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初一阳光 > 第233章 能干的家人们

第233章 能干的家人们


  曹丽其实羡慕的是初一的家人,知道她定下了,于是全家人都来了,哪怕这里对初一来说是暂住的地方,她的家人们还是要把这儿重新规划清楚了。
  初一不想理她,她知道曹丽就只是羡慕这房子。她快结婚了,还是那个当初追求她的师兄,那年的电话之后,恢复了联系,自然就很快谈婚论嫁了。
  一但谈婚论嫁,问题就出来了。曹丽想在水木内住,一、当然是不想和公婆住;二,就是她和石师兄都在水木上班,每天若是回家,真是时间都在路上了。
  但石师兄又不是初一能特批到房子,就算是老校工的房子,人家也不可能分给一个年轻的讲师不是。他们现在就拿到了一间十五平的单间,门口的长廊做饭,楼梯拐角处是公用卫生间。
  当然就算这样,她当初也没羡慕过初一的房子,初一当初还说过,若实在觉得不方便,可以她去住单间,把这房子给曹丽。曹丽那时都没要。什么理由初一不记得了,反正那会儿,曹丽也是看不上那房的。但张主任他们到来之后,一切就不同了。
  首先就确定了房子的归属问题,有了归属,就能大刀阔斧的改动。院子里,那就是小试牛刀了。之前,这房子其实是不太具备生活的基本要素的,初一当初进来住时,只给钱房管处,让他们给自己把洗水间弄了一下,马桶,淋浴器什么的换成新的。其它的就都没动过。
  初一也知道这里不成,所以她回京之前也让曹丽找人把房子里套了个白,然后借了几个高低床,至少老娘他们来了,有地方能睡。
  结果老娘他们一来,看到那房子都要哭了。不然,怎么会跟老伍爹说,这也配叫房子。
  而张主任夫妇就心酸了,这孩子这几年在京城就住这个?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吧,除了白墙,家里啥也没有,可不就是只能学习了。
  于是,确定这房子归初一了,张主任和老吴同志就忙碌起来。
  老吴同志做饭不行,其它的其实还可以,比如说,她其实是个很会、也很爱生活的人。比如初一他们小时候,老伍爹没从部队回来,她带着三个孩子住在一个团结户中的一间十五米的房间里。
  地方太小,床只能靠着墙,她就去找木板在床和水泥墙之间隔开,觉得白墙和木板不好看,于是就去拿单位不要的边角布料拼成百家布,把墙和木板糊上。初一到四十岁还喜欢花花绿绿的,就是那时被老吴同志训练出来的。
  而张主任和张涛妈把前后都一看,觉得厨房不成,要啥没啥。家里倒是有个冰箱,也插着电,不过,比洗过还干净。厨房里能用的就是个电水壶,还有一个热水器。一个房子里正常的只有一个新的马桶。但墙上连瓷砖都没有,就是青青的水泥墙。
  初一也是跟着家人围着看了一圈,才明白为什么曹丽宁可去宿舍,也不要过来住,实在跟老娘说的,这哪配叫房子啊。当然,那会,她除了有点惭愧之外,也没多想,反正是暂时住一下,家里不是要买房子吗,等买了房子,就搬出去了。这房子爱咋咋地吧。
  但张主任和老吴同志是那怕麻烦的主吗?明显不是。张涛妈也边收拾边对初一说,“过日子,最怕将就……”
  然后,初一去上班了,觉得她既然没有发言权,就由着他们慢慢的玩吧。
  张主任首先就是敦亲睦邻,带上张涛妈还有老吴同志,就拿着从山水带的特产,楼上楼下的一家家的拜访,初一以后不管住不住的,但张涛妈是要住的,她得守儿子,所以张涛妈就得跟楼上楼下把关系处好了。顺便打听一下,有没工人可请,还有后头的地,能不能清出来种点菜。当然,不是他们一家,而是全楼的。
  好在这儿是校工宿舍,楼上楼下的住的,还都是老一辈的校工,一般新来的,没这待遇。楼上、楼下也是热心肠,都知道初一,有家阿姨是帮初一收拾屋子的,算是认识,终于看到他们家来人了,人家还挺客气的。
  然后张主任、老吴同志就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很快她和张主任就各得其所了,张主任找到工人帮他改厨房,开后院门,整理后头菜地;而老吴同志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堆在人家床下头不知道多少年的的确良灰布。
  京城人喜欢屯东西,一涨价就拿着存折去搬空商店。东西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坚决不存钱。然后买一堆没有东西放家里头,也不知道用到猴年马月去。有一家八十年代初买了半屋子的的确良的布放床底下,到如今还没用完,也没人用。正发愁呢。老吴同志忙一拍手,‘卖给我吧!’
