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节 大石(2)
狂人阿Q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另一个让挞懒忧虑的问题,则是女真权贵越来越跟他离心离德,因为他手下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宋人幕僚和宋人官员,让女真权贵感觉到大权旁落的失落感。
不仅是一些旧部开始对他抱怨,还有大量从兀术治下逃过来的女真权贵和官僚,也对挞懒越来越不满。挞懒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会层级相差太大的两种文化对冲的必然结果,他只知道,那些势力他能得罪,那些势力他无法得罪。有怨言的部下他可以压制,可跟东藩彻底交恶的代价他无法承受,不然他就要面临兀术那样的困境。
兀术已经是一个将死之人,没人比挞懒感受更强烈,挞懒是第一个察觉到兀术政权在崩溃的人,兀术确实强势,手段也够狠辣,但制造的问题也更多,他屠杀对手,反对者就往挞懒这里逃亡,他镇压叛乱,部众就往宋人那里逃亡,甚至反叛。
东藩已经四面围堵了兀术,在南部韩州等地就抵在黄龙府的门口,东边竟然能从极北之地的混同江口入侵,还拉拢到了更北方的流鬼国、夜叉国部族。在北方,通古斯人从黑水南下。西面则有东藩府的精兵控制,甚至听说大辽国的太子都回来了,就在西边的临潢府。
兀术势力身在辽东腹心尚且如此,他的地盘几乎就是一个敞开的,进了辽河口,四通八达。如果东藩要对付他,挞懒真的想不出该怎么办。
事情怎么会坏到如此地步,挞懒也时常反思,他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他自己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可他绝不是罪魁祸首。他认为还是该怪兀术,兀术力主南下,兵败长江,拉开了崩盘的序幕,但还不是没有挽救的希望。他本来已经跟秦桧达成了协议,只要让出陕西、河北东路,就能获得和平。大金国好好经营河北、河东两路,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兀术和粘罕都不同意,最后粘罕兵败山东,最后兀术不但丢了陕西,连河北都丢失了。
这时候依然有机会,控制着河间、燕云,能将东藩挡在山南。可兀术这时候偏偏要排除异己,挞懒被迫反叛,这才导致了河间三镇和燕云十六州的崩溃,大局再也无法收拾。
挞懒如今考虑的,已经不是怎么防备兀术,而是如何在兀术覆灭之后自保的问题。东藩已经联系过他,询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围剿兀术,东藩答应他,兀术覆灭之后,女真人归他,汉人归东藩,契丹人归大石。唯一的要求,是灭完颜氏全族,当然不包括他完颜兀术和他的氏族。
显然东藩已经准备彻底解决兀术了,他该何去何从?他从没有一刻,如此希望兀术能够坚持住,可惜他清楚,兀术现在依然很猛,但却已经无力回天。虽然他依然胜多败少,是百战名将,可在自己的土地上,打的每一场胜仗的代价,兀术都承担不起。这样的胜利,他多打几次,就要死了。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的。你要晚来半年,也许就看不到金国覆灭的热闹了。”
挞懒担心的情况,李慢侯在燕京正在跟耶律大石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契丹人,身材高大,却也是一个不典型的契丹人,他眉目俊秀,而且眼神中透着一股子内敛。
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游牧贵族。良好的教育,让他充满想象力,能够将未发生的危险具象化在眼前,或者说此人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危机意识。
同样是有敏锐的危机感的人,对危机的感触比常人更深,但应对的措施,却截然不同。李慢侯也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他的做法是时刻留后路,出击之前,他一定先做好防守。赵构也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他的做法是随时准备逃跑。大石对危机的应对策略则是,选择绕开难点,迂回而行。
三人面对危机不同的应对,造成了目前各自不同的局面。李慢侯在扬州的时候,死守坚城,最后一步步正面冲破了险关,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局面。他极少打出赫赫有名的战役,他本以为是他不够优秀,没有军事天赋,其实是他的性格使然,正面攻坚,从来不会好看。大石选择了退往西域,曲线复国,如今曲线都划到了西亚,却还没有兜回来,连回他的祖地,都要看李慢侯的脸色。赵构则龟缩在江南半壁,依旧带着随时逃跑的危机感。
耶律大石感慨道:“幸好朕回来的及时,否则真要愧对祖宗了。这次出兵,让朕打前锋可好?”
有愿意挡枪子的,李慢侯当然会答应。
“那就是有劳陛下了!”
