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秦疆 > 第344章,以和为贵1

第344章,以和为贵1


刚说到这里,有个中军进得帐来,一拱手:“先生,城下有一个人,在那里叫关呢。他自称是先生的知已。”

        范雎一愣,急忙出得大帐,上得关城上,向下一瞧,不由得喜出望外。

        城外果然有一个人,骑在马上,正扬着头,向关上看呢。

        来人不是别个,正是子义。

        子义自从昨夜跟随秦军杀出西安城之后,心头十分高兴,他知道,此时秦王已经不信任自己,而且秦军中有许多人,也对他没有了尊敬之意,他在军中的威望在急速下降。

        再这样下去,他最终的结果,必将被秦军所抛弃,而子义深知秦军的战法和底细,秦王绝不会放他去投别人,因此子义必死无疑。这一点,他十分清楚。

        因此一出城,子义就一马当先,冲着最混乱的地方杀过去。身后的秦军虽然有些恼恨子义,但他毕竟是将军,一旦战死,自己这些人也有保护不利之责,因此一个个高声叫喊,冲上去保护子义。

        但是子义一心想着脱离秦军的视线,因此哪里乱,他往哪里钻,打了一会儿,他钻进了暗影中,在一座马厩之后躲了一会儿,再看四下里,没有人注意到这里,于是子义打马向南而去,等到离开官军大营,他这才转了方向,直奔潼关。

        子义知道,他在华阴秘密招募的三千人马,也已经归了范雎指挥,只要到了潼关,就有了自己的人马。

        于是他快马加鞭,终于在第二天中午,赶到了潼关。

        范雎急忙吩咐开关,将子义接进来,子义一见范雎,二人相拥在一起,也算是难兄难弟,同心协力了。

        子义也没功夫说闲话了,忙道:“范相,熊文灿虽然有八万人马,但是必败无疑,而且白起与王翦都是名将,一旦官军败退,他们肯定在后面紧追,我想除了范相的潼关,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范雎点头,立即吩咐,点起两千骑兵,前去接应。

        子义低声道:“范相,熊文灿已是惊弓之鸟,大人不如闭关不出,让其死在秦军之手,岂不是去了一个对头?”

        范雎连连摇头:“不可不可,熊文灿率十万人马,围攻潼关数月,却大败而归,朝庭也放不过他,我想熊文灿轻则下狱,重则赐死,用不着咱们动手,而且如果咱们闭关不纳,朝庭会怎么想?”

        子义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范雎派子义带领余下的人马守关,自己带着两千骑兵,出了潼关,上了大路,一路迎来。走不多远,正遇上熊文灿。

        熊文灿一瞧范雎来迎,激动得差点哭出来,急忙纵马而前:“范雎先生,救我。”

        范雎十分沉着,吩咐身后的两千骑兵:“挡住追兵,护送大人回关。”

        两千骑兵让开大路,在路边扎住阵角,用强弓硬弩射住后面的秦军。

        白起一瞧,此地已离潼关不远,而且前面有官军的生力军接应,便下令不再追杀,因为他知道,潼关是万万拿不下来的,他的人马已经太过疲劳,见好就收吧,要不然官军一个反扑,自己还会吃大亏。

        于是白起下令,收军回去。大军得到这个命令,差点立时累趴下。

        秦军就地休息了一阵子,发现军中没有一口粮食,没有半壶清水,此时他们已经疲累不堪,因此白起决定,先去华阴城休整。

        在过华阴的时候,已经有人看到华阴守将弃城而逃,此时华阴已是一座空城。

        秦军进了华阴,安顿了一下城中居民,然后这才休整。

        这一夜好杀,秦军杀死杀伤官军,足有一万人,还俘虏了将近一万,其余的几万人马,都溃散了。而秦军这边一查点,损失也不小,骑兵损失了近四千人,步兵几乎也是这个数。

        秦军城中两万人马,白起与李岩带来了一万,总共三万,死伤近一万人,损失也空前巨大。

        白起深知,华阴离潼关太近,一旦官军休整过来,必然反扑,因此他在华阴休息了一天之后,吩咐全军拔营,连同整个华阴的百姓,一同迁往西安。

        然而他还是有点多虑了。

        熊文灿自从被范雎迎进潼关,好容易喘过气来,他并不死心,进了潼关之后,一看秦军不追了,胆子大了些,马上传令,派出人去,四下招揽溃散的败兵。同时在潼关立起帅旗,召告四方。

