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赵王庶子朱瞻塙与汉王嫡三子朱瞻墡的逆袭
步惊俗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一、赵桓王朱高燧庶子朱瞻塙的逆袭
虽然历史大势在穿越者朱高煦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变,可有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大势却依旧保持着惯性。
就好比朱棣的嫡三子朱高燧仍旧在永乐初年受封为赵王。
与历史上基本相同,赵王朱高燧一生当中虽仅有三子,但终其一生却有过三任赵王妃,而这三子皆出自他的第三任王妃。
第一任赵王妃徐氏,乃是永乐初年五军都督府都督徐章之女,于永乐六年四月进封赵王妃。
徐章之妻何氏有一个兄弟,正是当时圣眷正隆,奉旨率领舟师灭了满者伯夷国因功受封为宁远侯的何福。
也就是说,朱高燧的这第一门亲事,乃是朱棣拉拢何福所用的政治婚姻。
只可惜在永乐十年八月,何福跟随朱棣北征大漠时因为轻敌,导致三千明军战死,被朱棣治罪除爵,贬为庶民,没多久之后便郁郁而终。
何福虽死,可因其轻敌而战死的三千明军何其无辜?
朱棣为了安抚那些因何福轻敌而死的明军将士的亲属,于永乐十一年三月,以赵王妃徐氏“既无子,又数诳诞不悛”为由,废掉了徐氏的王妃身份,让赵王将其闲居府中,善养之终其身。
第二任赵王妃沐氏,乃黔国公沐晟之女,相比之下其身份比徐妃更高贵,于永乐十一年十月封为赵王妃。
因为沐晟之父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与朱棣同辈,而黔国公沐晟与朱高燧同辈,所以这个沐氏与朱高燧之间差了一辈。
但是,在原来的历史上,赵王朱高燧确实娶了沐晟之女。
不仅如此,与历史上一样,朱棣还把他的女儿常宁公主嫁给了沐晟之弟沐昕。
可惜,永乐十五年赵王朱高燧就藩孔雀半岛建国没几个月,沐妃就因为水土不服突发恶疾,虽然后来被医官救了回来,但身子却落下了病根。
五年后,在永乐二十年二月沐妃去世,朱棣特赐谥曰“恭惠”,亲王妃得赐谥号可谓是史所罕见。
由于朱高燧的第一任王妃徐氏无子,第二任王妃沐氏亦无子。
也就是说这时的朱高燧并无嫡子,仅有的两个儿子朱瞻坺(fa,音同“伐”)、朱瞻塙(que,音同“确”)皆为侍妾翁氏所出,再加上他的第三子早夭。
其在孔雀半岛建国后,又励精图治,没有在后宫方面花太多心力,因此子嗣与汉王朱高炽相比不算旺,与乾熙帝朱高煦相比更是远远不如。
为了让赵王国的国祚可以延续下去,把王位一代代传下去,赵王朱高燧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将侍妾翁氏册封为王妃。
虽然翁氏不过是常山中护卫镇抚翁陆之女,但朱棣念在翁氏为赵王朱高燧养育了两个儿子,且陪同服侍朱高燧多年,便同意了朱高燧所请。
就这样,在永乐二十一年十月,翁氏进封赵王妃。
随后,赵王长子朱瞻坺顺利进封赵世子,次子朱瞻塙则被封为安阳王。
朱高燧之所以要如此大费周章,当然是要给朱瞻坺一个赵王嫡长子的身份,如此进封为王世子才名正言顺。
乾熙五年十月,十六岁的安阳王朱瞻塙离开赵王国都城,正式前往其封地安阳府——这是赵王朱高燧在孔雀半岛打下来的一府之地。
乾熙六年五月,十九岁的赵世子朱瞻坺跟随赵王朱高燧讨伐土著时,中了带毒的敌军流矢,于一个月后薨逝。
赵世子朱瞻坺之薨并非小事,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获知此消息后,下令礼部追议谥号。
礼部起初拟的谥号是从“怀”或“悼”之中选一个,不过朱高煦问了一句:“赵世子征伐异族,战死沙场,区区一个‘悼’字,岂不令人心寒?”
