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印象宜昌 > 宜昌地标磨基山(2)

宜昌地标磨基山(2)


宜昌地标磨基山(2)

        《湖广通志》记载,那位东晋道教领袖、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年)不仅上过磨基山,还在那座山上冶炼过仙丹。这位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的道士在《肘后方》一书中最早观察和记载了"天行发斑疮(天花)",而他的另一本丹书《抱朴子》则不仅具体地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方式,也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创了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遥想当年,这位道士就在那座山上一边潜行修行炼丹,一边著书讲学,也是虔诚的很,所以那座山才会叫做葛道山。

        葛洪是一个怪人,因为对修行炼丹着了迷,友人力荐他出来当官,居然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虽然不得不步入官场,可是闻知交趾出产丹砂,就自行请求出任那个地方的官员;经皇帝允准后,南行赴任途经广州,听说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就是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而羽化升天,就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连上级推荐他为东莞太守,葛洪也坚辞不就。所以说,有志者事竟成。

        那位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了《尔雅》的郭璞(公元276年-324年)不仅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也不仅与王隐共同编撰了《晋史》,还写出了《葬经》这样的风水名著。这位风水先生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不仅是游仙诗的祖师,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方术士。据说他与桓彝是好朋友,曾告诫桓彝:"你来我这里,别的房间都可随意出入,但千万不要入厕中找我,不然,主客都有灾难。"后来有一次桓彝醉中到郭璞家找他,正好郭璞就在厕中,见郭璞赤着身体,披着头发,口衔宝剑正在设祭。郭璞一见他就大惊说:"我经常嘱咐你不要到这里来,你偏偏要来。不但害了我,你自己也难免其害。这也是天意,我能怪谁呢?"郭璞最终死于王敦之祸,桓彝也死于苏峻之乱。

        传说这位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的郭璞是个天才,而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出自于他旅居宜昌尔雅台的时候所写的,披星戴月、日以继夜,所以他与这座城市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发现宜昌的风水不好,所以郭璞就从中州运土来筑成尔雅台,试图改变这座城市五行缺土的状态;因为感觉对岸江南的五龙山阻碍了宜昌读书人的仕途,就修建了天然塔,期待以此镇邪,所以他与这座城市的风水有关;因为想找个清净之处好好读书,索性渡江跑到磨基山伐木结庐,经常独自坐在木屋里读书,思考问题,自得其乐,也就与那座宜昌地标的大山有关,所以,磨基山曾经又叫郭道山。

        1600多年前,那个东晋时期的袁崧(公元?-401年)也许就是我国的第一个旅行家,过了一千年以后,这个世上才有了那个著名的走遍神州的徐霞客。袁崧那个先生博学有文章,担任过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的他是个文人,擅长音乐,据说放歌一曲《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当时的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那个文人曾经在长江沿线这一带考察过山川形貌,在宜昌写下了对古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那篇《宜都记》,被文学大师钱钟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我国最早独立成篇的山水记。因为《宜都记》原著已失传,所以原文有好几种版本。其中说到磨基山的就有两种,其一是:"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俯瞰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石。"另一种是:"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絶。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畧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鳬鴈矣。"也就是大同小异。

        不管怎么说,葛洪炼丹、郭璞结庐、袁崧揽胜就成为了磨基山成名的骄傲之处。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3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