        这个做法还真起到点作用,他派出去的人果然招到了不少人,而且别的溃兵听说,熊文灿已进了潼关,于是纷纷来投。

        没过几天,便有一万多人归来,潼关的人马增加到了两万多人。

        但是人马多了,熊文灿却一脸丧气,他知道,如此大败,朝庭不可能不知道,而崇祯的脾气他是清楚的,自己的末日,多半只在眼前了。于是他只好上书朝庭,请求降罪。同时写一封信,给京中的杨嗣昌,让他给说些好话。

        他猜得很对。

        潼关大败的第三天,便有奏折送到了崇祯的龙案上。

        上奏折的自然不是熊文灿,而是兵部。兵部在各省都设有观察使,为的是防止当地军官与封疆大吏们虚报军情,而且有的省还不止一个观察使,因此熊文灿兵败之后,马上就有观察使上书给兵部,将实情一五一十地报了上去。

        兵部收到这个消息,不敢怠慢,立刻写成奏折,交给了皇帝。

        杨嗣昌是内阁大臣,自然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封奏折,他并未太吃惊,因为头天夜里,已经有快马送来了熊文灿的书信,他已经得知关中兵败的消息。

        当看过熊文灿的书信之后,杨嗣昌就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之中,所有人都知道,熊文灿是他推荐的,不久以前,熊文灿收降刘国能,张献忠等人,声威大震,杨嗣昌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自从扳倒政敌孙传庭,将他下狱,而让熊文灿取而代之之后,熊文灿算是站了上风口浪尖,而他也一样。

        熊文灿若胜了,会有一半的功劳归于他杨嗣昌,日后在朝中,将无人与自己匹敌,他的名声,或许可以直追以前的名相张居正。

        然而熊文灿却败了,大败亏输。

        自己怎么办?此时崇祯看到这封奏折,一定气得暴跳如雷,自己如何保住熊文灿?让他再一次率军,反攻西安吗?

        如果自己这么说,崇祯能不能听得进去?如果听不进去,那么连自己也将失去崇祯的信任。

        杨嗣昌这一夜都没有睡,他苦思了许久,这才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上朝,崇祯就看到了这封奏折,同时到达的,还有熊文灿自己的上书。

        崇祯阴沉着脸,看完了两封奏折,先是啪的一声,将奏折扔在案上,沉默了片刻,这个时候大殿上的气氛压抑得要死。

        过了良久,崇祯这才猛然起身,双手一起,哗啦一声,将整个龙书案都掀翻了。龙书案上的朱笔,奏折,龙砚,灯台,镇尺,御扇等物,滚了一地。

        群臣纷纷不寒而栗。

        崇祯从牙缝里挤出几句:“熊文灿无能,丧师辱国,十万雄兵,一朝溃败,他做为主将,不能抵敌,却率先逃命,这等无耻之将,要来何用!要不是范雎在潼关死守,吓退秦军,还招降一员大将,连潼关都要丢失。传旨锦衣卫,速速将熊文灿押来京师,论罪治处。”

        他转头看看杨嗣昌:“杨嗣昌,熊文灿是你举荐的,当初你说他有平复天下之才,眼下如何?你说!”

        这算是质问了,所有人都觉得,杨嗣昌这一次悬了。

        杨嗣昌却是不慌不忙,出班启奏:“陛下且息雷霆之怒,微臣有一言,敢请上奏。”

        崇祯道:“你说吧。”

        杨嗣昌道:“陛下,熊文灿其人,确有过人之能,善于料敌心机,施以对策,他招降刘国能,张献忠等人,即是其能力的体现……”

        崇祯怒道:“你还敢为他开解罪责……”

        杨嗣昌道:“微臣不敢,请容微臣把话说完。”

        崇祯压下怒气:“说下去。”

        杨嗣昌道:“熊文灿之能力,在于参透人心,度其短长,而非是临敌对阵,统帅千军。他在招降几员贼首之后,自恃功高,居然不思自己的短处,只想立下军功,以便封爵,实属贪心不足。如今关中大败,其责任全在熊某,微臣又岂敢与他开解微臣请启陛下,将其押还京师治罪,微臣有荐举不利之罪,也请陛下降旨,微臣愿领责罚。”

        这番话,使得殿中群臣都是一愣。没想到他会这么说.

        熊文灿是杨嗣昌一力保举的,这件事满朝上下都清楚,大家看到杨嗣昌出班启奏,都以为他是替熊文灿辩解,也是为自己辩解,他与熊文灿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这也是情有可原。

        没想到杨嗣昌一开口,便将罪责全部推在熊文灿身上,他自己呢?轻描淡写地挂上一句,荐举不利之罪,可大可小,这摆明了,是把熊文灿做挡箭牌,也是丢卒保车之计。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2111/96768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