两人用汉话沟通,大石的汉话说的很好,只是带着一股子燕京口音。
“只是朕有一忧,得提醒一下燕王。”
“陛下请讲。”
“燕王此次出击,调集兵力虽众,怕是难以合力。攻坚克难,靠的还得是自己的腹心。”
“多谢陛下提醒。这点本王自有计较,塔塔尔、克烈部、蒙古人,都只是辅兵……”
李慢侯这次调集的兵力确实极多,当年粘罕攻打开封的时候,调集了十几个不同族群的战士,这次李慢侯比粘罕的兵力更杂。
最北边的流鬼国、夜叉国,这是唐朝时候,向唐朝进贡的两个小国,虽然唐朝叫他们国,可实际上原始的很。这是位于勘察加半岛上的渔猎不足,人口不过一万多。北边的夜叉国,就是正对百令海峡的楚科奇人,唐朝称之为夜叉国,人口同样不多,也是一万来人。
流鬼国当年向唐朝进贡的时候,要经过三重翻译,才能跟唐人沟通。他们的族属,跟通古斯人、女真人同源,但过于遥远,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服饰以兽皮、鱼皮为材料,脸上习惯涂抹的五颜六色,所以得了流鬼和夜叉的名称。
对于这样的小国,李慢侯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征服,而是商队自行征服的。从曷懒甸出发的商人,到他们的领地上贸易,交换他们的渔获。结果发生了冲突,几百个商队武士,就将他们杀败。这并不难,因为他们尚处于石器时代,根本没有铁器。杀败他们后,他们就选择归附,目的是希望从东藩手中换取铁器。
这样原始的部族,生存环境恶劣,生存率低,但能活下来的,都是非常强壮的壮士,加上他们之间经常搏杀,性情野蛮凶悍,是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兵源。可惜他们的人口太少,两部都只能出一千精兵。
李慢侯也不图他们兵多,基本上是让他们负责探路,他们很能适应艰苦的森林生活,李慢侯担心将来女真残部会逃入原始森林中,他需要比女真人更野蛮凶悍的猎手去捕猎他们。
除了流鬼国和夜叉国的猎手,黑龙江河口一带的纳里哥人,五国部以东直到大海的吉烈迷人,都在征召之列。他们比流鬼国和夜叉国人口要多,元朝后来征服这里,设置了兀者吉烈迷万户府,管束苏滨路和黑龙江下游不足,一万户意味着一万个青壮。
他们没有流鬼国和夜叉国凶悍,元朝时期,经常被流鬼国人跨海劫掠,最后是元朝派出蒙古兵击败了流鬼国。这两部,共出兵一万,分为十几个不同的小部族,也打不了硬仗。
除了他们之外,从草原上也征集了大量部众。最强大的是蔑儿乞人北边,贝加尔湖周边的山林部落。
主要有三支,其中一支在贝加尔湖东北的勒拿河流域游牧,善于驯养驯鹿,被南边的草原民族称作使鹿部。东藩府学生们考证,他们的族源跟突厥有关,是唐朝时候的高车部。唐朝时候有进贡战马的记载,不过在唐朝时候,他们还是草原部落,突厥的敕勒诸部之一。后来突厥被唐朝击溃,一部西迁成为现在的西域诸部,乌古斯人就是支系后裔。一路北上,就是使鹿部,他们进入这一带,学会了通古斯人驯养驯鹿的技巧,又将通古斯人赶出这一带。
使鹿部属突厥族系,语言也是突厥语一支,跟阴山的白鞑靼人、阿尔泰山的乃蛮人,西域的乌古斯人相似,稍加习惯尚能沟通,毕竟唐朝时候他们还是一家,这才过去了几百年而已,语法还未大变。
使鹿部人一边赶走了这里原住民通古斯人,又被南方迁来的更强大的部族逼迫,北迁到了勒拿河到北极圈一带。后来俄国人占了这里,将他们称作亚库特人,一部分迁入中国,满清编为八旗,称之为索伦人,后来叫做鄂伦春。
赶走使鹿部的,是东藩府招募的另一山林部落,是活跃在贝加尔湖西北叶尼塞河流域的不里牙惕人。他们活跃在贝加尔湖周边,赶走使鹿部后,占据着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的土地。南方跟蔑儿乞人接壤,他们是更纯粹的草原人,不是突厥种,操蒙古语系。跟蔑儿乞人族源接近。
俄国占据了这一带后,叫他们布里亚特人。迁入中国的一支,满清称作巴尔虎人,新中国称之为鄂温克。
还有一支,就是被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赶走的通古斯人,他们是传统的山林部族,语言习惯跟女真语和后来的满语接近,不是草原民系,跟东北的靺鞨、女真同源。他们比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更落后,被赶走后,分散在广阔的勒拿河和叶尼塞河流域,非常分散,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
这些通古斯人,在后来融合进入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也是鄂伦春、鄂温克的族源。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之后,派兵征服了这些山林中部落,也没有特别分清他们的族源,将他们统一成一部,称作林木中百姓,由他的长子术赤统领,林木中百姓的大部斡亦剌部后来发展成强大的蒙古瓦剌部,跟明朝打了一场土木堡之战,抓走了明英宗。
此时这些林木中百姓,被东藩府招募了五千人,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因为林木中百姓还有大量尚未被东藩府接触的部落,比如斡亦剌人所属的大部黠嘎斯人。成吉思汗所有林木中百姓后,也只有五万人,此时他们出兵五千,几乎是他们能拿出的全部青壮。
这些林中百姓,为什么向东藩府提供兵源,是他们威服了吗?
那倒不是,因为东藩府还没来得及去接触他们,是被他们邀请去他们那里筑城贸易的。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9036632/5354588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