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黄连果 > 第一章|竹林出世

第一章|竹林出世


  自古道:兵匪一家欺压百姓。二十世纪初湖北地方有直系军阀、北洋军阀、皖系军阀互相混战、争霸;各地土匪猖獗。平时不是战争就是土匪抢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经常跑反、逃难。相隔几天出一次妖风:“土匪来了!”,“军阀打仗了!”妖风一起大村上的人便担惊受怕地都跑到小山沟里躲起来。等到土匪、军阀兵走远了才敢回家。

  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一提到军阀、土匪,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1918年深秋,在一个秋风萧瑟,红叶纷飞的日子里,黄家屯人刚刚吃过早餐和往日一样三五成群地走向田野。突然有人高喊:“军阀兵来了!打仗了!”

  人们惊慌失措,奔走相告:“这次真的军阀打仗了,逃命重要,赶紧跑!跑!”

  村里人扶老带幼,背米袋提包袱,牵牛赶羊,哭着喊着,向村后的树林中跑去。如鸟兽散,一会儿村上的人都跑光了。家家锁门闭户,很快村里如一潭死水。

  只有王建财夫妻两人尚未出走,因为妻子有孕临盆,居家不出。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家团团转,害怕极了。若真的打起仗来,一家三口准遭殃!

  左思右想,觉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还是离家出走。他们慌忙找来些换洗衣服,带些零钱,锁好门窗。建财搀扶着妻子慢慢地离开了家,向村后的树林深处走去。

  大约走了三四里路,妻子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只得在树林深处的一撮竹窝里,选择空地坐下歇息。

  忽然间他妻子说:“我肚子痛。”

  “这怎么办呢?肯定是要生产了。”黄建财无计可施。

  一会儿妻子的下身流出了一阵血,一直淌到鞋袜上。建财眼睁睁地看着,束手无策。这里无人,也没有接生婆,更没有热水。一个大男人怎么会这般事儿呢?

  在这十万火急之中,他抱来一些干茅柴铺平了叫妻子躺在上面。一会儿她生下一个女婴,小东西精光的身体呱呱坠地,掉在茅草上,血淋淋的沾了一身竹叶、草末、泥巴。两小脚直蹬,张着小嘴不住地哇哇啼哭。

  “唉!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到世界上,该你受苦了!”黄建财一声长叹,慌了手脚。

  没有盆,没有水,没有剪子,没有衣服。在这万般无奈之下做母亲的只有用自己的牙子给婴儿咬断了脐带。

  秋风飕飕,小东西冻得发抖。也没有洗,抓一把乱茅草给她擦了擦,沾满的草末、泥巴也来不及清理。母亲脱下一件外衣,血淋淋的将她包裹了起来,用茅草绳子捆扎了一下。

  这时树林外面又传来喊声:“军阀兵来了!打仗了!”枪炮声、喊杀声渐渐逼近。

  黄建财只得再次搀扶起妻子艰难地向前走。在深深的草丛中走了好一阵才找到一条羊肠小道,他们随着这小道向一个叫北山沟的小村走过去。

  妻子在山路上留下一个个血脚印,路上女婴不断地啼哭。远处的战斗号角声、枪炮声越来越近,喊杀声十分惊人。在这万分危急之时,黄建财害怕婴儿的哭声被当兵的听到,会引来杀身之祸。情急之中果断地说:“把小孩扔了,扔了!大人逃命要紧!”

  做母亲的那里舍得?这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而且是第一胎,再也舍不得造这个孽!她哭诉着,骂道:“你缺德,不是你生的是吧?哪有这样做父亲的呀?”

  可怜这做母亲的把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用衣服捂着那小脸,不让她哭出声来。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前挪动,一步一个血印,好容易又走了三里多路。这对于一个三寸金莲又刚生孩子的妇女来说,是何等的艰难啊?

