为礼部尚书,李世民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功劳,毕竟下属成绩突出,也是上级领导有方嘛。
“参见王尚书……”进来行礼之后,韩瑞习惯姓的打量周围环境,礼部官署,离太极殿颇近,建筑布局,当然不是太常寺可以比拟的,礼部尚书的衙署,更是宽敞精巧,不过秉承节俭之风,装饰十分平常,少了富丽堂皇的气息,却多了儒雅厚重的书香之气。
“来了。”执笔伏案的王珪轻轻抬头,见到李淳风等人,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引手道:“不要拘束,都坐下吧。”
轻轻行礼,几人席地列坐,韩瑞资历最浅,非常自觉,陪在末席,一个陪字,充分说明了韩瑞的心理,只看,不说话。
“李博士、吕博士,大军即将归来,太常寺也该做好准备,关于迎接的仪注,你们有什么高见?”王珪和声道,没有丝毫颐指气使的意味,让人心生好感。
“高见不敢。”李淳风谦逊说道:“只是有些想法,还需要王尚书指点。”
“老夫洗耳恭听。”王珪笑道,引手示意。
李淳风含笑,侃侃而谈,王珪的身后,三五个书吏,连忙仔细聆听,挥动毛笔,快速记录下来,待会整理事篇,重新誉录,就是呈报的疏奏了。
旁边,韩瑞也是留心关注,以前就已经知道,古代的礼节,非常的繁琐,不过无论是成亲,还是上朝,祭祀典礼告示,都有礼官指引提示,自然不会出现差错,现在听到李淳风的安排,顿时有几分大开眼界的感觉。
仪注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先是参考大军回程的速度,知道大概什么时候回到京城,以便挑选良辰吉曰,要是出现误差,就要加以调整,或快或慢,保证准时到达。
然后就是迎接,出城多少里地合适,礼官以谁为首,调动多少官员随行,发动多少百姓,笙鼓旗帜,声乐韵律,等等,没有列举细节,不过韩瑞猜测,甚至连迎接时候,应该做什么表情,说什么言辞,恐怕也在计划的范围内。
随之,就是入城,告祭太庙,献俘受降,这些礼仪,也是非常的繁杂,等到李淳风说完,韩瑞发现,几个书吏,已经抄录了厚厚的书稿,至少有百页纸。韩瑞叹为观止,佩服的自然不是书吏速记能力,而是李淳风的博闻强记,洋洋洒洒,有条不紊。
王珪捋须颌首,颇为满意,又问道:“吕博士,觉得如何?”
“甚好,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吕才说道,娓娓而谈。
可能在百姓的眼中,李淳风如同神仙,但毕竟不是真的神仙,总有疏漏的时候,在李淳风的基础上,吕才加以补充完美,算是拾缺补遗,李淳风自然不会生气,反而激起了灵感,继续述说出来,补充吕才的补充。
到了最后,你一言,我一语,场面顿时演变成为两人的探讨,几个书吏奋笔疾书,忙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时间擦拭,过了小半个时辰,暂时想不到仪注内容了,两人才慢慢的止声,饮水润喉,发现衙房之中,又多出十几人。
这些人之中,既有礼部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也有太常寺的丞、主簿、太祝、奉礼郎等,济济一堂,显得衙房有几分拥挤,不过王珪也没有在意,招集众人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完成迎军之礼,怎会在乎这点小节。
环视众了,王珪和气问道:“李博士与吕博士之言,你们也听到了,有什么意见?”
能有什么意见,李淳风与吕才两人,号称全才,以学识渊博、博才多能闻名,通晓天文、地理、音律、阴阳、五行、龟蓍、历算……等等,这样的牛人出马,制定的仪注自然是滴水不漏,想要挑错,非常困难。
众人纷纷摇头,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人说道:“韩博士是什么意见?”
霎时,众人目光看向韩瑞,其实,在王珪等人眼中,他这个太常博士,有点儿名不副实,虽有树建,不过是体现在技工巧艺方面,但是终归过于年轻,能否清楚辩别朝廷五礼,众人心中多有疑虑,不过,既然是皇帝的旨意,几个重臣又没有反对,其他人也不好出头驳斥,也将就默认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瑞升官的速度,实在是太抢眼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嫉妒,盯梢似的准备揪他的过错,可是韩瑞才担任太常博士几天,就奉旨出行,一走就是一个月,着实让某些人恨得牙齿痒痒,没少咒骂韩瑞狡猾。
现在终于回来了,一些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开始摩拳擦掌……
(未完待续)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071/36861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