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 > 329惊天下,全新科举制

329惊天下,全新科举制


  又到一年一度科举。
今年科举制度,又有很大的变动。
年中的时候,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震动全大唐,震动天下每个读书人,李世民步子迈得很快,几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大唐科举新制拟定,昭告天下。
以前的科举,不过是朝廷组织的一场考试,既无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没有深入至州府县,这种科举,更多是一种形式。
这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制度,在实施之创,就得考虑它能到广泛的拥护,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
而显然,李治给李世民提出的建言,李世民全盘接受了,而后依靠这个方针,选择扩大科举规模;
此新制将在一年后实行,终究,要给大唐学子们一个适应时间。
以后科举分为了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等级。
和以前举荐制不同了,任何人想要高中进士,就必须先进行县试、州试和乡试,此后再进行会试。
中县试者,为童生。
中州试者,为秀才。
中乡试者,为举人。
中会试者,则为进士。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
从秀才开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梯级数额的田亩免除赋税权力,但也仅此优惠而已。
功名至举人者,即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
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若无举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至于二品以上,那肯定得是进士及弟了。
所有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经史文章、诗词之外,竟还考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知识,即所谓通识。
题目出自论语、春秋,经史文章有字数规定,内容要求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议论当今政事,并且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非常类似明清科举。
终究大唐大部分读书人,还是以熟读经史为主,若是不将这个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只怕天下非要大乱不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终究你不能马上就把科学知识作为主考内容吧。
当然,作这样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你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运用文字,同时还要有足够智慧,当然这只是前提。
结果则是,在短暂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锦绣文章。
所以,但凡能考中的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富有智商之人。
这样的人,无论作诗、或是作词,都是能手到捻来;
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接受能力,不耽误他们继续学习治理实务。
当然,科举,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玩废了。
只是当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至于将来这新兴士大夫阶层产生新的矛盾,显然是现在去考虑,则是为时尚早。
因为就稳定发展而言,任何一个新兴阶层,未来都可能产生尾大不掉的麻烦,可比之当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成分,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入了一些《老子论格物》、《农学》书中的内容,而这其中《农学》的内容还占有不小份量。
大唐是封建农业社会嘛,当官不会《农学》,你怎么领导子民?
其实考甚么,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是,以后的大唐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底层。
从此以后,再不是每年仅仅选拔出几十个秀才、明经、进士这样简单了。
每一年,都会诞生许多秀才、举人,每三年,也会有不少进士选拔出来,范围之广,已经涉及到哪怕是一个小小县城中读书人的命运。
人数一多,就会导致,哪怕是一个小小秀才,也会产生自己的利益诉求,自觉地维护科举取仕这个利益团体。
这个利益团体将会自发将非科举出身的人排斥在圈子外面,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的学历鄙视链;
而后,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将会登上大唐政治舞台,凭借着广泛群众基础,譬如大量举人和秀才的支持,开始推动整个大唐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谁也不知,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好还是坏。
可至少,大唐的科举,它在变,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变化。
消息一出,自是满朝哗然。
陛下此举,显然让许多人瞠目结舌。
不过,李世民显然还是给世家大族留了一道口子,终究当下识文断字,还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专利,至少现今而言,豪门子弟中试的几率很大。
但是仍然有见识高的人看出了趋势,凭借着恩荫和推荐入选为官,将来必定会被排挤,甚至没有功名的人,在朝班中将日益边缘化。
于是高门世族开始有所抱怨,但也只是抱怨,至少这些抱怨,还不至于强烈到成为能推翻大唐的动力。
更何况当今皇帝李世民,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军中将军,十之七九,都是他一手带出来,在军中威望之高,不是普通的和平时期的皇帝可比的,真若有人敢于轻举妄动,朕便让你灰飞烟灭!
只是,还是有许多世家大族的大臣上了奏疏,反对科举新制。
当然,也有大量赞成的人,像魏怼怼为首一批大臣,也表示了支持,认为这是寒门进升之路,未尝不可尝试。
此后,一条条关于科举考试新规开始昭告天下,科举舞弊者将被处以问斩、抄家等极刑、形同谋反罪论处,各州县官员,也确定了职务权责。
为了推进这项科举工作,朝廷派出了大量御史,开始巡查天下、广泛宣传最新科举制度。
李世民以极高的工作热情,连续举行了七天的朝会,舌战群儒;
第一日,有上百人反对,李世民当着全体大臣,斥骂反对大臣,并且将为首的人贬出长安、流放岭南。
第二天,反对的人就少了许多,剩余者也只是旁敲侧击,发表了一些牢骚抱怨。
李世民又生龙活虎、悬河泻水当殿责骂足足三个时辰,方才罢休。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
前几天,那些反对的领头羊,接连被人弹劾,查出他们以往各种过失,有的被罢官,有的则被直接下狱。
直到了第七天,文臣百官们才纷纷表示,新式科举有益于国、有益于民,乃前所未有之善政,实乃大唐与前朝之大别也。
大家吧啦吧啦,纷纷举例说明历朝历代兴亡之得失,无不赞颂当今陛下圣明,有此新式科举作为国策,大唐必兴。
文臣百官表示欢庆歌舞,当然,李世民觉得有几个家伙,虽也唱赞歌,却有阴阳怪气之嫌,他竟然连此也不放过,于是又当殿大骂。
李治也被拎来上朝,连续参加了七次朝会。
七次啊!
脑子里满满全是父皇斥责臣子的话语,从上古三皇五帝一直骂到了前朝隋炀帝,上下三千年,举出无数事例。
然后还要从别人的家族渊源开始骂起。
你杨氏当初不就是汉高祖击项羽,杨喜跑去分了项羽尸首才得了大功,被封了赤泉侯的吗?
若无杨喜当初这个立下了战功的祖先,何来今日你们,你还敢说你杨氏诗书传家,你们也配!
你们王家,……。
你们崔家,……。
李治有些怀疑人生了,父皇充沛至极的体力,是这连续七场朝会的物质保证!
仿佛凡事他一旦铁了心,便决计不能容忍他人质疑,谁敢质疑,不但直接撕破脸面,当场羞辱,还要想方设法寻找其罪过,罢黜下狱治罪。
果然,父皇还是那个父皇,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前温和的面貌都是骗人,一旦触及到根本利益,父皇不会介意再来一次玄武门。
世俗的道德,根本不是评价帝王标准,他的一句”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便可秒杀一切。
李治下了朝后,还是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嗡嗡作响,父皇那些喝斥怒责的话语,仿佛还在耳中缭绕,他也只好苦笑以对,这真的很刚,他也只能五体投地拜服。
其实他倒是希望将科举的内容完全变成初高中课本内容,就如同奶爸那边的高考。
不过,可能、也许,哪怕是皇帝李世民,也未必能真心实意完全认同教科书中那一套,包括那国企的建立,李世民也只是先搞个试点试试瞧。
终究,上千年的积习和认知,哪是能说改就能改的。
你若是现在就嚷嚷,我们站立的世界不仅是个大球球,它还在不断地打着转,估计不只是李世民、甚至全大唐的人,都能炸裂半年。
所以,现在这新式科举,能增加通识题的份量,就已算是很给脸面了。
奶爸说,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蛋!
……


  (https://www.xblqugex.cc/book_43792266/620422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