  他们来到北山沟这个小村庄才歇脚。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野外渐渐灰暗,风更紧,天更冷。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下,慌忙打开衣包看婴儿,坏了,婴儿闷得小脸蛋像葡萄一样乌紫,不哭也不动了。黄建财慌忙用手指试一下婴儿鼻孔,叹道:“哎呀,没有气了!”他摇了摇头说:“没有用了,没有用了,扔掉吧,扔掉吧。”

  他妻子“哇”的一声哭了,说:“哎呀!怎么搞的?刚才还在动弹么?这一会儿怎么是这样?”她边哭边抱着婴儿不断的摇晃,摇晃,再也舍不得扔掉。过了一会儿小嘴巴终于动了两下,“哇”的一声哭了。

  建财说:“好了,好了,死不了。受苦人命大!”

  夫妻俩破涕为笑,才松了口气。

  血盆一样的太阳慢慢地沉入天际,夜幕渐渐来临。建财向前敲敲这户人家的院门,问道:“屋里有人吗?”

  喊了两声院内出来一位老者。建财两手一揖行了个礼,说:“老人家,我们是跑反逃难出来的,天色已晚,想在贵处借个宿,行吗?”

  那老头摇摇头,好像没有听懂建财的话,只发出:“哑,哑,哑......”的声音。

  大概是个哑巴?建财不方便进去,只得再次叫一声:“屋里有人吗?”

  “谁呀?”里屋有人答腔了。

  建财忙说:“老乡,是我们呀。”

  屋内出来一位中年妇女,穿一身蓝布衣服,头发向后卷成一个皱巴巴(发鬈)。一脸笑容,看起来很善良。她见外面两个陌生人,便和颜悦色地问:“你们是?”

  “嫂子,我们的家乡打仗了,被迫跑反出来。天色已晚,想在你家借个宿,行吗?”

  “行行行,哪个不出门呢?”

  说话间女婴“哇,哇”的哭了。那女人说:“哟!还有个奶毛?好玩吧。”

  这么一问,黄建财只得实事求是地说了:“不瞒你说,这女婴是刚才在竹林里生的。实在没有办法才来投靠你们,请行个方便吧?”

  那女的很善良,忙说:“行,行。可怜呀,这个小宝贝在野外所生,天当被,地当床,将来必定是个有天寿、地福的福姑娘。真有意思,难得,难得!进来,进来,宿我家吧......这兵荒马乱的......到,到哪里去呀......”

  她却吞吞吐吐的说着猛然停了下来,显示出很为难的样子。下面话不言而喻,建财领悟了她的意思:在农村有旧迷信思想,认为刚生孩子的妇女未满月不能进别人家的门,会给人家带来晦气。

  建财忙说:“哦,哦,我知道了。那末有没有闲置的小屋、偏屋吗?给我们暂住也行。”

  “有,有,你们随我来看看行不行。”

  建财夫妻俩随着进了院子。院子西边有间小屋是牛棚,还放了些杂物。因为长时间不住人,有些霉气和牛粪味,布满了蜘蛛网。

  那妇女说:“只要把这些杂物搬出来就可以开单了,委屈你们,将就将就吗?”

  建财说:“行,行,出外由外,还讲究什么条件?”

  那妇女、老头和建财三人把那些杂物全部搬了出来,清理打扫了一下。抱来干稻草铺了张地铺,主人拿来被单,棉絮往上面一铺;老头拿来煤油灯、便桶、水瓶、洗面盆等。

  “你们看,行不行?”

  “可以,可以,多谢大嫂了。”

  “不用谢,条件不好,请将就着吧。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吃喝我送来。苦一点不用怪,打完仗,当兵走了再回去。”

  黄建财夫妻俩不住地道谢,为难之时能遇上这样好人算是走运的了。

  那女的转身去了。她手脚十分麻利、快捷,一会儿端来饭菜,说:“请两位先充充饥吧,没有好招待,不能饿着肚皮呀?”

