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节 削藩(2)
狂人阿Q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李靖选择接受,因为这跟目前的现状一样,他依然是东洲之首,汉海大都护。但地方行政依然是东藩府在管,没什么区别。他可不想为了朝廷,跟东藩府开战。他爹还没死呢,死了再说。
而且朝廷给了一个郡王爵位,让他跟世子争燕王王爵的动机都没有了。燕王如今退休,权柄都交给了东藩府,当燕王似乎也没什么意思。
晏湲发现,推恩令似乎对东藩府没什么作用。这就不是一个藩镇家族控制的诸侯,根本就是一个跟大宋一样的朝廷,掌权的是一套不同于科举文官的官僚集团。
要灭掉东藩府,似乎除了发动战争,将这套体系摧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谁摧毁谁还真不好说,东藩府的官员,拥有比科举文官更强的进取心。一个个如狼似虎,拥有十年军队历练的官员,一个个上班都习惯骑马,许多都是亲手杀过人的书生,这些带刀文官,甚至比唐朝时的文官都强悍,虽然长孙无忌可以骑马冲锋,但这些人真的当过兵。他们以军人的身份征战过,他们的官职,都是从军职转过来的。一个知州,至少是带过上千军人的统制。
可以说,东藩府的文官,根本就是秦朝的郡守,利出一孔,文武兼备。而大宋的官员,一个个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真的发生了大战,能打赢才怪了。
如今韩世忠等一批武将凋零,韩世忠的几个儿子,可都是培养成了文官,一个个都是科举进士,早就提不动刀了。
晏湲最终没能削弱东藩,反而加强了东藩府的威望。因为很快有几个藩镇也选择加入东藩府,东藩府是藩镇让渡权力的政权。
先是辽东野心勃勃的刘佶在病重缠身之后,选择加入东藩府。他辛苦大半生,用尽了各种权术,在辽东建立了庞大的基业。治下百姓两百万,强国弱民,他的百姓都很穷,他的军队也很强。后来多次跟高丽征战,已经将国土扩张到了大同江,占领了平壤。他的女婿也降服了混同江下游的兀者、吉烈迷诸部,将这些游猎部落转为屯堡府兵。
可惜刘佶没有子嗣,他的亲族也找不到几个,他决定直接将辽东郡王的爵位让给外孙。他的女婿靠不住,是一个跟他一样野心勃勃,却缺乏他的城府的辽寇二代。他刘家想要永享富贵,还是要找一个靠山。
能罩得住他外孙的,不是朝廷就是东藩,相比而言东藩更讲规矩。于是他遣使东藩,表示希望加入东藩。签署东藩条法,让东藩府派员接掌他的安东都护府。东藩府自然乐意,没有刘佶的手段,要在辽东建立这样的政权很难。刘佶打下的基础,东藩府接过来,进行管理的话,又更能开发这里的潜力。
于是东藩括地到了辽东,韩剌一开始很不满,甚至打算兴兵。结果他老婆骂了他一顿,就老实了。刘佶的女儿可是个母老虎,手段很强。把韩剌制的服服帖帖,加上东藩府吞了辽东,可他儿子还是世袭的辽东大都护和辽东郡王,他还求什么呢?老丈人算计的在深,辽东郡王不还是姓韩吗?