于是,礼部经过再次商讨,拿出了“悼武”作为赵世子朱瞻坺的谥号。
对此,朱高煦表示了认可。
“悼”与“哀”、“愍”、“怀”、“殇”等类似,皆是一种表示同情的谥号。
其中谥号“悼”,属于平谥,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熊疑就是谥“悼”,还有晋悼公被称为中兴之君,可惜天不假年,没能活到而立之年。
至于谥号“武”,就不必多言了,绝对是上等谥号。
而朱高煦赐赵世子朱瞻坺谥号“悼武”,既表示了对朱瞻坺的同情,又对朱瞻坺英武的一生做了总结,算是对其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当朝廷派出的礼部官员携带诏书,在大明水师官兵的护送下,抵达赵王国之后,得知赵世子朱瞻坺谥号的朱高燧流出了感激万分的眼泪。
他本来对朱瞻坺的谥号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大明亲王藩国那么多,英年早逝的王世子虽说不多,但也不是没有,能获得朝廷赐谥号就已经不错了,压根不敢奢求美谥。
然而,乾熙帝朱高煦偏偏给了朱瞻坺一个美谥,理由是赵世子朱瞻坺之薨,乃缘自为国征战,当以亲王之礼葬之。
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在诏书中规定,赵悼武世子朱瞻坺的神主牌位必须放入赵王国的庙庭之中,接受后世赵国嗣王的祭拜。
朱高燧见其长子死后得此殊荣,感动得老泪纵横,无比真诚的向着东方鞠了一躬,以表示他对乾熙帝朱高煦的感激。
其实,朱高煦之所以如此对待赵世子,除了念及皇家亲亲之谊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那就是告诉分封到海外建国的大明亲王及其子孙后代们,朝廷对于有功之宗王,绝不吝啬封赏追赐。
即所谓“千金市马骨也”!
赵悼武世子下葬后,赵王朱高燧无意再开疆拓土,只想让王位得以传袭下去。
他本想奏请朱高煦,希望朝廷可以册立其次子朱瞻塙为新的赵王世子,可考虑到他的长子薨逝还不足一年,最终犹豫再三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次年三月,赵王朱高燧奉旨入京参加仁孝徐皇后祭典后,接到乾熙帝朱高煦召见。
朱高煦表示,他决定册封安阳王朱瞻塙为赵世子,以安定赵王国的军民人心。
赵王朱高燧大喜,无比恭敬的给朱高煦行了一个跪拜大礼。
两个月后,安陆乡侯吴璟、吏科给事中张居杰出任正、副使,持节前往赵王国,册封安阳王朱瞻塙为赵世子。
赵王朱高燧忙完儿子的册封仪式之后就病倒了。
同年,乾熙帝朱高煦两次派中官和御医赶赴赵王国王宫探望赵王朱高燧。
乾熙八年八月,永乐皇帝第三子、乾熙皇帝第三弟、赵王朱高燧薨,享年五十岁,赐谥曰“桓”。
赵桓王朱高燧,于永乐十五年就藩孔雀半岛建立大明亲王藩国赵王国。
他抵达封地之后,统御王府三护卫东征西讨,打下了数县之地作为立国之基,然后励精图治,化夷为夏,步步为营,历时十八年,为赵王国打下了整整三府十九县之地,留下了一百一十二万的军民国人,其中包括三十余万归化民。
辟土服远,武定四方,如此功绩,确实符合他的谥号“桓”。
不过,朱高燧这样的成就,与同样就藩在孔雀半岛的蜀献王朱椿(薨于乾熙元年)相比,仍旧差了一点。
蜀献王朱椿的开拓之功虽不如朱高燧,薨后仅留下有两府十二县之地,但其文治特别厉害,治下归化民的数量是孔雀半岛上众大明亲王藩国之中最多的,约有六十余万!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赵王国虽然只有三府之地,且从法理上说地位等同于大明一省,但毕竟是国民人口过百万的亲王藩国。
因此,乾熙帝朱高煦依据《皇明祖训》,下诏册封从庶子一路升为嫡子的赵世子朱瞻塙继位为王。
乾熙九年七月,魏郡公徐钦、礼科给事中虞祥出任正、副使,持节漂洋过海,前往赵王国正式册封赵世子朱瞻塙为赵王。
至此,朱瞻塙完成了从赵王庶子到赵王的逆袭,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二任赵王!
