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称心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情商拉满的李勣

第一百四十七章 情商拉满的李勣


  对于徐世勣和徐震的到来,其实罗逸是有些没想到的,主要来说的话,罗逸来到大唐是最早和徐震打好的关系,因此二人此时一见面就来了个兄弟之间的拥抱。

  尤其是罗逸一眼看出徐震这些时日又精壮了许多,肯定是没少被自己的父亲徐世勣锻炼。

  毕竟再过不久,大唐可是有仗要打了,而徐震那时可是要随李承乾和李泰亲征的。

  而徐世勣对于自己的儿子和未来驸马罗逸关系这么好,心里也很高兴。

  罗逸知道徐世勣是老狐狸,从他被赐姓为“李”就能看得出,这个人其实是情商非常高的家伙。

  但这样的老狐狸,倒是不让罗逸觉得讨厌。相反,他们两人其实是有些像的。那就是都和长孙无忌不对付。

  当然现在的李勣自然是不可能对长孙无忌表现敌意的。

  要是说起李勣,那还得从他与长孙无忌还有褚遂良的恩怨说起了。

  李勣为人忠义,爱惜人才,顾念旧情,这点从他对李密、单雄信的态度,就可见一斑。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手结盟,成为唐高宗时期的权臣,打压朝中其他势力,其中就伤害了李勣的故友和同僚,威胁到了皇权,李勣对他们两人心中早就不满,只是在唐太宗时期隐忍不发而已,最终趁着唐高宗“废王立武”之际,借机反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那么李勣为何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结盟。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手结成同盟,始于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结盟,原因在于自保。在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褚遂良处境非常险峻,这是很多学者没有留意到的。此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争,褚遂良、魏徵等人深为忧虑,不断进谏提醒唐太宗。

  贞观十六年正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大肆赏赐李泰,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

  褚遂良上疏,以为:“庶子虽爱,不得逾嫡。”“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唐太宗又令李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也认为不妥,上疏劝阻,唐太宗听后醒悟,“遽遣泰归第。”但是此后情况并没有改善,使得褚遂良再次进谏。

  褚遂良等人之所以提出“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是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唐太宗偏宠魏王李泰,对皇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产生了冲击,这对唐朝皇位继承将造成不利影响。

  事实上,太子李承乾之所以谋反,与唐太宗此举密切相关,正如褚遂良所说:“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

  褚遂良如此费心地维护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实际上是得罪了魏王李泰。但是褚遂良却万万没想到李承乾竟然会谋反,这样一来,按照继承顺序重立新的皇太子,则非李泰莫属。

  这个局面,使褚遂良顿时陷入尴尬的困境。褚遂良担心一旦李泰继承皇位,会因为自己以前的进谏而遭到李泰的报复,即使不诛杀他,也会将其驱逐出权力中心,使其边缘化。这意味着褚遂良未来的政治生命终结。李泰早有夺取储位之意,当看到李承乾被废,感到千载难逢,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利令智昏,竟然向唐太宗提出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让弟弟李治在自己死后接替皇位。如此不近人情的一番荒唐话,竟然感动了方寸大乱的唐太宗。

  而褚遂良一听此言,却惊惧不已,“杀子而立弟,非人情也”,如果李泰对自己儿子都能够狠心下手,对褚遂良又会有什么顾忌?一旦李泰被立为皇太子,自己未来的处境将会十分危险。但是,从唐太宗转述李泰的这句话,却让褚遂良敏锐地找到自己脱困的良机。他意识到于公于私,都必须立即进谏,他说:“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泰一旦继承皇位,有可能会放弃承诺,诛杀弟弟李治。

  通过指出李治面临的危险,提醒唐太宗慎重考虑皇太子的人选。

  对于褚遂良而言,只要不立魏王李泰,无论是立嫡安排晋王李治,还是立长安排吴王李恪,都不是问题。

  唐太宗听后,立刻明白了“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与此同时,长孙无忌也劝唐太宗立仁厚的李治为皇太子。因为李泰虽然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是李泰能够成功主编《括地志》,说明魏王府如同当年的秦王府一样,人才济济,李泰不必依赖、倚重舅舅长孙无忌。

  而李治以前从来没有被唐太宗考虑为接班人,没有为其配备足够的人才,他必然会依赖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妹妹长孙皇后的反对,没有担任唐太宗早期的具体行政长官,只是任司空、司徒等三公虚职。

  此时皇太子重立,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长孙无忌可借此重返政治舞台,掌控实权和行政资源。在权衡利弊后,为了儿子们的生命安全,唐太宗决定立懦弱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得到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等大臣的支持。

  褚遂良也因此成功脱离了困境。唐太宗立太子时,只是与四位大臣私下商量,《新唐书》:“即诏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与遂良等定策立晋王为皇太子。”除了褚遂良之外,其他三人都是凌烟阁功臣,褚遂良此时地位不高,之所以能够跻身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最早、最坚决地主张立李治为皇太子。

