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八十一章 八旗都统

第八十一章 八旗都统


  “那养育兵又是什么呢?”

  青青子衿继续问道。

  “养育兵为八旗兵种名。初称“教养兵”。清廷为解决八旗余丁生计而设立的预备兵。”

  曹七七一边左顾右盼寻找地宫的入口一边说道:

  “顺治十七年(1660),曾从八旗余丁内挑取四千八百人训练技艺,食正兵一半饷银,是为清廷设立八旗预备兵之始。”

  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命正式设置八旗养育兵五千一百二十名,并规定:满洲每旗四百六十名、蒙古每旗六十名为马兵(月食饷银三两),汉军每旗一百二十名为步兵(月食饷银二两),每旗各派参领三人、副参领三人、闲散章京十人、骁骑校十人管辖训练,纛、旗均用飞熊图案、白色蜈蚣镶边、黑色缨穗。乾隆三年(1738),廪食三两饷银满洲、蒙古养育兵尽数挑取护军、马甲等经制额兵,原汉军养育兵与新增养育兵共一万五千九百名,均月食饷银二两;

  乾隆十八年,养育兵增至二万六千二百余名,均改食饷银一两五钱,惟满洲、蒙古有米,汉军无米。

  嘉庆十年(1805),复命新增满洲、蒙古养育兵均无米;

  道光三年(1823)又定,每旗各佐领下有米养育兵十八缺,无米养育兵七缺。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养育兵,均从十岁以上之另户余丁及闲散云骑尉、骁骑校等微员子弟内挑取,其他官员子弟及开户余丁不得挑补。”

  “所以....领催又是什么呢?”

  青青子衿的问题随后而至。

  “领催为清代官名。清朝八旗军下级军官。满语“拨什库”的汉译。司佐领内的文书俸饷。”

  曹七七目光游走在地面上:

  “顺治元年(1644),定满、蒙八旗每佐领下六人,汉军八旗每佐领下设四人。由“马甲”(即八旗骁骑营之士兵)内选充,满、蒙八旗兼于本佐领识字护军内挑补。康熙四十三年(1705),满、蒙每佐领下裁一人。掌登记档册、支领官兵俸饷。”

  顿了顿,曹七七再度开口说道:

  “八旗军职是这样划分的”

  1、都统:(满语:固山额真)

  都统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最高长官。

  级别:从一品

  职责: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

  2、副都统:(满语:梅勒额真(梅勒章京))

  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级别:正二品

  职责: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

  3、协领

  协领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级别:正三品

  职责: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军政一体式。

  4、参领(满语:甲喇额真(甲喇章京))

  参领驻京,下辖佐领若干

  级别:正三品

  职责:掌管上三旗包衣事务,编审三旗包衣丁口名册,领发官兵俸饷及养赡、赏恤钱粮,办理文武生童等考试事宜,挑选三旗包衣披甲,旌表贤孝节义,稽查世职谱系,查禁逃人,以及训练操演、值班宿卫等事。

  5、城守尉

  城守尉属驻防将军、或副都统辖,保定、沧州、太原、开封四处则为独自率兵驻防。

  级别:正三品

  职责:负责重要府州防卫,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修举武备,绥缉地方。

  6、佐领(满语:牛录章京)

  驻京师者置于参领之下;驻防,地位则置于协领之下。

  级别:正四品

  职责:负责一牛录的事务,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

  7、领催(满语:拨什库)

  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

  职责: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

  8、骁骑校(满语:分得拨什库)

  骁骑校佐领之下

  级别:正六品

  职责:听令行事

  9、马甲

  骑兵,又称骁骑。

  级别:无。

  职责:听令行事。

  顺治十七年(1660年),谕令固山额真清文仍称固山额真,汉文称为都统;梅勒章京汉文称为副都统;甲喇章京称为参领;牛录章京称为佐领。这样,牛录(佐领)—甲喇(参领)—固山(都统)逐渐成为八旗都统的分层管理机构。

  京师八旗中,八旗都统每旗一人,从一品;副都统每旗二人,正二品,下设参领、副参领、佐领,晓骑校及印务参领、印务章京、笔帖式等。参领各旗人数不一,正三品。其中满洲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蒙古八旗每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合计为九十六人。副参领,正四品,与参领额同。

  佐领,正四品,满洲八旗有六百八十一人,蒙古八旗有二百零四人,汉军八旗有二百六十六人,共计一千一百五十一人,由参领统领。晓骑校,正六品,与佐领额同,即每佐领下设一晓骑校。印务参领,满洲八旗十六人,蒙古八旗八人,汉军八旗十六人,共四十人。印务章京,满洲八旗共六十四人,蒙古八旗三十二人,汉军八旗四十八人,共一百四十四人。笔帖式与印务章京额同。另外,各旗还设随旗行走散秩官,无定员。

  在八旗中,都统为一旗满洲、蒙古、汉军的最高长官,既负责军务,又负责一旗民政事务。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後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京师八旗满蒙汉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副都统协助都统工作,参领则是承上启下之官员,介于都统与佐领之间。佐领负责一牛录的事务。都统和副都统都不世袭,由皇帝临时任命。参领也不世袭,于本旗内补授。佐领多为世袭职,如勋旧佐领,世管佐领,也有非世袭的,如公中佐领。

  此外,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

  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顺治时,北京八旗增编满洲佐领8、蒙古佐领8、汉军佐领47。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

  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全国共驻防有817个佐领,兵力达12万人左右。

  “那他们还是败了”

  人们忍不住说道。

  “是的”

  曹七七说道:“清末已经腐朽不堪”

  “萌新表示有点蒙,章京到底是个啥?”

  忽然一个新人问道。

  曹七七原本没打算回应,但一看是新人稍作思忖说道:

  “章京,是中国清朝官名。”

  “章京”一词是满语“janggin”的音译,而满语“janggin”则来自汉语“将军”。

  清代早期为武官的称呼,后不限于称武官。如军机处之军机章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均为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此外,清政府派驻新疆各地的参赞大臣、帮办大臣、办事大臣下属有印房章京,蒙古各旗札萨克下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

  在满族官员中,“章京”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

  后金时武职以额真为名,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规定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清代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有职守之官皆称“章京”。满洲八旗中的“章京”从高到低依次为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这是四个最基本的章京。此外还在巴牙喇营设纛章京和甲喇章京,在蒙古八旗设管旗章京、梅林章京、苏木章京、札兰章京。顺治元年(1644年)又在八旗左右翼设噶布什贤章京(归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统辖)。

  清军入关后开始制定各种章京的汉字名称。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定札兰章京汉字称参领。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佐领,甲喇章京称参领,梅勒章京称副都统,昂邦章京称总管。

  是年还定巴牙喇纛章京汉字称护军统领,巴牙喇甲喇章京称护军参领;噶布什贤章京汉字称前锋参领(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汉字称前锋统领)。

  如此一来各种章京都有了汉字名称。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4223185/6660363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