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章甫之冠
捡火柴的木木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介绍完笏板后,曹七七将镜头自下而上缓缓移动至文官头顶。
“这文官所穿的是朝服,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中国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
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
朝服也被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广泛采用,包括鈤笨、高丽等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画面定格在文官的帽子上:
“这就是梁冠,梁冠亦是一种统称,通天冠、进贤冠、高山冠、远游冠等都属于梁冠。,他这一身朝服为:儒服”
“小萝莉,你等会,衣裳制是什么意思?”
“衣裳制是汉服的样式之一”
曹七七说到: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
“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
“襦裙”制(襦,即短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型。
“深衣”制: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常做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使用。
“上衣下裳”制:
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襦裙”制:
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哦哦,衣服原来也是有不同分类的啊”
众人恍然大悟。
“据说古代皇帝往后各有六服”
青青子衿忽然出现。
“嗯”
曹七七感觉自己这工作和导游没啥区别,甚至比导游还惨有点像老教授在线教学,心累:”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
天子六服:
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代表天乾,三辰(日月星)
王后六服:
褘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
代表地坤,五行(木火土金水)
文官的朝服称为:儒服(士大夫之服)。
武官的朝服称为:剑服(武士之服)。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
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不同的衣服在古代礼仪之中有些不同的应用。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
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改童子垂髫为总发戴冠。
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后,还会再加玄冕。
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
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按《宋史·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
婚礼是嘉礼之一,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
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好了,奔偏了”
曹七七指了指文官的帽子:
“接着说,梁冠”
梁冠,古代汉族冠饰之一。有横脊的礼冠。原为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始于秦汉,后历代沿用。
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有所不同: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即帽子上一条条竖形线条)
“其实”
曹七七话锋一转:
“其实,梁冠亦是一种统称,通天冠、进贤冠、高山冠、远游冠等都属于梁冠。”
此外,
高山冠、远游冠、进贤冠形制都与通天相仿,只是除通天冠外,一般都无山无述,而佩戴它们的人也有等级之分。
通天冠一般是帝王佩戴。(影视形象为大宋皇帝所戴那种)
又因外形酷似卷云,因而也叫‘卷云冠’,
用于郊祀、朝贺及燕会,先秦已有,但无明确的形制记载,汉代沿用旧名,重创新制。
汉蔡邕《独断·卷下》:“通天冠,天子所常服,汉受之秦,礼无文。”虽然先秦形制不可考,但汉创建的形制却一直沿用至明朝。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了汉时通天冠的形制:“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乘舆所常服。”
远游冠,为诸侯佩戴;
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山述,即在梁与展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进贤冠:
通常以铁丝、细纱为材料,冠上缀梁,以梁的多少区别等级,常见有一梁、二梁、三梁数种,以三梁为贵。冠的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巾帻之上。此冠在两汉时期较为常见,汉代以后历代相袭。自晋代起,皇帝也戴五梁进贤冠。元代以后曾一度用于侍仪舍人,清代以后其制被废。
高山冠,形制酷似通天冠。
除了无山无述,还无展筩,且“顶不邪却”。
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
后世官员的梁冠用的多是进贤冠。“进贤”一名,据说是因为文吏、儒士有向上荐引能人贤士的责任,因此得名,并一直应用至明朝灭亡。
“明代梁冠主要有6部分组成”
曹七七指了指帽子的额头部分:
“中间的绣花称为;额花”
“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
“额头上凸起的半圆部分叫:冠顶”
“半圆上的竖条丝线称为:梁”
“颜题延长到后脑部位时再升高立起,使两边缝接处竖立成三角形尖耳状,称为:冠耳。”
“两侧边缘簪子插入的纽扣为:簪纽。”
“帽圈的后面缝上披幅,名为:收”
大明王朝1566中的官帽几乎是真实还原了明朝的梁冠,这种梁冠为平底类似古代太监的帽子。
帽子顶端红色的凸起类似毛笔尖的物体,叫:立笔。
帽子左侧所插羽毛为:雉尾。
帽子左右两侧下方的头巾为:笼巾
说到这儿,曹七七顿了顿:
“讲真,的确是有点丑,实在是丑”
看影视剧的时候大家一般可能搞不清楚官员的品级,除非根据人名辨别。
实际上,进贤冠(梁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
明代梁冠制度为:
一品为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
二品为冠六梁,革带用犀,绶同一品。
三品为冠五梁,革带用金,绶用云鹤花锦。
四品为冠四梁,绶同三品。
五品为冠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为冠二梁,革带用银,绶用练鹊三色花锦。
八品、九品为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鸂鶒二色花锦。
侯爵,七梁冠,笼中貂蝉,立笔,前后金蝉。
伯爵同侯爵,只是前后玳瑁蝉,都插雉尾。
驸马同侯爵,但不插雉尾。
“唐宋之后梁冠在旧制基础上增加了梁数。”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如是写到:“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可见进贤冠的地位。
(https://www.xblqugex.cc/book_54223185/6616928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