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的火,十五的灯(2)
宜昌石头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2)
【旧时的火笼】
再比如说,腊月三十(除夕)最隆重的莫过于团年。注意,宜昌人只说“团年”而不说“年夜饭”,这也与中原文化有所区别。按照风俗,出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吃团年饭但不能留在家中守岁,所以宜昌不少人家的团圆饭是中午吃的,以便女儿吃完饭后回婆家和丈夫家的人晚上一起团年,可女婿和外甥却可以光明正大地留下来,是不是有些奇怪,真是应了宜昌的那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当然,如果家里全是儿子,团年饭就会在晚上万家灯火之时举行,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谈。宜昌史学界的前辈易祜回忆说:“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当然,吃团圆饭也不会忘了已故的人,通常都会在桌子最上方(俗称上席)摆上碗筷和酒杯,这摆放也是有讲究的,筷子必须搁在碗的上边,表示已经让他们吃过了,然后把杯子里的酒倒在地上。在吃团圆饭之前,要放鞭炮,这时是要非常谨慎的,因为鞭炮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运气。”
因为民族、环境、习性和信仰的不同,所以宜昌过年的风俗和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不过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宜昌而言,范围不过就是“纸糊的宜昌”城内那占地1200亩左右的城区加上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现在的陶珠路)这一片新开辟的商埠区,充其量再加上北门外正街靠小河(现在称作三江)那一片老商埠区。对于居住在这个区域内的人而言,过年的风俗就和于曙峦在1926年所说的那样:“社会上对于岁时节序均有其习俗,照例执行,少花样翻新之改革。业无论农工,人无论新旧,多无跳出此圈者。”
关于腊月三十,于先生是这样说的:“除夕更桃符春联,设酒肴,家人聚饮曰”团年”。子弟拜家长曰”辞年”,击锣鼓曰”闹年”,家中器具均用纸钱贴挂曰”散岁”,达旦不寐曰”守岁”,以银钱给小儿曰”压岁”,饭兼数日之炊曰”宿岁饭”,又曰”隔年陈”。”是不是说得头头是道?
于曙峦所在的那个时代,腊月三十团过年,家里的小字辈就会带着鞭炮、纸钱、蜡烛去城外东山给死去的长辈上坟,那是一种祭祖仪式。油灯会被风吹灭,所以多用皮纸糊成的灯笼。除夕之夜,东山坟堆的点点星光与宜昌老城的万家灯火相映成趣,人们除了击鼓鸣锣放鞭炮,还有小贩“发糕、发糕,越发越高”的叫声此起彼伏,购糕者十分踊跃,形成宜昌城一道独有的风景。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4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