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反派娶了男主后 > 第116章 第 116 章

第116章 第 116 章


会试要连考三大场,  每场三天都得在贡院内,寸步不离。

        狭□□仄的号子房内,除了陆知杭事先带进来的考篮,还有考场发放的蜡烛,  就只有两块简单的木板,  一张用作椅子,  一张放在前头当桌子,  到了天黑时,将两块木板拼在一块当床睡,条件可谓是艰苦得很。

        身体素质但凡差上一些,  到了入夜能不能熬过去都是个问题。

        陆知杭从考篮里拿了炊饼吃,细嚼慢咽之余不忘了检查自己的卷子。

        平整素白的卷子上,  一连几道题都写满了规整的答案,  却唯有一道题空空如也。

        自从入了考场,  转眼间已经过了两天的时日,再过几个时辰就该收卷子了。

        阅卷官需得在短短不足半月的时间内,点评完汇聚全国的所有举人的卷子,  工作量大得他们根本不会有多少耐心去寻你文章中的可取之处,  只管找着错处快些罢落。

        第一场的卷子对能否登榜,影响力不言而喻。

        头一场的卷子就没写好,除非后两场所作之题能让主考官惊为天人,  否则希望渺茫。

        陆知杭抿了一口水,补充完食物,恢复足体力后才把目光放在了空荡荡的题目上。

        正是他看题时,没有头绪的那一道小题——二。

        此题出自论语,  在看见这单单一个字的题目时,  陆知杭的脑海里瞬息间就涌出了论语中,  所有带有二字的句子。

        诸如赐也闻一以知二、三分天下有其二、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等等,他都立刻摇头否认了。

        光是论语一书中,出现二字的章节不计其数,让他如何揣摩主考官的用意呢?

        题意尚且不明,更别谈作答。

        陆知杭盯着那娟秀的二字,低头苦思良久,往日看过的文章典籍一一回想,细思起燕曲与他讲过的一些解题思路,陆知杭突然一怔,像是想到了什么,面色透着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了题意。

        不出所料,这道题应是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他之所以断定,皆因这题目中的二字,乃是独立断句,纵观论语全文也只有这一节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陆知杭面色凝重地在草稿上写下题意,审好题,接下来要作答,对于他而言就算不上难事了,就着宋元洲喜好的文名,陆知杭提笔就在纸面上落。

        曾賦加矣,尚将援之以更端焉。

        写了个开头,陆知杭匆匆瞥了眼巡视的考官。

        这会距离收卷不足两个时辰,他还得把字体写规整了,打好草稿再誊抄至卷子上,一旦思路有了凝滞,就有不能按时交卷的风险。

        想到时间紧迫,陆知杭顾不得其他,在草稿纸上龙飞凤舞地放飞自我,虽有些脏污不清,但他自个认得出是什么字就成了。

        不追求一撇一捺的规整,陆知杭下笔如有神,思维几乎没有停顿般,在纸上一气呵成写满,最后写下‘以为二之取下过多,为臣子者,又当相国势。’后,又添了一句收尾,在累瘫在桌子上。