通过这种和平方式吞并辽东之后,对自己命运十分担忧的西藩集团也开始动摇。以前他们夹在朝廷和东藩之间,是心向朝廷的。可朝廷却从未对他们放心过。吴璘拉拢到了一半西藩家族,选择签订了东藩条法,他们的子嗣获得世袭藩镇权力,拥有大量世袭藩地。他们的属官,被东藩府统一安排。
东藩括地到了陕西,让朝廷赶到压力重重。想阻止,又不敢开战。而且吞了辽东,陕西之后,东藩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一旦开战,朝廷如何抵挡得住凶悍的辽东骑兵和西军悍卒。
看到朝廷的虚弱之后,担心被朝廷进一步算计的林永长子立刻选择了投靠东藩,林永藩镇的二代已经不行了。没有合理的制度保证,二代们普遍是二世祖。把藩地经营的很混乱,巧取豪夺的他们倒是富贵,可是境内贫富分化的极为夸张。贫者无立锥之地,纷纷往外地迁移。如此下去,基本上都不可能传到第三代了。
通州、泰州相继加入东藩,东藩府派出干吏整顿通泰吏治,裁汰了大量庸官,镇压了地方豪强的反抗。通泰本该有的经济潜力,很快就释放出来。但东藩括地基本上就结束了,因为通泰地区的反抗此起彼伏,已经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地方西军势力,很难清除。任由他们把持地方官职,又实在是不合理。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陕西。
东藩括地,其实只是对藩镇家族有好处,对于那些中小西军家族来说,他们只是占有县级以下政权,世袭罔替,现在要拿走他们的权力,却不给藩镇首领那样的好处,他们自然是要反抗的。
这样的反抗规模,跟唐朝时候的藩镇类似,都很难彻底清除。所以东藩府认识到,境内藩镇是不容易吞并的。倒是辽东很稳定,刘佶建立的,是一个弱民强国的体系,十分集权,根本就没有什么地方实力派,如果有,早就被刘佶清洗了。但西军不同,林永、吴阶是藩镇镇抚使,他们下层军官就是知州、知县,一直到都保长、保长,这样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很难用武力消灭。
这才是真正的封建势力,容易打败,很难征服。
东藩括地结束之后,朝廷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知道削藩果然没那么容易。虚弱的江藩、西藩他们削不动,强势的东藩竟然也削不动。
新的平衡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东藩,和一个依旧苟且的朝廷。
朝廷大而弱,东藩小而强,谁也不敢动手,谁也不想动手。
于是晏湲第四次执政后,将竞争方式转向了其他领域,比如制度建设上。朝廷相比东藩,拥有三倍人口的优势,可是税收收入却已经快被东藩赶上。朝廷岁入四亿贯,而东藩已经逼近了三亿。
骂东藩穷刮民财当然可以,可不解决问题。晏湲知道,东藩的税收都没有白花,他们的教育体系已经比朝廷更加健全。一代人都接受了教育,下一代识字率百分之百,这实在太可怕了。他们培养人才的数量,是朝廷的十倍。全国精英都更愿意接受府学教育,因为更容易找到出路。无数寒门北上入府学就读,毕业之后给东藩当兵,历练十年之后就是文武兼备的人才。
这条链条源源不断的产出这些进取心极强的人才,让朝廷如何对抗。科举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哪怕他依然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加先进,可是成材率太低的劣势,让他无法跟东藩的体系相比。
晏湲也开始大办府学,废除科举他做不到,但是提高府学人才比例还是可以的。他的府学毕业的学子,也需要入伍十年,或者在海外入仕五年替代军龄。
他还要健全税收体系,依然是模仿东藩。不模仿不行,东藩吸收全世界的智慧,不断革新税收制度,还跟本国的商人阶层协商,年年都在推广新的经验。
而朝廷没过几年发现落后了,就只能模仿,甚至模仿都有大量反对者。坚持祖制的势力拒绝任何改变,晏湲四起四落,就是跟这些势力斗争的结果。
几起几落之间,晏湲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斗倒很多对手。赵鼎已经死了,张浚也被他排挤出去,大权独揽。他的政治动向也发生了转变,以前他是反燕王的,所以他不支持燕王支持的渊圣太子,而是支持建炎皇帝集团。可是建炎皇帝集团,又是守旧派。所以晏湲四起之后,也跟渊圣太子站在了一边。
幸好这几年四圣临朝,四个皇帝势力相互制衡,让文官集团的力量可以主导朝堂。几年前长寿的宋徽宗死了,朝廷强势收回了他的封地。为此还镇压了十几个皇子的叛乱,也是为此晏湲才被罢官。可到底离不开他,几年后他就又起来了。
这次他改而支持渊圣太子,让建炎皇帝集团的反击更加激烈。因为他们看到,宋徽宗一死,封地收回。如果他们的家族无法夺取皇位,建炎皇帝的封地苏州势必也要被收回,庞大的家族成员以后要和西北风去了。
晏湲在海外开拓上,这几年已经落后于东藩,因为他下野这几年,燕王修建了苏伊士运河,东藩府的商人,可以直接去欧洲贸易。而原本跟欧洲的贸易,掌控在大宋商人手中。
一个大州的贸易量,可以带来千万贯的收益。
而且东藩境内,物产日益丰厚,竟然已经隐隐超过朝廷境内。大量新机械开始出现,广东开始广泛使用水力机器缫丝。织布机也发明出来。机器造的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山东开始直接用高炉炼钢,钢铁变得极为廉价。武器大规模对外出口,赚取了超额利润。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9036632/5660885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