  “谢谢,谢谢,给你添麻烦了。”谢过主人,夫妻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确实饿了,简单的饭菜吃得特别香。

  过了一会儿女主人给女婴洗过澡,换了新衣,又端来黄连水和红糖汤,笑嘻嘻地说:“给小女孩初食人间烟火,先吃一口黄连水,愿小女儿先苦后甜,一生平安。”

  “谢谢,谢谢。”王光勤夫妻俩不住道谢。

  女婴尝到黄连水,苦,小嘴巴张着便哭,惹得大家嘻嘻地笑。她又喂糖水,嘴里念念有词:“第一口糖水喝了,愿女儿一生平平安安,茁壮成长;第二口糖水喝了,愿她一辈子甜甜蜜蜜,永远幸福;第三口糖水喝了,愿长大成人后找个如意郎君,白头皆老。”接连许了三愿。

  “哎哟,托福,托福。谢谢大嫂的好意,谢谢。”听了一阵祝福祠,黄建财夫妻俩非常高兴、感激,喜笑颜开。

  打那时起,一日三餐天天都由主人送过来,细心照顾,不厌其烦。

  主人虽好,但牛棚毕竟是牛棚,晚上蚊子嗡嗡叫,一把掠过去能抓住几个。三人的身上尽是蚊虫块,特别婴儿,全身布满了红点点,小脸蛋红肿得像红萝卜;又因为潮湿而脏,三人身上长满了虱子,被絮上、棉袄上许多虱子,吃得胖胖的一饱血;与牛同舍,身上一股牛粪味,真见不得人。

  在那里度日如年,整整挨了十多天。待到战争结束,风平浪静才回家。临走时建财要付些饭菜钱,主人执意不收,她说:“什么饭菜钱,这又不是饭店。我没有好招待,提起来丑死人了。如果不嫌穷,我们结为亲戚走走倒是好事。”

  黄建财见她慈善、厚道,觉得此人交得。便说:“好,好,结门亲戚,结门亲戚。”

  还是他妻子反应快,忙说:“那么,小丫头拜你为干妈吧?”

  女主人高兴地说:“好,好,我就是缺少个女儿,有个干女儿走走再好不过了。”说罢她转身回屋去了,片刻拿来两块大洋,顺手在门的对联上撕下一片红纸包着塞进婴儿身上,说:“我给小宝贝一点贺礼,祝她茁壮成长,长命百岁!”

  “不能收,不能收,在这里吃住多日,你分文不要,怎么又吃又带呢?”建财推辞不收。

  “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是我给小女孩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你把我这个干妈当铁公鸡,一毛不拔?”

  女主人执意要给,黄建财推辞不了,便说:“谢谢孩子的干妈。孩子长大了一定来感谢你这个好心的干妈。”

  “好,好,我们等待那一天的来到。”

  双方道别。

  这个晴朗的早晨,彩霞把每一座山头、每一片地面都抹上一层粉红的薄纱,温柔、美丽得令人瞠目。黄建财夫妇把这个宝贝女儿带回了朝思暮想的家。

  回家后黄建财给女儿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蕾”,即将绽放的花蕾,多美丽呀!而他妻子却执意不从,说:“不好!不好!什么‘黄蕾,黄连’的?‘黄连’多苦吗?一辈子吃不完的苦!我叫他‘竹林’,竹林是她的出生地,值得纪念。梅兰菊竹四君子之一,叫起来既好听又有意义。”

  黄建财没有听妻子的话,去祠堂里报户口时还是给女儿取名为黄蕾。而他妻子却一直唤他黄竹林。有时也调皮地叫她“咬脐丫”、“牛棚丫头”、“稻草虱子”等,这些都是她难忘的苦衷,深深地记在心坎里。

  后来“黄蕾”、“黄竹林”很少有人叫,而“咬脐丫”这个奶名很快在村上传开了。到了十六七岁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人们仍然喊她“咬脐丫”。

