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八十六章:开疆拓土增两省

第三百八十六章:开疆拓土增两省


  乾熙十五年二月,吏部奏请朱高煦对张辅、朱能统兵收复的扶南半岛北部的三个宣抚司、十余个宣慰司改土归流,置以郡县。腳

  针对吏部所奏,朱高煦下令让众臣廷议。

  对此,众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麓川、木邦、孟养等土司乃是边陲之地,蛮汉杂居,矛盾甚多,若置以郡县,朝廷不好管理,而且派遣流官的治理成本太大。

  另一派认为,只有对麓川等宣慰司、宣抚司置以郡县,才能让南疆边境安定下来,否则日后难保不会再出现类似思任法这样的逆贼。

  何况目前大明修建铁路的技术已经越发成熟,将来用铁路贯通麓川等地与云南、交州的联系,亦不算难事。

  最后,朱高煦拍板决定将那些地方划为两个省,收归朝廷直接管理。

  他下诏令废除孟养、麓川、木邦、缅甸、底兀剌、大古剌等六个宣慰司,改设孟养、麓川、木邦、缅甸、东吁、勃固六个府,六府下设三十一个县,置孟甸布政使司等处进行治理,以缅甸府为孟甸省治首府。腳

  又将孟定、孟艮两个御夷府与车里、八百者乃、八百大甸、底马萨、老挝等五个宣慰司废除,改设孟定、孟艮、车里、淡挝、景迈、万象六个府,六府下设三十五个县,置孟挝布政使司等处进行治理,以万象府为孟挝省治首府。

  朱高煦心里很清楚,军事斗争的胜利,只是治理孟甸、孟挝两省十二府的第一步。

  至于第二步,重点在于如何确保两地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他殚精竭虑,对治理孟甸、孟挝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

  首先是废除原先的土司行政制度,建立新的三司郡县管理体系。

  设置孟甸、孟挝两个布政司之后,朱高煦认为非名臣望重者不能镇之,于是命建平亭伯高士文、靖远亭伯王骥分别担任孟甸巡抚、孟挝巡抚。

  高士文是咸阳人,在洪武末期以小校从征云南及金山有功,升为燕山左护卫百户。腳

  其人质直刚果,善骑谢,永乐初年跟着张辅征交趾,乾熙初年又跟着朱高煦北征,累功升为指挥使。

  他以参谋的官职,在第二次麓川之战期间,通过详细的侦察,对远近各处的险关易隘均了如指掌,为明军破敌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论功封三等伯爵。

  朱高煦任高士文为孟甸巡抚,乃是看中了他对孟甸的地理人文较为熟悉。

  王骥前文有介绍,虽然没怎么参加过大型战役,但是他之前长期担任知府、府尹类的行政官职,拥有非常丰富的治理地方的行政经验。

  他在第二次麓川之战期间,以参谋之职配合张辅立下了不小的军功,论功封三等伯爵。

  此后,朱高煦又从京师派出兵部郎中龚永吉出任孟甸布政使司右参政、国子监常科书院祭酒吴与弼出任孟挝布政使司右参政。

  当然,由于孟甸、孟挝两地情况的特殊性,除了布政司一级的官僚,地方上各府以及由朝廷直管的县级主官皆由致仕武臣出任。腳

  巡抚与布政使选定之后,便是都指挥使司高级官员的任命。

  朱高煦命会川县伯赵安为孟甸都指挥使,定西县伯蒋贵为孟挝都指挥使。

  同时,以赵安为孟甸副总兵,辅佐孟甸总兵官张辅镇守孟甸。

  又以蒋贵为孟挝副总兵,辅佐孟挝总兵官朱能镇守孟挝。

  接着又置孟甸左、右、前、后、孟养、木邦等一十四个卫指挥使司,孟挝左、右、前、后、孟定、孟艮等一十六个卫指挥使司,命大都督府遴选致仕武官往守孟甸、孟挝诸城。

  到此,大明基本实现了对于孟甸、孟挝全境的军事卫所全覆盖。

  此后,朱高煦又命赵安、蒋贵督兵修缮城池,设立屯堡,修置邮传,安辑其民人。腳

  而且,面对孟甸、孟挝境内错综复杂、为数众多的土著势力,朱高煦明智地采取了先合作,再逐步汉化的策略。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放弃“取汉名、说汉话、改汉俗”以及“强制通婚”的强制汉化政策。

  大体上与洪武五年朱元璋颁布的强制蒙古、色目汉化的旨意类似,孟甸、孟挝境内的土著女子只能嫁汉人男子,土著男子也只能娶汉人女子,否则男女两家都会被抄没家产,发为官奴婢。