  因此唐太宗对他极为信任,将他列为密商重臣。李治为皇太子后,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笔者推测,正是贞观十七年重立太子事,使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相互支持,从此之后,两人联手逐渐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朝政。

  那么第二点,就是因为有曾被褚遂良、长孙无忌伤害的李勣故友。第一个自然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魏征。

  李勣与魏征相识很早,是瓦岗军时期的故友。魏徵随李密降唐后,因为瓦岗军余部尚在李勣手里,于是魏徵“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李勣读了魏徵的劝降书后,“遂定计遣使归国”,归附了唐朝。

  可见,魏徵不仅是李勣的好友,而且在他人生选择的重大关头,是魏徵帮助他作出了正确的抉择,魏徵有恩于李勣。

  而褚遂良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的,却将魏徵给他私下看谏诤之信告诉李二,导致唐太宗对已经死去的魏徵大为不满而悔婚,使魏徵的后人家道中落。作为魏徵的好友,李勣不可能对褚遂良忘恩负义的行为无尤无怨。

  另一个便是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对李勣有救命之恩。

  此事发生在武德五年,洺水大战,刘黑闼暗中率军袭击李勣军,李世民率李道宗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勣,结果反被刘黑闼包围。此时尉迟敬德率勇士冲入包围,大破敌阵,将李世民和李道宗救出。以李勣重情重义、有恩必报的性情,内心必然会感激李世民、李道宗、尉迟敬德的救命之恩、战友之情。

  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一案,牵连了众多的皇亲国戚,其中包括长孙无忌一向忌惮的吴王李恪,与长孙无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王李道宗。

  《旧唐书》“史臣曰:无私于物,物亦公焉。……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史臣这句话,大概也是李勣内心的想法。

  第三个人则是张亮。

  虽然罗逸并不喜欢混子张亮,但张亮是瓦岗军时期李勣的下属和朋友,他与李勣、魏徵关系密切,赞成李勣接受魏徵的建议归附唐朝,房玄龄、李勣将他推荐给唐太宗,进入秦王府,是凌烟阁功臣。贞观七年,魏王泰为相州都督而不之部,进亮金紫光禄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长史。

  李二这个安排,极具深意,目的是让张亮辅助魏王李泰,正如唐太宗让李勣辅助晋王李治一样。

  李治“始封晋王,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李治和李泰一样,都是“遥领”而“不之部”。可见,当时在唐太宗眼里,张亮和李勣同样重要,甚至比李勣还要更加信任。然而,贞观二十年三月“己丑,张亮谋反,伏诛。”张亮死于贞观二十年三月二十七日。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用“凡刑诛,有罪曰诛曰讨,无罪曰杀”的《春秋》笔法,明确书写:“杀刑部尚书张亮。”说明张亮是无罪被杀。

  李二让马周负责审理案件,马周是奉公守法之臣,知道只凭公孙节、程公颖两人破绽百出的口供,不能证明张亮有罪。结果从案发时的正月,持续了一个多月后,直到唐太宗从并州回到京城,案件审理仍无进展。将作少匠李道裕认为“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

  因为谋反必须要有团伙同党,才有可能实施,就像是李承乾集团谋反,要有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同伙参与一样。程公颖、公孙节的口供,只是一面之词,而且没有交代参与谋反的其他同伙,依法判案,张亮难以定罪。

  李勣明白张亮是冤枉的,而作为百官之首的长孙无忌、房玄龄,不仅没有像当年的魏徵、眼前的李道裕那样与唐太宗据理力争,反而屈从于唐太宗的无理要求而枉法判决,李勣虽然无力抗争,但心中对长孙无忌是愤愤不平的。

  那么第四点就是对李二的报恩了。

  李世民对李勣而言,亦君亦友。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后,不久就后悔了,“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但是,此事就此给吴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留下了心结。

  《资治通鉴》:“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李恪之言,一语成谶。李勣一直对李二心存感激,而吴王李恪是;李二的亲儿子,被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的假口供陷害至死,其同母弟蜀王李愔被废“为庶人,置巴州。”

  李恪的儿子又被一起流放到千里之外,颠沛受苦。长孙无忌对付唐太宗的子孙如此狠毒,不择手段,君子尚且不齿,更何况是李勣。

  因此也难怪李勣对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如此憎恨。

  但李世勣并不能预先知道武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孙子的起义,因此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批评。

  而且李世勣也并不是直接表示支持废王立武,而是支持皇帝的权利。

  “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

  这句话的引申义是:如果陛下想换皇后,我赞同;如果陛不想换,我仍然支持。李世勣当时是军方的最高代表,因此他的立场对于高宗非常重要。

  而李勣一生当中效力于六人:翟让、李密、高祖、窦建德、太宗、高宗。这种经历让他养成了圆滑的性格以及自保的能力。所以,李世勣的情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是非常高的。尽管他并不是李唐在开国时的最早的拥护者,但是他的情义是让多位主公欣赏的。

  那么就是这样的李勣,罗逸此时对他也算是相当的尊敬。同时他们未来也很可能有同一个对手:长孙无忌。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6635798/6432535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