  她出生时的传奇故事也广为流传,成了一时的罕闻奇迹。

  咬脐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咬哜,咬脐也天性健康,茁壮成长。十多岁便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白里透红的皮肤显得很有光彩;一头乌黑而自然的卷发闪闪发亮;高高的鼻梁上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和黑葡萄样的眼珠十分有神;红红的嘴唇能说会道,笑起来两只酒窝,惹人喜欢;身材高挑,曲线柔美;热情爽朗,天真无邪。人称小精灵,十分可爱。

  咬脐的爸爸一直在外面做小生意,经常不在家,小咬脐陪伴着妈妈,与妈妈相依为命。

  她聪明伶俐,小嘴巴巧舌如簧,五岁就能和大人对答如流。她勤奋好学,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因此她很懂事。从小欢喜画画,母亲买支铅笔给她学画,只几天功夫,她画的花、草、狗、猫等就有点儿像。

  母亲非常喜欢这个闺女,视她为掌上明珠。

  八岁那年,咬脐妈对她爸说:“竹林聪明,你把她送进学校读书吧?”

  她爸瞪着眼睛说:“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是女孩子,读什么书呀?不读!”

  这也难怪,当时社会男尊女卑,很少有女孩读书。用农民旧思想的话说:“女生外向,总是要嫁人的。读书也是给别人家读的,花钱也枉然。”

  为了咬脐丫读书的事,夫妻俩曾狠狠地吵过一架。因经济大权在男方手里,女的败北。因此咬脐没能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

  十岁那年冬天,她妈妈在做鞋,她一旁看着学做针线,很快,什么纳针、缭缝针、锁边针等都学会了。接着又学会了纳鞋底、做鞋帮、上鞋底等,因此她十多岁就会做鞋了。后来慢慢地做得更漂亮,更结实,更合脚了。

  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又学会了做花,什么鞋头花、枕头花,越做越好。构图新颖,色彩鲜艳,很有神韵。超过了她妈妈,真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天母亲问女儿:“竹林,你做的花色彩搭配得这么好,是跟谁学来的呀?”

  咬脐笑着说:“我看院子里鲜花配的色。”

  “那你图案怎么学会的呢?”

  “我觉得做多了反而不好看,只须做几朵花反而好看些。”

  看来绣花和画花一样也能写生。咬脐聪明伶俐,自学成才,她妈妈心里乐滋滋的很是佩服。

  很快咬脐的做鞋、绣花在村上小有名气,很多姑娘都乐意和她交朋友,跟她学做鞋、做花。

  咬脐的父亲黄建财也聪明、能干,心眼儿活泛。年轻时一直在外做行商,做点儿鞋帽生意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平平。自从八国联军侵华后,各国的商界把中国看作肥羊肉,大市场,千方百计到中国来推销商品。国人把这些外国商品叫“洋货”,什么洋布、洋伞、洋肥皂、洋火、洋蜡烛等等,几乎日用品都姓“洋”了。

  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者,也抵制“洋货”。但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越是抵制越是销得快,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总是要代替落后的。

  比如火柴:几千年来,中国农村老百姓家里传统的取火方法是用火刀打火。用一块铁片叫“火刀”,一块黑色的石块叫“火石”,用表芯纸卷成的纸条叫“媒纸”。打火时把“火石”与“媒纸”紧紧掐在左手虎口里,右手握火刀去打火石。打几下,甚至十几下,打出的火星溅到“媒纸”上,“媒纸”传上火星,再吹几口气便引来了火。

  若遇上阴雨天就打不来了,很不方便。

  有了火柴,情况大为改善。取一根火柴一擦,火便来了,方便而快捷,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肥皂:当时落后的农村妇女们洗衣服是用热水去过滤新鲜的稻草灰,用过滤出来的水去洗衣服。大概稻草灰中含碱,滤出含碱的水能除去衣服上的油脂的道理。但用这方法洗的衣服呈灰色的,混浊的。洗衣也很麻烦。

  有了肥皂情况就不同了,只须在衣服脏处抹些肥皂搓一搓就干净了。

  尤其,那外国的花洋布,质地薄而细腻,花式多,不退色。穿着透气、轻便、凉爽而漂亮;当时农村的家织土布粗糙、厚硬而不牢;花式也只有条子、格子或单式印花;水洗退色,穿着不舒服,远远比不上花洋布。

