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印象宜昌 > 望州岗上(4)

望州岗上(4)


望州岗上(4)

        四、沙河厂区(上)

        一般来说,只有在一个地方繁衍三代以上、并能熟练地说出当地的土话,并认可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才能算是土著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宜昌人的地方观念十分狭隘,尤其在说话的发音上,就有些认定只有上住在北门外正街以东、下住在大公桥以西的才是正宗的宜昌人;葛洲坝那些说外地话的统统被称为“330的”,住在胜利三路以下的虽然勉强承认是城里人,但身份上会经常加上一句“九码头的”,虽然谈不上歧视,但区别总还是有。而对于伍家岗的,则有一个很专业的称号:“岗上的”;住在开发区里面的,则干脆被叫做“东山背后的”。

        我们老王家也不是本地土著,老爷子是从河北保定易县到这座城市的南下干部,老妈也是从荆门沙洋过来的解放后的第一批妇女干部。我倒是在宜昌出生、宜昌长大,只不过小时候的住家和活动范围不过就是北门以下、大公桥以上的那片中心城区,在四中初一六班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春游,目的地就是镇镜山,印象早就淡薄了,似乎也没到过望州岗。

        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那些“停课闹革命”的时候,和人委宿舍的小伙伴曾经到城外的三游洞去郊游,似乎也没爬过望州岗,那个时候到三游洞去的路线,就是擦过镇镜山,跨过长江溪(注:黄柏河入江口),穿过前坪(注:以前的浇二,现在的平湖半岛),经过南津关,从下牢溪上的小石桥走过,然后攀着悬崖,进到那洞天福地之处。

        不过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倒是时不时的会乘车经过望州岗,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儿时的伙伴在位于城北不远处的晓溪塔的地区罐头厂工作,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彼此就会经常走动,呼朋唤友凑在一起喝酒抽烟,讨论国家大事,而那个时候的望州岗的道路,已经被葛洲坝工程局将一条曲曲弯弯的骡马道拓宽为四车道、也就是现在的这样道路规模了。

        不过那个时候的这条经过望州岗的夜明珠路还只是宜(宜昌)保(保康)公路的一段,虽然拓宽了,可属于工区道路,也只是用卵石将路面硬化了一下,路上跑的尽是那些被宜昌人称为“黄鸭子”的重载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冒着浓浓的柴油烟雾,卷起一股股的尘土,坐在客车车上,如果不是紧闭车窗,大团大团的黄尘就会扑面而来,呛得人喘不气来。不过路上车辆很多,倒是很热闹的。道路两边的镇镜山、鹌鹑包、望州岗和肖家岗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芦席工棚,壮观极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镇镜山被改名叫英雄山了,而那个社区的名字一直保存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也是宜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却不知道那个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外国资本和外企将要带着我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蜂拥而来、一点点的占领中国市场,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地方国企、集体和乡镇企业回光返照的时候,却误认为是大发展的好时机,就到处兴建新的厂房和园区,我当时所在的工厂也摇身变成了公司,并在沙河边上建立了很大的厂区,不仅有五层办公大楼、两栋可以开进汽车的宽大的厂房,还有比足球场还大的货场,每天都是机声隆隆、人来车往。

        当时的公司有一辆交通车早晚往返于沙河(厂区)星火路(注:珍珠路)(公司所在地)以及合益村(新招移民子弟的所在地),我因为在公司本部,根本不需要每天奔波,可是一来当时的厂长是我的一位好友,把我看成是“”,就隔三差五的用一辆丰田面包车将我叫进去;当时还有我的一个江苏朋友住在沙河的厂区里,烧得一手扬州菜,家里弄了什么好菜,一个电话打过来,就不得不答应,就不得不到他那里去应酬,所以途经望州岗是常事。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6521321/161521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