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乡关峥嵘 > 第17章 第16章 草木芬芳生态农庄1

第17章 第16章 草木芬芳生态农庄1


久居深山的葛,在这里落户,几度春秋浸泡,时光打磨后,以葛粉、葛片茶、葛花茶的姿态,走向天南地北。天南地北的花,来这里定居,千姿百态,缤纷妖娆,装扮着这座傍溪生长的农庄,写意出现代生态农业去脂脱粉的俏丽。

        一

        薄薄的天光打湿了4月11日的清晨,季节捂暖了的风,和那些见风就长的藤蔓,缠缠绵绵,抚过贪婪田园风光的眼,惊艳了潜存于我们脑海深处的眷恋。这里一切都那么新鲜。仿佛,那些纷纷扰扰铺陈在田间大棚里的葛,与少时漫山遍野所见似曾相识,又恍惚陌生。搜寻记忆里葛的身影,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天,可恨的新冠肺炎病毒还没有完全歼灭,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影响,也还没有彻底消除。但我们不能懦弱,更不能颓废。病毒不善,为恶人类,羁绊我们追求幸福的脚步,束缚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我们没有一点理由顺了它的意,遂了它的愿,自毁美好与前景。“乔木亭亭停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历史总是喜欢用苦难的刻度锤炼我们的体魄与意志,而英雄总是在时代的磨砺中显露本色,锻造传奇。新冠肺炎病毒给了我们仗剑江湖弑毒斩“疫”的良机,时代教我们以无畏挑起了战胜天灾的重担,我们就要勇猛顽强的积极征战,像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在苦难中攻城夺地,既要战“疫”完胜,也要恢复生产。新冠肺炎病毒带来的巨大损失,要尽早尽快弥补。县文联组织的这次活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我们这群书生,用手中的笔墨,勾勒出绿珍生态农庄的文化筋骨,为边战“疫”边复产的农企鼓劲加力,推波助澜。

        农庄像一片绿洲,平整地舒展在过渡湾镇二堂村的山岭之下,方园一百多亩,一马平川。自小城沿清溪河往北车行十余里,一座现代拱桥接通着这片开阔的田地,一个个钢筋铁骨撑起的覆膜大棚,连绵出绿珍生态农业园的磅礴气势。

        疫情持续向好后首次相逢,我们这些书生,也仿若江湖侠士,蒙着面。相视的一笑,都掩进不同色彩的口罩。微合的双眼,深深浅浅地眯出笑意。

        对我们的造访,张总满心欢喜。似乎,我们是他早就渴望着的一场雨,能让他那些大棚里的葛和有机蔬果,茁壮成长。市场经济,企业是主体,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基础。可是,欠了文化的筋骨,企业行稳走远,就缺铁少钙。保康的本土企业家们,深谙其理。张总是这些企业家的代表,邀请我们这些本土文艺界的代表参观他的生态农庄,是对文化的虔诚与崇敬。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十余人鱼贯而行,像一尾尾自由自在的鱼,畅快地游进了龙门。龙门里的一切,都很美丽,新鲜,充满了神奇。那些传统的农具,漂亮的草木,新奇的鱼菜循环共生方式,和张扬着现代农耕理念与科技信息的设施,无不魅力四射,妖娆迷人。

        我们在农庄“扶贫车间”精致开阔的一楼短暂的小坐,取下蒙面的口罩,品尝张总为我们备下的葛片茶,还有刚从身边大棚采摘的草莓。探寻的目光和思维的触角,也由此展开。

        草莓媚眼粉腮,晶莹如玉,诱人之极。文化人的斯文是端不起来了,也完全没有端的必要,无论何时,或者何地。我伸出贪婪的手,让草莓的芬芳,在唇齿间飘荡。

        葛片茶汤色淡黄,芳气袭人,快饮一口,柔肠百结为之一畅。葛本山野草木,极具清热祛火、解渴生津功效,为天然养生佳品,是绿珍生态农庄绝对的主角。对葛的利用,我国历史悠久。秦汉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已在以根充饥,用葛藤纤维纺线织布。葛衣葛巾之说,即源于此。有关葛文化的记载,至少也有二千五百余年,《诗经》周南载:“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全金元词》也有“免葛藤丛里,婆娑游子,梦魂颠倒”的描述。甚及佛经的《论开语》,亦有“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的偈语。在历代古籍中,葛藤又鸡齐、黄斤、野扁葛,葛条之名。而药用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我国第一部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和第一部文学名著《诗经》,也都对葛根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有书写。葛氏起源已久,家族兴盛。

        保康山大林深,气候温和,适宜葛根生长,为山区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总说,农庄不过是牵引,是龙头,是“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组织者,带动农民采集葛,栽培葛,加工葛产品,发展葛产业。他们用的葛,纯正农民工在深山老林里挖的野生葛根,壮的粗如木桶,秀的纤细苗条。一时加工不完的,就种进田里,绝对天然有机。看墙上的介绍,农庄已投资两千多万元,开发出野生纯葛粉、葛根冲剂、葛片茶数十个系列。每个系列下面,还有丰富的品种,子子孙孙,形成庞大的葛氏家族。这些山里的天然奇珍,在武汉,在深圳,在广州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受到友好欢迎。旧年,线上线下,国内海外,葛产品销售过千万,带动易地搬迁至农庄后侧的贫困户增收70多万元,土地流转为本地农户净收3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分红15万元,温馨了许多家庭。当下山村,需要这样的企业。我们农民,要靠这样的引领。共同的小康生活,奔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扶贫车间”的二楼,是电商中心。小坐之后,我们风一样从每个工作室依次流过,走马观花,感受现代电子网络对农业发展的助力。伏身电脑旁,一张张网上订单,透着五湖四海的葛“粉”对野生葛产品笃定的偏爱与信任。那信任,是产品本质的博取,也有视频耕种的溯源保证。在绿珍农庄,每一份葛产品,从种到出,都置于公开、透明、适时的网络空间。每一个用户,随时可以调取、查看、溯证,分享传统农耕文化在田园大棚中的每一个真切实在的镜头。这过程,闲散,悠然,也扩张着乡野田园之美。

        整个三楼是葛产品加工车间,现代化的流水线赋予传统工艺以速度与精致。线的两旁,几十号来自二堂的精准扶贫农民工熟练地履行着岗位职责,心无旁骛。我暗自替他们高兴。从遥远闭塞的深山葛一样的迁到河边,搬进高楼,生计有来源,不愁吃不愁穿,才住得下,住得稳,怀揣美好希望,健步奔向小康。

        葛园在车间的右侧,原木筑庐,葛藤点缀,看似简洁,实则精巧而玲珑,古色古香,坦诚地裸露着葛的粗犷与春的直率。那些传统的制葛器具,石磨,石碾,冲臼……原始而陈旧,在小艳疏香的春色里,像一件件历史的陈列品,默默地呼吸着现代的空气,展露曾经的繁华,回味着过去那个异常艰辛艰难的年代,在新与旧的对视中,也多多少少有些黯然与失落。历史很有意义,总是在不断地淘汰与创新中前进。而我们走过的每一步,却又无一可以省略。

        为葛园的古朴、清秀、精巧感动,我们在这里小憩。三三两两,石桌边,木棚下,品葛茶,聊诗文,推几圈石磨,踏几下碓窝,试试那些曾经熟悉的制葛工具,晒晒当空温柔艳丽的太阳,仿佛这片田园,属于自己。情怀豪迈的画家,则急急撑开宣纸,就着明媚风光研墨调色,顿时,一串串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紫色葛花,落英缤纷,掉进画中。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7342625/15542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