  因此花洋布的出现,妇女们争先恐后去抢购。

  多种原因当时的“洋货”受人青睐,成了时尚、热销商品,悄悄地在我国农村流行起来。这自然给那些不法商带来赚钱的好机会。

  黄建财抓住了这个有利商机,偷偷地做起了洋货生意。他从芜湖、无锡、南京等地进那些日用品“洋货”,到湖北农村偷偷推销,生意好极了。只几年功夫就发了点小“洋财”。买了田,雇了长工;做了一颗印的大住宅,并修了漂亮的后花园。园内栽有月季花、牡丹和芭蕉等。也修了小桥、水池、假山、石道等。小小暴发户的庭院不亚于大员外的庭院。

  小咬脐非常喜欢她家的家业和庭院,整天洋洋得意地在院子里玩耍。她母亲却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因为她经常听到外面人风言风语,说:“黄建财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搞‘洋货’生意,违背良心,发国难之财,总有一天要倒霉?”

  黄建财妻子担惊受怕,劝丈夫不要做这种生意,他当耳边风,继续做着。

  请来的长工孙师傅本村人,为人本分做事踏实。几十亩田地由他打理得有条有理,唯一能帮忙的也只有小咬脐了。农忙时送饭、送茶,下蚕豆、碗豆、麦子等的种子,都是咬脐的事。做农活,她不亚于男儿;家里的活挑水、推磨、砍柴、浇园都是咬脐做。她里里外外一把手。虽说是大家闺秀,却是一个农民的儿女。

  母亲见她能干,既高兴又心疼。

  孙师傅觉得田多了人手不够,如果再雇长工不合算,想来想去买头牛比较好,有牛耕田人轻松多了。一天他对老板说:“老板,田多了一个人种不下来,买头牛吧?有牛既省劳力又能积肥料,一举两得。”

  黄建财觉得老孙言之有理,便答应说:“老孙,你说得对,和我想到一处去了,我也想买头牛。请大伙给打听打听哪里有牛买?说买就买。”

  几天后黄建财真的牵回来头牛。他将牛拴在门前的大榆树下,一会儿来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大家围着牛,七嘴八舌,对牛品头论足。

  那是头四颗牙的公牛,骨粗、膘肥、肩厚、四肢健壮,全身黑毛,身强力壮。

  二叔说:“这牛年轻,才四颗牙,肯定有劲。只是还没有学会耕田。你看它肩上毛发无损,没有上过犁似的。”

  黄建财说:“听卖主说它已学会了耕田,而且步子走得很好。”

  孙师傅品议着说:“这牛已耕过田,看它的肩膀肌肉发达,是用过力的肩。可能不那么乖巧,有脾气,它的眼珠凸起的,常沉着头偷眼看人,一付凶相。”

  “对对,卖主说它爱唬人,要防着点。”

  二叔说:“这牛唬人,胆小的人不敢靠近它。建财呀,你必须请一个能干的放牛郎哟?”

  “我想暂时叫小丫头咬脐放着,待到农忙需要割草喂牛,再请放牛郎。”

  二叔说:“你拉倒吧!小丫头能放鹅,放鸭,最多也只能放羊。这样的牛!她敢放?肯定不行。”

  老孙说“老板怕花钱请放牛郎,先叫咬脐来试试。”

  黄建财点点头,便朝屋里喊:“丫头,来,我给你买来一件好东西,你来看看。”

  咬脐和妈妈一同在屋里忙做针线活,听爸爸一喊便很快往外跑。她妈也好奇地跟女儿后面来了。

  小姑娘高兴得一蹦三跳地跑了出来。见门外这么多人不知何事,把舌头一伸想退回屋去,刚好与她妈相撞,便挽着妈的手臂一道出了门。

  黄建财说:“丫头,我给你买来一头好玩的牛,你高兴吗?”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咬脐认为牛和小兔、小羊一样温顺、好玩,她哪里知道牛这么凶狠!好奇地去牵牛绳,牛头一沉,瞪着双眼,向她唬来。咬脐吓得哇的一声尖叫,回头就跑。

  她妈慌忙搂住丫头,骂道:“没事找事!为什么买头牛来吓丫头?吓病了再找你!”