        因着长时间精神的紧绷,陆知杭现今是前所未有的疲惫,但他不敢耽搁,沾匀墨水就开始在干净的卷子上誊抄,也不管空空如也的肠胃如何叫唤,一心把注意力放在了抄写上。

        有惊无险地在最后一刻将卷子上交,第一大场算是考完了,陆知杭累得头晕眼花,脸色都苍白了几分。

        可考场内身经百战的学子,比他惨的有不少,夜里染了风寒、吃坏肚子的比比皆是,他尚能稳步走路,还多亏他长年累月的锻炼。

        会

        试从初九考到下旬,一共九天的时间接连不断,让人没有半点喘息的机会,陆知杭出考场时,身体尚还吃得消,阮阳平脸色就难看多了。

        三月下旬结束的会试,有人欢喜有人愁,从各位学子走出贡院的脸色来看,就能瞧出来发挥得如何了。

        “师弟,师兄不成了,快扶我去鼎新酒楼搓一顿。”阮阳平这几日吃那些干粮都吃反胃了,一想到鼎新酒楼的珍馐美味,顿时饥肠辘辘。

        “……”陆知杭扯了扯嘴角,安慰的话顿时咽在喉咙里了。

        本以为师兄发挥不佳,故而精神萎靡,没成想竟是惦记着山珍海味,娇惯罢了。

        两人出了贡院没多久,宋和玉的马车就出现在了眼前,脸色病态苍白的如玉公子款款下车,手捧着果汁就递给了陆知杭。

        “师父,快喝些药汤滋补。”宋和玉担忧地凑上前,柔声道。

        自从他得了坏血病被这些果蔬治愈后,就对鼎新酒楼的果汁情有独钟,每每身体不适,喝上一杯就能得到莫大的心理安慰。

        宋和玉这会见陆知杭累得慌,早早就带上果汁前来了。

        “多谢,不过阳平兄恐怖更需要这果汁救命。”陆知杭轻笑了一声。

        果然,阮阳平听到这话连连点头,饮下一口甘甜怡人的果汁,登时就好了大半,愤愤不平道:“这贡院真不是人呆的,困在里头这么多天,要不是没点雨水,我估摸着就长蘑菇了。”

        “呵……阮兄说话倒是有趣。”宋和玉被这话逗笑了。

        “阳平兄,不知会试三场,考得如何?”陆知杭扶着阮阳平,三人一路往马车走去,顺势询问道。

        “以我的才学,自然是手到擒来。”阮阳平半点谦虚的意思也无,脸上的笑意犹如三月的春光。

        陆知杭眉头一挑,仔细一想又觉得正常。

        原著小说中的阮阳平,到后来确实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会试于他而言不过是块为官的脚踏板,以他这等身份和才学,有的是手段入朝为官。

        两人洗漱过后,阮阳平就开始囔囔着到鼎新酒楼欢聚再说,陆知杭正巧也有事问陆昭,就没有推辞,与宋和玉结伴去了酒楼。

        鼎新酒楼的大名早在江南时就盛名在外,如今开到了晏都,不乏名流商贾捧场,背靠阮家以至于陆昭几个环节下来,并未感受到多大的阻力。

        几人到鼎新酒楼的时候,宋和玉与阮阳平窃窃私语,讨教了不少美食文化,还有会试相关的事宜。

        陆知杭倒没参与进来,而是朝陆昭招招手,两人在一处僻静的角落站定。

        “可有任何盛姑娘的消息?”陆知杭嗓音轻缓,询问道。

        陆昭在他身边三年,如今长成了清秀端正的少年郎,身量拔高的同时气度都稳重了不少,他听陆知杭好不容易来一趟,问的就是那位姑娘,扁了扁嘴。

        “留意了,可京中大门大户都没听闻过有姓盛的,倒是有一户商贾姓盛,但家中并未有适龄的女子。”陆昭沉思片刻,如实回答。

        “没有?”陆知杭眉头皱了皱,似乎对这消息极为不满意。

        不论是他模糊的记忆还是从师兄口中得知,他的心上人是土生土长的晏都人,且出身高贵,就连阮城都要端正态度,敬重以待。

        这等人物,光是姓氏就该在晏都有些名声才是,怎会没有一点风声呢?

        自那日从平望山归来,陆知杭在身边人没得到消息后,就只能自力更生找起人来,彼时临近会试,他就只能把这事托给了陆昭。

        可长时间来,却半点有用的信息都无。

        倘若他的消息无误,怎会探查不到?

