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的火第章十五的灯(2019版2)
宜昌石头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2019版2)
因为民族、环境、习性和信仰的不同,所以宜昌过年的风俗和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不过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宜昌而言,范围不过就是“纸糊的宜昌”城内那占地1200亩左右的城区加上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现在的陶珠路)这一片新开辟的商埠区,充其量再加上北门外正街靠小河(现在称作三江)那一片老商埠区。对于居住在这个区域内的人而言,过年的风俗就和于曙峦先生在1926年所说的那样:“社会上对于岁时节序均有其习俗,照例执行,少花样翻新之改革。业无论农工,人无论新旧,多无跳出此圈者。”
关于腊月三十,于先生是这样说的:“除夕更桃符春联,设酒肴,家人聚饮曰”团年”。子弟拜家长曰”辞年”,击锣鼓曰”闹年”,家中器具均用纸钱贴挂曰”散岁”,达旦不寐曰”守岁”,以银钱给小儿曰”压岁”,饭兼数日之炊曰”宿岁饭”,又曰”隔年陈”。”是不是说得头头是道?
于曙峦所在的那个时代,腊月三十团过年,家里的小字辈就会带着鞭炮、纸钱、蜡烛去城外东山给死去的长辈上坟,那是一种祭祖仪式。油灯会被风吹灭,所以多用皮纸糊成的灯笼。除夕之夜,东山坟堆的点点星光与宜昌老城的万家灯火相映成趣,人们除了击鼓鸣锣放鞭炮,还有小贩“发糕、发糕,越发越高”的叫声此起彼伏,购糕者十分踊跃,形成宜昌城一道独有的风景。
不过,年三十家家户户极为重视的除了全家在一起吃顿团年饭之外,就是越烧越旺的火了。过去是柴火灶,年三十家家蒸煮煎炸,灶膛的火哪有不旺的?现在往山里走,还能找到旧时城里有过的那种火笼屋。高高的房梁上吊下根铁钩,一把黑黢黢的炊壶里翻滚的开水多得没处装,就任它这么咕嘟咕嘟地沸腾着、冒出缕缕蒸汽,劈好的柴火架在一个大大的老树兜上烧得劈啪作响,升腾的火焰就会发出呼呼声,旺得很。
到了半个世纪之前,宜昌城的板壁木屋大多变成了砖瓦房和多层住宅,柴火灶逐渐被煤炉所取代。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生一盆木炭火。不过宜昌话把木炭说成“白炭”,还把质量好的“白炭”叫做“钢炭”。计划经济时期,到了春节期间就会按人头,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盆白炭火,火越旺越好,象征来年的日子更火红。等过了十二点,可以去“挖窖”(宜昌话,便是睡觉的意思)之前,要用热灰仔细地将炭火盖住,以保证大年初一起来以后火还是燃着的。
大人们都喜欢一家人围在火盆边,磕磕瓜子、吃吃杂糖(当时凭票供应的糖果点心的统称)、拉拉家常,看看电视,聊聊过去一年的国家大事,自然也有对于来年的展望,火旺兴致也旺。可是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哪一个孩子会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也就是宜昌话说的“心像猫抓的一样”。听得大人一声“出去玩吧”,就和大赦的战俘一样心花怒放,抓起一把瓜子、杂糖就跑得连影子都没有了。
那个时候的孩子没多少零花钱,可是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孩子们会把刚从长辈手里得到的“压岁钱”统统换成鞭炮和烟花。还会凑钱买一封大鞭,然后不厌其烦的将那一长挂鞭拆成零散的,找一根香、或者是父亲口里的香烟去噼噼啪啪的放鞭。女孩子喜欢玩那种在夜里绽放五彩缤纷的小型烟花,男孩子最喜欢的还是那种“冲天炮”,一根细细的小木棍,上面有一根引线和一个鞭炮装置,点燃之后,冲天炮就会和火箭一样利用后推力一冲而出,带着一连串的尖利的呼啸在很高的空中爆炸,那样的喜悦一辈子都不会忘。
到了上世纪末,在举国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中,在一波接着一波,经久不息如海浪气势的爆竹声和一个个在空中绽放的礼花亮光中,时光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有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电视屏幕可以收看央视现场直播的春晚,可以准确地知道零点的降临。
等到十二点还差十分的时候,整个宜昌中心城区的所有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涌到楼顶、阳台、街上去放鞭炮,鞭炮会从年前放到年后,直到零点十分之后。整个宜昌城就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巨大的火药的烟雾所笼罩,经久不息、经久不散。三十的火就真的很旺了。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3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