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民少相公多,不反待如何
再见是蓝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不过这一切,终究难以遮掩,他接手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在他的面前,站着一个前无古人的巨大通货膨胀,攘除奸佞仍旧难掩朝中党争之乱象,在清流误导跟绝对正确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错误决定!
他就是--美稀宗乔·拜......呸,搞错了,重来。
他就是——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小院之中,任以虚还在继续说道:“等到崇祯时期,大明的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明初时,一两黄金,可以在民间换到四两白银,经过了两百多年到万历元年,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例,也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两黄金,换五两白银。”
“但是在张居正变法失败,以及大量的白银倒灌进大明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万历二十年,内阁首辅申时行致仕,仅仅过了二十年之后,就需要八两白银,去换一两黄金了。”
“再过五十年至崇祯时期时,需要十三两白银,才能换到一两的黄金!”
“这意味着什么?”
徐妙云在一旁瞠目结舌的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即便是崇祯年间,通过横征暴敛,才征集到的一千万两银子,其实不过就是相当于,太祖朝的三百万两银子?”
任以虚微微颔首:“不错。”
“但是实际上,崇祯时期的一千万两银子,远远不如洪武年间的三百万两银子。”
“因为不只有白银输入了大明,同样也有大量的黄金,流入了大明,因此这个比例,并不能直观的展现出,崇祯年间的通货膨胀水平!”
任以虚的话锋一转,而后淡淡说道:“如果换成白银参照粮食的话,这个比例会变得更恐怖。”
“万历六年,一石米的价格,是五钱银子(明制一两等于十六钱),至崇祯年间,一石米的价格,就已然骤增到了,四两银子!”
“虽然这是在明末连年天灾时的粮价,但是百姓吃的粮食、边关将士的粮秣,这些东西还是跟明初之时,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即便是崇祯年间横征暴敛,收来的那一千多万两银子,最终也不过就是能办,洪武年间,一百万两银子,能办到的事情罢了!”
“而且崇祯所面临的通货膨胀之可怕,不是现在的我们能够想象的。”
“因为除了这一次通货膨胀之外,历史上任何一次通货膨胀时,生产力的发展都不停停滞的。”
“这些发展的生产力,会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起到消化通货膨胀的功能。”
“但是这些,崇祯朝都没有!崇祯朝的生产力发展,几乎是完全停滞,甚至是倒退的!”
确实如同任以虚所说,这些事情绝不是朱元璋他们可以想象的。
而在一旁的任以虚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才继而说道:“而且还有另外一点,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便种下的恶果!”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便集中到了朱元璋的身上。
显然朱元璋已经习惯了,毕竟那些清流,动不动拿祖制说事,既然是祖制,自己就不可能抖干净。
“明代官员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虽然有明一朝,一直是发实物俸禄,但是各级官服的书吏等等,均需主官一人承担,以九品官为例子,年俸六十石!”
“折合下来,每个月五石粮,明代一石约为八十斤,一个九品官,一个月只能领四百斤粮食!用洪武年间的粮价折算,一个月的俸禄不到一两银子!”
“就是这一两银子,还要去分给一个书办,焉能不贪?”
在一旁的朱元璋不由得勃然大怒道:“俸禄低些又怎了?朱元璋不是已经免去了他们的徭役了吗?”
听到朱元璋的话,任以虚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了一抹惊讶。
因为任以虚实在是搞不明白老爷子的文化水平。
有的时候,老爷子对历史几乎是一窍不通。
但是有的时候,老爷子的专业程度,甚至比有些大学里的教授,都还要了解明朝历史。
很多人误以为,明朝的士大夫的优待是免除税粮。
实际上明朝士大夫的优渥,从来不是真正,直接从士大夫的应纳税额里,免去多少。
以正三品官员免粮二十石、丁二十丁为例。
首先要搞明白,古代的徭役,是建立在,土地缴纳赋税的基础之上的。
粮二十石,指的是每年缴纳田赋二十石的地主,需要承担的摇役。
假设某县有两种徭役,其中一种,为通过京杭运河,往京城输送本地所产的粮食。
服徭役之人,要保证把粮草送到,并且要自己承担这一路上的费用。
依照定制,是由当地每年缴纳田赋三十石的地主来承担。
另一种是负责在县城里打更,也是自己负责筹备铜锣等物,依照定制,是由城内缴纳田赋十石的乡绅来承担。
假设这个三品官家里,本来是交三十石粮的人,因为他成了三品官,他们家就只需要在县城敲锣便是了。
而后面的这个丁的意思则是,二十丁的人头税,对于三品官来说,并不重要。
但是这个政策,有一个最严重的弊端,那就是,朱元璋,对于这个家的概念,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因此有明一朝,罕有百姓分家,纵然是老祖宗已然过世多年,百姓也拒不分家,就是因为一家只需要出一份徭役!
同时还在大力的培养,家族中有希望的后代读书。
只要有一个考得功名,这些徭役,就统统可以免去!
于是乎,每一个考中功名之人,背后都是一个,不用服徭役的庞大家族!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徭役,不会因为他们不干就取消。
往京城运粮的差事,仍旧需要人去干。
皇帝不会因为大家的家里都有官身,就不用吃粮食,天天喝露水,就能吃饱。
而这样的苦差事,也就落在了,身为普通人的佃户身上。
看似徭役谁去都行,但是显然是不一样的。
将这种徭役定为,年缴纳三十石田赋的地主去干,自然有这么规定的原因。
以江南为例,这一趟来回,光路上就需要多少盘缠?
即便是在后世,出一趟一千多公里的差,也不是闹着玩的。
你一年可以缴纳三十石的田赋,你的家产,才能差不多把这件差事给办完。
倘若这徭役是发射一颗卫星,规定是身价全球首富的人家去服,但是马老板有功名,不仅是马老板,身价前六十亿的人全都有功名,最后摊派下来,让卤蛋去发射一颗卫星......
我发射个锤子,民少相公多,不反待如何?
因此雍正虽然不是汉人天子。
但是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办差,几乎无异于,后世逼着工厂的老板,亲自下流水线了。
雍正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绝对可以算是有道明君。
可惜上有个败家的爹,下有一个败家的儿,最后活活累死了雍正。
听到老爷子的话,任以虚在一旁也是淡淡的说道:“老爷子,摇役难道就能顶替的了书办,师爷的开销吗?”
“再说了,说到底,这些官都是给朱家打工的。”
“你总不能指望着人家,自己倒贴银子,给朱家办事吧?”
“因此在明代中期,其实在地方上就形成了一种,叫常例的东西。”
终明一朝,除了洪武一朝,不拿常例的官员,只有一个名叫海瑞的官员。”
“当时他的师爷就记录了一份,当时县令的账例清单,折合白银两千余两!”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3697932/212120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