  人家还不好意思,问她干嘛用,的确良是化纤的,也就八十年代红过那么一段,之后,就迅速的被淘汰了,不然这些年,布都要酥了,也没人用。生怕这是老吴同志跟他们客气呢!结果老吴同志就很坚定的说道,糊墙!
  邻居们惊呆了,北方倒是有在墙上糊纸的习惯,这个大家都是挺熟的。之前乡下住的土坯房,旧时,北方烧炕,冬天太干了,墙没事干裂、掉灰。也不知道谁想的,用土纸糊墙,干净好看,还亮堂。后来不知道啥时候,大家就用报纸糊墙了。
  报纸用米浆糊贴在墙上,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可以调节房间的干湿度。潮湿时,报纸有吸潮的功能,而干燥时,报纸中集聚的湿气也能释放出来。但对老百姓来说,报纸不是不要钱吗!
  这些老京城人对糊墙倒是不陌生,但用布糊墙,真的觉得有点考验心脏了。不过,这个老吴同志真有经验。当然,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也不是傻子,看着张主任叫人买了一车三合薄板回来,往墙上那么一钉,就啥也不用说了。
  布贴石灰墙上是不太可能,但贴木板上,不就跟纳鞋底子一样吗?把布用浆糊一层层的贴上,最后铲下来做鞋底子。又结实,又透气。当然,重点是,他们觉得,这家人真有钱。白墙面都觉得不好,还非要加层板。
  那布就是浅浅的那种铁灰色,八十年代初时流行色,糊墙上,倒有点后现代的钢铁风。不过老吴同志也不懂什么叫钢铁风,她只要不看那白墙就成。主要是有木板隔着,初一就不怕潮气了。但也不想想,这又不是南方,哪有什么潮气,屋里恨不得弄个加湿器才好。
  邻居们也都被感动了,主要是没见过用的确良来糊墙的,于是大家一块帮忙,熬浆糊的,还知道往里放些樟脑粉、花椒粉,防虫,防蛀。
  都是挺能干的,加上张主任找的人工,北方干燥,真的糊上去,开个吊扇也就干了。等着晚上初一他们回来时,他们家就墙全是后现代风了。
  水泥地清干净了,让人去买了地板胶,一整块的铺地上,感觉就跟木地板一样。主要踩着也比光水泥地舒服。张主任还找了些木条,顶天立地的一钉。把布接口处的挡住,真就跟找的专业设计一样了。所以真的给全村盖别墅的人,眼光真不一样,透着就那么锐利。
  厕所要改,就得大改,张主任没工夫,只能找人就在现在基础上贴马赛克,再弄个防水的吊顶。然后遗憾的说,‘能看了。’
  也正是这里全改了,再配上纯木的家具,这里就真的是一套十分舒适,且功能完备的两居室了。但这会,初一就不可能把房子借给曹丽了,因为张涛妈要种菜,有二十多平米的地在等着她大显身手呢。
  他们家加张涛也就三个人,老太太种的菜,三个人根本吃不了。老太太就发挥爱热闹的性子,街坊们一送,一下子就跟大家打成一片了。现在她也能说点普通话了,所以环境这个东西,真的太能改造人了。
  ------题外话------
  我昨天一个个的打电话,然后真的嘴巴都说干了,现在干点事真难,弄不好人家心里还要说,这人怎么这么热心?是不是有什么好处?想想都恶心坏了!不过有几位最后说,你也是够受气的,我当时眼泪都要下来了,半天只能说,谢谢理解。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8643983/1270613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