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印象宜昌 >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4)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4)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4)

        历史有时候也是很会戏弄人的,文安之虽然被撤职回宜,可京城里还有亲朋好友帮着上下打点,久而久之,那些京官拿人手软,吃人嘴软,被解职的文安之也就有了复职的机会。史书记载:“久之,言官交荐,未及召而京师陷。”想一想也是要顿足捶胸的,花了多少银两,走了多少关节,说了多少好话,才盼到重返京城的这一天。谁知道天杀的吴三桂,居然打开山海关让清兵进来,京城被攻陷,崇祯帝也在景山上上吊死翘翘了,这样的变化就是《增广贤文》所说的:“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历史有时候也是很富有戏剧性的。《明实录》中有一段文字提及文安之:“安之,夷陵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中历官祭酒,素敦雅操,谈于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福王(明崇祯皇帝叔父明神宗的儿子,后被李自成部所杀)召为詹事(掌管东宫事务的正四品官),唐王(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后被清兵李成栋部所俘杀)召为礼部尚书(外交部长,正二品,俗称天官),安之转侧兵戈间,皆不赴。永明王(福王之子,后逃至缅甸,被缅人送还清兵,死于军中)以瞿式耜荐,与王锡袞并拜东阁大学士(宰相,正二品),亦不起,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扶之,乃就职。时严起恒为首辅、王光澄、朱天麟次之,起恒让位安之,而自处其下。”

        当时,骑着战马、拖着辫子的清兵正在横扫中原、势不可挡,明王朝已处在覆灭之际。不少位于南方的明朝文官武将推举某个崇祯皇帝的后裔,举起“扶明抗清”的旗帜,倒也曾经威风过一时。不过,当时那些被推上王位的龙子龙孙大多都是纨绔子弟,既手无缚鸡之力,也无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更没有冲锋陷阵的武力,除了受人摆布,唯一的方式就是到处招兵买马,而要想招兵买马,除了封官许愿别无他法。这就和国军在退败离开大陆前一样,到处给民团土匪和各种地方武装散发委任状,以至于一时间司令军长的满地都是。

        想必熟读史书、也深知其中奥秘的文安之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虽然到梧州见了永明王,可在第二年,“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督师,加诸镇封爵。王从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赐剑,便宜从事。”浩浩荡荡的大军出发,可是却招来小朝廷其他一些人的反对,没什么主见的永明王就改了主意,文安之率部刚走到贵州都匀就被追夺敕印,令大军改道入湖广,所以说,本来就不是正统的王公敕封的那些官职都是虚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真的。、

        大军听命永明王,被别人率领改道后,远客他乡的文安之就变得客无所归,只好按原计划复赴贵州,然后进川,联络李自成的旧部、也就是川东十三家抗清,史料记载,“分据川、湖间,耕田自给。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弘等附之,众犹数十万。”还是很有些实力的。直到清顺治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58年,文安之率川东明军由水道试图袭击重庆,途中出现内讧,导致一些将领率部降于清兵,于是,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反清复明的斗争正式宣告结束,一年以后的清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文安之郁郁而卒。

        《明史·文安之传》记载:文安之因部下叛变兵败,不久病死容美。文氏旧谱却载录说:安之公迎跸(迎接天子车驾)计划落空后,“每不乐日,食渐损,卒以此薨于巴东长丰乡营次盖”。而清初大诗人顾彩在其《容美纪游》里明确记述了他在鹤峰城关附近的紫草山上探访文安之墓葬的史实,文中记载:“紫草山林茂幽深,全体皆石叠成,其上有草庐三五楹,君所筑以居隐士宋生者,生常德武陵人,故明督师学士文安之幕客也。文公以避贼,流寓司中,君父少傅公,礼为上宾,卒葬是山。宋生守之不去。今年八十余,誓不下山。”。

        所以鹤峰城关紫草山那里才应该是那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鸦鹊岭名人文安之的最后葬身之地,而巴东平阳坝的那座坟只是他的衣冠冢。看过一些资料,现在的文安之的坟墓仅为一不大的土堆,土堆前以石头筑有拜台,左下方为清代大诗人顾彩提到过的那位隐士宋生的墓地。登紫草山顶眺望,鹤峰县城尽收眼底,但肯定是望不见文安之的故乡鸦鹊岭的。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4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