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鹊岭与宜昌丝竹(12)
宜昌石头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12)
丝竹的来源远在遥远的周朝,而首先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现在依然存在,与丝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教音乐,不过因为进入到道观之中,就有了些虚无缥缈的感觉,流传到江南一带,就变成了对大自然和湖光山水的赞美,比如聂耳的《金蛇狂舞》和阿炳的《二泉映月》均取材与此中;流传到鸦鹊岭,每逢婚丧节庆,丝竹班子都要用音乐或增加喜庆气氛,或致以对亲人的哀思,而在进行合奏时,每件乐器既富有鲜明的个性又互相和谐,演奏手法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出当地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代表作就是《细乐五碟》。
由于宜昌丝竹立意高雅,雅俗共赏,成了一种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必须,因而也就成为鸦鹊岭一带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需求。清末民初应该是这种音乐形式最为鼎盛之时,据说,即便是到解放初期,宜昌丝竹在这些地方仍非常普遍,往往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里就有好几个丝竹班子,真是处处可闻丝竹声。
经过了上世纪中叶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宜昌丝竹这一民间艺术的流行和传承势头也相应地受到很大阻碍;尤其是解放后提倡破除迷信、讲究科学,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的展开,宜昌丝竹的前辈留下的大量古曲谱和礼乐书籍资料被毁于一旦,使得这个传统文化几乎遭受到灭顶之灾。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调查编纂时,宜昌丝竹艺人仅存二十余人。
随着宜昌丝竹再次进入人们视线,加上民众对这种音乐的好奇与喜爱,艺人乐师和丝竹班子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随着宜昌丝竹被广泛应用于农村的婚丧嫁娶、敬神祭祀、各种庆典等礼仪活动,加上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再加上在演奏的过程中,乐师们广纳博采,融戏曲、民歌、小调为一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得音乐一方面具有时代感,另一方面也更加多姿多彩,让广大听众在丝竹的演奏中,陶醉在轻快的宁静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宜昌丝竹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平稳发展的缩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宜昌丝竹作为地方礼乐文化中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定时间内也得到了发扬光大,据统计,鸦鹊岭在本世纪初最盛时曾经拥有60多个乐班,700余人的队伍。可是随着社会进步,思想的改变,年青一代的观念都使得如今的结婚仪式洋为中用,或者中西合璧,除了具有新意,也就使得宜昌丝竹这样古老音乐和闻名遐迩的京剧、曾经风靡一时的汉剧一样,失去了竞争的可能。
如今操办婚礼,除了仪式依旧、婚宴依旧以外,主家已经几乎全都改为聘请业余的草台艺术乐队登门演出,而那些乐队的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人人都会哼上几句的流行歌曲,音响里播放的音乐不是标准的国标就是欢快的广场舞,有些乐队为了吸引观众,甚至在表演中不惜用女演员打擦边球,加上那些乐队除了固定的演出费,还有点歌分成,自然会在台上用尽浑身解数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一点自然是宜昌丝竹班子所望尘不及的。
万幸的是,如今鸦鹊岭一带还没有和宜昌城区那样推行火葬,所以当地民间安葬、祭奠、祭祀活动的全过程就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片苟延残喘、得以继续生存、但绝谈不上发展的文化土壤。现在,鸦鹊岭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一般都会请一班乐师到家里演奏丝竹乐和吹打乐,用以迎客和配合宗伯、礼生、香烛师举办送终、收殓、开灵设奠、午奠、夕奠、封殓、打丧鼓、送茅神、出柩以及祭七、除服等祭奠仪式。从头天下午吊唁到次日上山安葬,大约二十四小时,费用大约是每位乐师两百元辛苦费,还有一人一条烟,加上酬谢的毛巾、香皂等物,再加上其间所招待的烟酒茶水、瓜子糖果,还有好几顿伙食招待,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4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