二、汉襄王朱高炽嫡三子朱瞻墡的逆袭
在穿越者朱高煦影响下,被改封为汉王的朱棣嫡长子朱高炽比历史上多活了四年。
但与历史上相同的是,他依旧猝死在寝宫之中,只不过是汉王宫而非历史上的大明皇宫。
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炽就藩于孔雀半岛。
按照规矩,每一位大明亲王就藩建国之前,朝廷都会派出一个卫的兵力为就藩的亲王打下一片土地。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具有开拓性质的卫军,要么本来就是这个亲王的护卫,比如洪武年间册封的楚王、蜀王等。
要么就是在亲王就藩后,直接划归为该亲王的护卫。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比如孔雀半岛的西南、东南两部,以及沃洲西海岸及东海岸等地,朝廷有意在那里布置军事据点,自然不会把精锐卫所划归为亲王所有。
任何一位大明亲王在建立封国之初,皆需要征讨土著,扩大疆域,开辟府县。
朱高炽在抵达封地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打下了五十多座土著人的小城。
他能有此成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明的火器过于先进,非当地土著所能抵挡,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小城多数与大明本土境内的乡城、镇城差不多,稍大一点的也不过相当于大明的县城。
若非朱高炽麾下可用的兵力有限,恐怕一年下来他的开拓成绩绝对不止五十多座小城。
孔雀半岛并非华夏故土,跟随汉王朱高炽来到这里的绝大多数明人与当地土著语言不通。
朱高炽要想在封地立足,建立可以传给子孙的基业,就必须化夷为夏,步步为营。
因此,他在治理土著上用的心思与精力、时间,要远远大于开拓。
这并不是说朱高炽就停止了开拓。
他把第一年打下来的地方改编为两个县进行治理,从第二年开始放慢了开拓的步伐,着重培养新的基层军官,以及在化夷为夏方面下功夫。
如此数年后,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十年,汉王世子朱瞻基在一次针对土著大城的攻伐战中,展露了其强大的军事天赋。
按虚岁算,这一年,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十六岁,嫡次子朱瞻墉十岁,嫡三子朱瞻墡九岁。
在穿越者的影响下,朱瞻基比历史上晚出生了四年,年纪比朱高煦的嫡长子朱瞻域还要小一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汉世子朱瞻基逐渐取代了汉王朱高炽,于三年后,成为了汉王国实际意义上的军事统帅。
在这三年期间,汉王朱高炽逐渐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不负朱高炽之期望,化身成为大明汉王国的“大将军”,领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打下了一座又一座大型的土著城池。
等到永乐二十五年时,汉王国已经有了两府十六县之地。
其中除了早年汉王朱高炽领兵打下来的三县之地与汉王国都城所在的府城之地外,其余一府十三县之地,皆是朱瞻基的功绩!
这一年,汉世子朱瞻基二十一岁,受封为丰越郡王的汉王嫡次子朱瞻墉十五岁,受封为襄城郡王的汉王嫡三子朱瞻墡十四岁。
乾熙元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了盛大的禅位大典。
汉王朱高炽亲眼见证了大明皇位的平稳交接,他的二弟大明太子朱高煦顺利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为了效法朱棣,将来把王位顺利交给汉世子朱瞻基,朱高炽回国之后,立即着手培养他的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
他只有三个嫡子,在嫡长子朱瞻基早就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他需要做的是把剩下两个嫡子培养成他的得力助手,协助他治理汉王国。
如此一来,日后也能为朱瞻基分担治国理政的压力,继位为汉王国的崛起壮大贡献力量。
毕竟,朱高炽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没能活过四十岁。
在他看来,以朱瞻基展露出来的军事才能,将来汉王国治下绝不会少于一百个县。
就这样,在朱高炽的亲自调教下,朱瞻墉与朱瞻墡的治政能力与日俱增,突飞猛进。
于是,就在乾熙三年,朱高炽便当起了甩手掌柜,沉迷美色不能自拔,汉王国的大事全部交给了他的三个嫡子。
为了更好的享受“后宫佳丽”,朱高炽拒绝了其麾下臣僚请求让其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前往郡王封地的建议。
他还创造性的设立了两个官职,即左、右平章令,分别授予朱瞻墉与朱瞻墡,并以王令晓谕诸臣:“凡本藩国事,皆由左右平章令与世子共决之,若世子统兵再外,便由左右平章令决之。”
只不过一年后,即乾熙四年,朱高炽的嫡次子朱瞻墉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更是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