  这一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咬脐从妈的腋下露出半张脸,不住地摇手,再也不敢靠近牛了。

  二叔笑着说:“我说嘛,丫头毕竟是丫头,个个都胆小,怎么敢放烈性牛呢?必须找个有能干的放牛郎。”

  黄建财说:“是是,不请放牛的不行。”

  孙师傅却丧气地说:“老板,本想给你省一点,谁知反给你找来麻烦了。”

  “没事,没事,迟早要请人。请大家帮忙打听打听,找个放牛郎吧。”

  大伙点点头,慢慢地散去了。

  十二岁的咬脐黄竹林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听爸爸说要请个放牛郎回家,这倒是个新鲜事儿,家里将要添个人口,真有意思!她高兴极了。

  咬脐五岁那年她妈生了个二胎,原本想给咬脐添个弟弟,结果违拗心愿,还是生了个丫头片子,今年八岁了。

  平日里爸爸不在家是妈妈带两个小丫头在家,这么大的宅子确实有些冷清。

  这天晚上咬脐好奇地问妈妈说:“妈妈,我们家将要请个放牛郎。放牛郎是什么样的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请来了做些什事呀?”

  “放牛郎一般是男孩子,除掉放牛、割草、做农活外,家里事还要扫地、挑水、推磨、带小孩等家务。”

  咬脐把肩一扛,舌头一伸,惊奇地说:“一个小孩能做这么多事,我才不信呢?”

  “那当然呵,什么叫‘帮工’?帮工就是受苦情,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呗。这个世道家里穷了就倒霉!”

  小咬脐听这了这番话觉得老天爷不公,有钱孩子读书,无钱孩子帮工;富人享乐,穷人受苦。她牵着妈妈的手摇晃着,说:“妈妈,放牛的来了你可不能那样心狠,要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好不好?”

  妈妈用手指在咬脐额上点了-下说:“你放心,妈妈不是恶人,为善待人的。”她感到女儿有一颗善良的心,甚是高兴。

  咬脐又问妈妈说:“妈,放牛郎识字吗?”

  “傻丫头,没有请回来哪里知道?一般帮工的孩子都是穷人家的,不读书,认字的少。”

  咬脐的嘴巴一翘多高,十分沮丧,说:“哎呀,要请来的放牛郎认得字就好了,可以教我认字呀。”

  女儿的心事当娘的自然知道:她渴望读书识字。当年没能上学读书,成了她终生的遗憾。女儿沮丧的神态勾起了娘的心疼。

  对待这未来的放牛郎各有各的要求。

  孙师傅想要一个年龄大的,劳力强的,除了放牛能帮他做农活。说起来一个长工种这么多田,名声好听呗。

  黄建财想找一个能制服烈性牛的孩子,天天把牛喂得饱饱的,膘情不减就行了。

  咬脐的妈妈想法又是一样。因为建财经常不在家,只有自己带两个小女孩在家里,既冷清又害怕。家里发了点“小洋财”,惹人眼红,若小偷进门偷盗,那就纰漏了。她希望放牛郎有点儿手脚功夫,既能放牛做家务,还是一个看家护院的保镖--“牛郎保镖”,多好呀?

  而咬脐丫黄竹林却日夜向往来一个识字人,最好琴、棋、书、画样样会,既是一位放牛郎,又是一位家教先生。跟着学习文化,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多好呀?想入非非,沉醉在幸福之中。

  到底请来一个什么样的放牛郎?能达到谁的要求?大家都在期待着。


  (https://www.xblqugex.cc/book_40701472/6435257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