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锦衣杀明 > 【第280章】最大限度集合所有资源

【第280章】最大限度集合所有资源


对于徐兴夏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排那些奴隶们的工作。那些奴隶们回来以后,肯定是要生活的。要生活,就要赚钱。必须给他们安排合理的赚钱的途径。如果没有生活的门路,天知道他们会惹出什么事来。别李自成还没有出现,宁夏镇就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兵乱,那就成笑话了。

        徐兴夏安排奴隶们的生存模式,就是干活,到农庄里面干活。你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任何的其他工具,不需要其他任何的资源,只要你有一身的力气,愿意干活就可以了。徐兴夏名下的农庄,可以将所有的劳动力,都全部吸收进去。

        十二月的月初,管事会的所有十一个百户,都被徐兴夏召集起来,仔细的研究农庄的运行模式。对于所有的百户而言,农庄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徐兴夏必须详细的讲解,反复的解释,他们才能够基本弄明白。不过,农庄的运行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将基本的几个概念弄清楚了,就基本可以理解了。

        所谓的农庄,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拥有比较读力的运行系统。它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拥有自己的田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拥有自己读力的核算方式。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它也基本上可以读力的运作。每个农庄的运行,都不会受到其他农庄的影响。

        徐兴夏确定的农庄,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每个农庄的田地,大约是一万亩左右。徐兴夏目前管辖的田地,大约可以编制三百个农庄。这些农庄都是按照天干和数字组成的编号来排序的,称为甲字一号农庄、甲字二号农庄……乙字一号农庄、乙字二号农庄……一直到癸(gui)字三十号农庄。

        当时的生产条件,比较原始,大型的机械化农具基本没有出现。每个劳动力耕种的田地数量,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般来说,按照一个人平均耕种十到二十亩地来计算,大约需要六百个劳动力。三百个农庄,需要的劳动力,接近十八万劳动力。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显然,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其实,宁夏镇这个地方,还是很适合大型的农具使用的。宁夏平原的地形,是如此的平坦,无论多么大型的农具,在这里都可以投放下去。在使用大型农具以后,一个人耕种上百亩,甚至是数百亩的田地,都不在话下。只可惜,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农具。

        本来,宋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里面,已经提到了多种的大型农具。这些大型农具,都是有生产的可能的,有部分大型农具还制造出了实物。比如说一次过可以开十六垄土地的排犁,一次过可以耙三丈土地的复合耙,还有一次姓可以播种三丈土地的播种机。使用这些大型机械,生产效率比人工耕种高得多。

        只可惜,这些农具,需要大量的资金生产,还需要广阔的田地使用。一般的田地,根本无法体现这个大型农具的价值。偏偏当时的生产模式,还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很少的,大型农具根本没有必要使用,也没有办法投放下去。

        当时大地主的数量的确不少,他们拥有的田地,也比较多。如果投放大型农具的话,生产效率肯定是能得到提升的。但是,如果要他们自己投入资金,他们是不愿意的,毕竟,这些大型农具,耗费的资金,的确不少。另外,广大的佃户,也反对这些大型农具投入使用。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大家伙,他们就没有田地耕种了。

        不是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可以顺利的推广的。宋应星提到的这些农业机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人愿意出钱制造,也没有人愿意使用,这让大型机械农具显得很尴尬。只有在宁夏镇,在徐兴夏管辖的这个地方,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对大型农具,有迫切的希望。如果劳动力充足,估计徐兴夏也不会搞集体农庄。

        其实,对于集体农庄运行的细节,里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徐兴夏也是不清楚的。但是,他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细节的运作模式,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探索前进。换言之,就是在第一个农庄的基础上,摸索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逐步的推广开去。

        根据徐兴夏的提议,农庄的最高领导者,称之为执事。执事负责管理整个农庄,是农庄的最高负责人,直接向管事会汇报。执事有三个辅助领导者,称之为副执事,分别管理农田、畜牧、农具等方面。执事的下面,还有十个监工。监工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巡查监督,保证每个劳动力都不会偷懒,得过且过的混曰子。

        考虑到生产效率,当然不可能采取大锅饭的平均分配方式。徐兴夏采取的,是在基本保证曰常生活的基础上,分等级、差异化的分配模式。简单的说来,就是干得好的,干活勤奋的,任劳任怨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干得不好的,偷懒的,耍滑头的,对不起,你得到的收入,可能比其他人都要少。

        一般来说,普通的劳动力,每天的固定收入是两斤的粗粮,每个月的基本收入大约是六十斤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了。如果要养活自己的家人,就必须争取更多的奖励。每个月的月末,还可以获得额外三成(百分之三十)的奖励。每年的年底,还可以另外获得额外三成(百分之三十)的奖励。

        但是,这两个百分之三十,不是平均发给每个人的,而是按照每个人的表现好坏,按照不同的等级发放。干得特别好的,可能有额外百分之五十的奖励。干得不好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甚至是没有。至于好坏,则是通过所有的劳动力,一起投票决定。

        以一个农庄一万亩田地来计算,每亩地的平均产量,大约是一石(约188.8斤),整个农庄的产量,大概是一百九十万斤。以农庄拥有六百个劳动力计算,每年的月粮开销,算上各种奖励,大约是六十万斤。平均算下来,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得一千斤左右的粮食,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了。至于其他的一百二十万斤,自然都是入了徐兴夏的口袋,成了战备粮了。

        老实说,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只能在短期内运行。因为,它的分配方式,是非常极端的。干活的人,只能拿到田地出产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都被徐兴夏拿走了。一旦军户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拿到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全部都全部落入了徐兴夏的口袋。他们要是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没错,徐兴夏的确是他们的恩主,是徐兴夏给了他们干活的机会,给了他们养家糊口的途径。可是,人的**,总是无法满足的。在养活自己以后,他们肯定还想生活得更好一些,肯定希望能够拿到更多一些。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不敢说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徐兴夏当然也知道这样的模式不能长久。后世的历史发展证明,这样的集体农庄,生命力是比较短暂的。但是,考虑到战备的需要,必须实行这样的方式。除了给军户们必要的生活物资之外,其他的所有物资,他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这样,他才能最大限度的集合所有的资源,应对随时到来的危险。

        不过,话说回来,每年一千斤的粮食收入,大部分的军户,也应该满足了。如果没有徐兴夏,没有白衣军,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收入的。好像威镇堡目前的军户,一个壮年劳动力,每年获得的粮食收入,绝对是没有一千斤的。只要家里有几个劳动力在农庄做事,一年到头下来,过上衣食无忧的殷实的曰子,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大锅饭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刺激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对于执事、副执事以及监工这三个职位来说,他们完全是看农庄的粮食产量吃饭的。套用后世的解释,就是没有底薪,只有提成。干得好,粮食产量大,或许每个人可以获得几千斤甚至是上万斤的粮食收入。要是干得不好,那对不起,说不定比一般的劳动力还不如,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这样的运作模式,对于很多军户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以致,当徐兴夏要求军户们积极主动的报名,担任执事、副执事又或者是监工的时候,所有的军户,都全部保持了沉默。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军户,都习惯了守成,习惯了干活拿钱的方式。干一天活,就拿一天的钱。至于干活的效果和收获挂钩,就不得不有点紧张了。他们都很担心,万一自己做的不好,岂不是一年都白干了?

        (未完待续)


  (https://www.xblqugex.cc/book_6061/36819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