虽然其人最终被医官救了回来,但也从此落下了病根,身体十分虚弱。
以至于当年仁孝徐皇后薨逝后,他因为体弱都没能前往大明京师参加丧礼。
乾熙五年盛夏,孔雀半岛气候异常炎热,严防死守躲在避暑山庄的大明丰越郡王朱瞻墉还是因为体弱中了暑,最后没能被救过来,薨了。
因其生前功绩不足,籍籍无名,故而朝廷并没有赐予其谥号。
乾熙六年秋,汉王朱高炽猝死于寝宫之中,享年五十二岁。
他薨逝的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从感觉不适到死亡,只经历了短短的两天时间。
因为朱高炽死得太过意外和迅速,而在外领兵的朱瞻基需要时间赶到王都,于是汉王都一时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地步。
此时,汉王妃张氏站了出来,她隐瞒了汉王朱高炽的死讯,接着以汉王名义对外颁布王令曰:“寡人重病,命右平章令朱瞻墡代理藩国事。”
在朱瞻基拼命从外地赶往汉王都的这段时间内,因为朱瞻墡代理藩国事的缘故,汉王都的时局逐渐稳定下来。
朱瞻基回到汉王都后,汉王妃张氏与朱瞻墡一起拿出了汉王朱高炽遗命:“命世子瞻基继位,掌汉藩国事。”
朱瞻基对弟弟朱瞻墡代理藩国事时期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继位初期,非常倚重和信任朱瞻墡,并要求他继续留在王都。
汉王朱高炽薨了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朝廷给他赐谥号“襄”,史称汉襄王。
《谥法》曰:“辟地有德曰襄。”
朱高煦选择“襄”作为朱高炽的谥号,算是表达了对他这位大哥生前功绩的认可。
虽说朱高炽在位期间,汉王国开拓的疆域多是汉世子朱瞻基的功劳,但朱高炽毕竟是大明汉国的开国之君,正是因为有他坐镇王都治国理政,朱瞻基才能获得充足的军需后勤征讨土著。
次年,也就是乾熙七年,朝廷正式册封汉世子朱瞻基为汉王,是为大明第二任汉王。
同年十月,原先臣服汉王国的十余名土著酋长联合起来,召集了数万土著作乱,朱瞻基决定统兵亲征。
但是,若他带兵出征的话,汉王国的大小事务谁来处理?
朱瞻基想到了他的胞弟朱瞻墡。
就这样,朱瞻墡再一次代理汉藩国事,留守王都。
他不仅完成了此次代理国事的重任,还在朱瞻基回都后立即交还权力,并主动申请前往自己的襄城郡王封地,只求能早一日与妻儿团聚。
对此,朱瞻基同意了。
于是,朱瞻墡就藩汉王国境内的襄城县,回到了他的郡王府邸。
乾熙十二年四月,大明第二任汉王朱瞻基在巡视边疆的途中,因舟车劳顿,导致腹部旧伤复发,回宫修养三月而不愈,病情越发严重。
他担心这次抗不过去,便八百里加急上书奏请乾熙帝朱高煦册封他的嫡长子朱祁镇为汉王世子,假如他不幸薨逝,那便由朱祁镇继位,并以襄城郡王朱瞻墡为汉王国平章令,辅佐新王朱祁镇。
可惜在二十天后,当朱高煦收到这封加急奏疏的时候,朱瞻基却先一步病逝了。
待消息传到大明京师,朱高煦对朱瞻基的薨逝深感惋惜,下令让礼部为其拟定谥号。
礼部建议从“桓”或“威”之中选一个作为谥号。
“武定四方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服叛怀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
理由是朱瞻基开疆拓土之功数倍于其父汉襄王朱高炽,其人虽然在位只有五年,但他执掌汉王国大权却有十四年,执政期间“灭敌酋以百计,并蛮部五十有六”。
朱高煦却认为“桓”或“威”过于强调“克敌、服远”,皆不能彰显朱瞻基的个人特质。
他思索再三后选择了“献”作为朱瞻基的谥号。
别以为历史上的汉献帝刘协是亡国之君就认为“献”是恶谥,实际上“献”是美谥,如秦献公、晋献公。
秦献公在位期间打败韩魏两国,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他还施行了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颇具成效的改革,为秦国后来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
晋献公在位期间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在朱瞻基薨逝时,汉王国已经拥有了四府二十五县之地!
除了一府三县是汉襄王朱高炽打下的,其余三府二十二县皆是朱瞻基所开辟。
乾熙八年赵王朱高燧薨,留下了三府十九县的疆域,获得朝廷赐谥号“桓”。
而今汉王朱瞻基打下的疆域远比赵桓王还大,却获赐“献”,可见朱高煦以“献”作为朱瞻基的谥号,强调的并非是朱瞻基的开拓之功,而是其聪慧、圣明。
按照《谥法》,关于“献”的解释有两条,即“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因此,用“献”字做谥号,是想说这个人聪慧、圣明,属于很好的美谥。
晋献公数败戎狄,假途灭虢,“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自然称得起圣明,称得起“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朱瞻基多次剿灭土著酋长之乱,恩威并重,以夷制夷,在位期间“灭敌酋以百计,并蛮部五十有六”,所以他汉献王的谥号也没问题。
其实,朱高煦为朱瞻基选择“献”作为谥号,还有一个理由,那便是朱瞻基临终前加急送上来的奏疏内容,完美体现了他的聪慧。
为什么?