  尽管这样的政策执行起来差异很大,“土女嫁汉男”容易,而“土男娶汉女”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为了方便这个政策的施行,还要同时强制规定土著必须用汉字、说汉话、改汉俗,废除“收继婚制”与“近亲结婚”等陋习。

  同时鼓励“土男”参军,从新兵、辅兵做起,通过立功来体现其“竞争优势”,降低迎娶汉女的难度。

  如此坚持一两代人,土著们就彻底融入华夏了。腳

  朱高煦特地趁着新设府县官员的机会,把强制汉化的执行情况作为了孟甸、孟挝所有府县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土县也不例外。

  所谓“土县”,即知县由当地豪酋、头目担任的县,这种土官就叫做“土知县”。

  朱高煦准许新置的孟甸、孟挝下辖的各府之下的县,半数为土县。

  对于愿意和朝廷合作的土著头目,都赐冠带,给以诰敕,使任本县知县等官。

  但朱高煦特地对土官人数设置了上限,即不超过总数的一半。

  让两省地方上的豪酋、头目充任土知县,乃是为了安抚两地的民心,降低原先十余个宣慰司下辖土著百姓对大明朝廷设置郡县、强制汉化的抵触情绪。

  毕竟,面对有了官身后触手可得的利益与权力,用汉姓汉名汉俗、说汉话什么的,对地方豪酋、头目而言,根本就不算是事。腳

  朱高煦考虑到土知县可能会欺上瞒下,做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土皇帝”。

  因此,他在诏书中明确规定,土知县为文官职,负责一县民政,因其故俗,附辑土民,修职贡,纳赋税,朝廷颁给铜印、敕书,赐以冠带,一般准世袭。

  若土知县在任期内胡作非为,触犯大明律令,朝廷自会罢其官,重新委任新的知县。

  各府县设有卫所,由都指挥使司进行管理,选拔地方上的小头目担任卫所百户及以下级别的武官职,一般准世袭。

  当然,违反军法与触犯大明律令者,依然会依法依律处罚,朝廷不会因为其土民出身而对其网开一面。

  至于土著出身的卫所将士如若立下军功,朝廷也会一视同仁,论功行赏,该升职升职,该赐爵赐爵,不会搞区别对待。

  毕竟,蒙古色目将士投降大明后累功升任都指挥使,或者封爵的又不是少数。腳

  另外,为了保障孟甸、孟挝的后勤供应,朱高煦命户部令商人往两地“纳粮给糖”之策。

  当时户部奏定商人纳米给糖之例为:“凡往孟甸、孟挝纳米三百斤者给交州冰糖两百斤。”

  交州冰糖品质之高,仅次于御用贡品南洋冰糖,其市价比大米高出数倍。

  如此丰厚的回报率极大的激发了商人的积极性。

  当时商人们在孟甸、孟挝招人开垦土地,种植稻谷,纳粮于官府,然后领取糖引,支糖发卖。

  商屯的发展,加快了孟甸、孟挝土地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然,除此以外,朱高煦也没忘记搜刮外国。腳

  就在设置两省三司衙门的同时,朱高煦还下旨遣使南下暹罗、真腊、占城,征粮饷助孟挝、孟甸兵食。

  当时的暹罗王、真腊王、占城王可不敢驳朱高煦的面子,皆在收到旨意后,下令运粮三千石或五千石以助。

  与此同时,朱高煦还在孟甸、孟挝积极推行汉化教育,先后在万象府、麓川府、缅甸府及木邦等府开设常科书院。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许多土知县甚至还遣其子侄入京师求学。

  至于后世传闻说张辅、朱能在攻克麓川之后曾经将麓川国在官之典册,在野之典章,悉付之一烬。

  这种说法不见于史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毕竟,麓川、老挝平定之后朱高煦曾经让张辅、朱能“考前元时所留兵数并计岁用及税粮徭役之法与凡事便宜以闻。”腳

  而张辅、朱能的回复大致相同,说是因为屡经兵乱,图籍不存,兵数无从稽考。

  由此可见,乾熙君臣并没有烧毁麓川、老挝史籍的打算。

  至于历史的真相如何,那后世之人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数年后思任法父子及麓川、老挝等屡次作乱的土司首脑皆被剿灭,并无后人留下。

  此外,朱高煦还不断从全国各地调兵入孟甸、孟挝开展军屯。

  乾熙十五年六月,诏两淮都督府各选辅兵三万五千人及其家眷,给军器、农具,调入孟甸之地屯种听征。

  乾熙十五年八月,诏两广都督府选辅兵两万四千人,给军器、农具,调入孟甸之地屯种听征。腳

  乾熙十五年冬十月,诏陕甘都督府调陕甘土军四万三千人,往孟挝屯种听征。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2005643/7566353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