        “都查过了,公子吩咐的事陆昭当然尽力而为。”陆昭担心他以为自己敷衍了事,连忙补充。

        陆知杭眸光微闪,还是割舍不下心中的那抹身影,继续叮嘱道:“你再查查,这两年内可有哪户官家小姐,去过凤濮城的。”

        既然从姓氏上入手失败,就只能再另想办法了。

        ————

        在诸位学子辗转反侧时,参与本次会试的考官同样因阅卷的工作不胜其烦。

        再简单的工作都会因为周而复始的重复而赶到烦躁,何况阅卷本就需要他们认真品读,一个不小心影响甚大。

        十几位阅卷官分工合作,要在四月前批阅完近万名举子的卷子,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举子上交的卷子还得经过弥封官之手,待尽数糊名后才送至誊录所,把所有卷子都誊抄完毕,以免考官与考生勾连,通过卷子的字迹、暗号相认。

        所有繁琐的程序过后,才会呈到阅卷官手中,批改三场考试的卷子,为了赶在放榜前把卷子都批阅完,十几个人如今正通宵达旦地赶进度,不敢松懈半分。

        在一众阅卷官战战兢兢地评卷后,一旁被罢落的卷子早就堆积成了小山,唯有正、副主考官的桌案上放了一些入选的卷子。

        连日来的改卷,终于到了定草榜的日子,一旦草榜定好,基本上录取的名额就不会再更改了。

        此次十几位考官,除了话语权最重的宋元洲外,方才回京上任的闻筝赫然也在列。

        许是有了上一次的教训,闻筝没再执着于找到陆知杭的卷子,一丝不苟地认真改他的卷子去,以去年乡试的水准,只要没出现意外,这贡士是十拿九稳了。

        一切都安排妥帖了后,待填入正榜时,收录好的卷子都被一一拆开了弥封。

        也是在这时,宋元洲才惊觉,阅卷时颇为满意的一张卷子,竟是陆知杭所写,被他定在了次名。

        说是定下了也不妥,在填正榜之前一切都还有更改的余地,他们先前几人就为了这头名和次名争辩了许久,最后还是宋元洲拍板的次名。

        拆了弥封,宋元洲一时有些尴尬,自己居然与几位考官据理力争,生生把恩人的会元给剥了去。

        罢了,都要填入正榜了,次名就次名吧。

        正当宋元洲这般想着时,身侧俊秀白净的官员就走上了前,打量了眼拆开的弥封,眉头一挑,轻笑道:“这陆止还真是年少有为,我记得乡试时,他就是北川路的解元。”

        “哦?十八岁的解元。”宋元洲还真不知道陆知杭乡试时乃是解元,听闻筝这么一说,明显有些惊诧。

        “我在那儿任学政官时,就颇为赏识其子的才学,可惜了……”闻筝余光瞥了眼宋元洲,长叹一声。

        宋元洲蹙起眉头,下意识追问:“可惜什么?”

        “下官适才口误了。”闻筝行了一礼,笑道:“这陆止才学兼备,生得周正俊朗,倘若殿试入了圣上的眼,还能得一探花郎,怎能说是可惜?”

        陆知杭的卷子,给宋元洲留下不小的印象,除了四书五经功底厚实,就连时文策问都写得干练老道,并非夸夸其谈。

        不少的学子都没有亲身执政的经历,多是纸上谈兵,陆知杭当然也有这些缺点,但他的策问写得颇具新意,能结合晏国时下国情,实属难度。

        可宋元洲虽喜爱他的文风,奈何他是位守旧派,就是写到他心坎上了,他也硬生生给了个次名。

        这会听到闻筝若有似无的话,宋元洲后知后觉发现,倘若陆知杭乃是乡试解元,如今却因自己的缘故没成会元,岂不是可惜。

        自己顺水推舟给一个会元,挪一挪名次,正好成就了两元,只要殿试能如常发挥,圣上为了成就一个三元及第的美名,不是没有可能把陆知杭点为状元。

        反之,他如今执意要将陆知杭点为次名,到了殿试对方就绝无

        可能触及那状元之位。

        回想身体逐渐健朗的宋和玉,宋元洲长叹一声:“只能帮你到这了。”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4722665/141348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