因为朱瞻基薨逝后,无论是朝廷还是汉王国群臣,都要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谁来做第三任汉王?
朱瞻基常年军旅,与妻妾聚少离多,故而终其一生仅有嫡子一名曰朱祁镇,乃是长子,庶子一名曰朱祁钰,是为次子。
在他薨逝的这一年,其嫡长子朱祁镇只有八岁,还未达到授封王世子的年龄,并不是世子之身。
根据朱元璋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嫡长子只有年满十周岁之后,才能授封王世子。
所以,汉王朱瞻基才会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奏请大明皇帝朱高煦册封他的嫡长子朱祁镇为汉王世子。
若他不幸薨逝,那么王世子朱祁镇就是汉王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反之,朱祁镇就无缘汉王之位了。
因为按照《皇明祖训》选择大明藩国王位继承人与大明皇位继承人时,办法是一样的,皆要遵从两个基本准则,并依照七大序列选定继承人。
一个准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兄终弟及”。
另一个准则是“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
至于继承人的七大序列,由前往后依次是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堂侄堂孙、堂弟、堂叔、旁支堂侄堂孙。
因此,汉王朱瞻基薨逝之后,若无活着的汉王世子,必须立朱瞻基嫡子嫡孙之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王世子或王世孙,年幼未冠者,虽嫡不得立,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朱祁镇虽是朱瞻基嫡长子,但其年幼未冠,又没有授封王世子,按《皇明祖训》的规定便不能继位为汉王。
这里的“年幼未冠”是指年纪小于十二周岁,古代“文王十二而冠”。
如果朱高煦应允了朱瞻基生前派人送上的加急奏请,那么朱祁镇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汉王世子。
可是,《皇明祖训》有规定,亲王嫡长子只有年满十周岁之后,才能授封王世子。
朱高煦若答应的话,等于违背《皇明祖训》,若不答应的话,又有违皇家亲亲之谊,毕竟这是一个大明亲王的临终遗愿。
于是他将此事拿到朝会上议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朝臣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人情不能大于法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算是大明亲王的临终遗愿,也不能凌驾于朝廷律法之上,更何况还是大明太祖皇帝的祖训成法。
因此,汉献王嫡长子朱祁镇年幼,不仅不能册封他为汉王世子,还应该按照《皇明祖训》,选择汉献王一母同胞的嫡亲弟弟朱瞻墡继任汉王之位。
这是因为按照大明亲藩王国王位继承顺序,嫡子嫡孙排在第一序列,庶子庶孙排在第二序列,嫡弟庶弟排在第三序列。
汉献王的嫡子庶子皆年幼,自然没有嫡孙庶孙,那么只能从他的嫡弟庶弟之中寻找合适的王位继承人。
虽然汉襄王朱高炽一生有十几个儿子,但只有三个嫡子,嫡长子是汉献王朱瞻基,嫡次子是丰越郡王朱瞻墉,嫡三子是襄城郡王朱瞻墡。
如今朱瞻墉早就不在人世,而朱瞻墡却年富力强,依照《皇明祖训》,当由朱瞻墡继承汉王之位。
这样的话,汉王国“国有长君”,便能继续发展壮大下去。
另一派认为“父死子继”乃千古伦常,在祖宗成法与千古伦常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千古伦常。
毕竟汉献王有嫡长子朱祁镇在世,只是眼下年幼而已。
朝廷完全可以先让襄城郡王朱瞻墡代理汉藩国事,等朱祁镇年满十周岁时,朝廷再正式册封其为汉王世子。
之后,朱祁镇以汉王世子的身份继承汉王之位,岂不两全其美?
如此一来,还能为其他亲藩王国树立一个榜样。
朱高煦面对分成两派的朝臣,选择了沉默。
次日,他颁布旨意,册封襄城郡王朱瞻墡为汉王。
同时强调,大明亲藩王国王位继承人与大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必须严格依照《皇明祖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或理由违背这一原则,否则以大不敬之罪论处。
至此,朱高炽的嫡三子朱瞻墡成为了大明汉国第三任汉王!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2005643/7611668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