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四十六章:实土都司(下)

第三百四十六章:实土都司(下)


  永业牧场就像永业田一样,算是赐给个人的私有田产,朝廷不回收,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各级兵将的永业牧场按官品大小裁定,最低九品赐牧场两百亩,八品赐牧场四百亩,七品赐牧场六百亩,以此类推,三品赐牧场一千四百亩,二品赐牧场一千六百亩。

  朱高煦推行兵制改革之后,除了少数几个省保留了半数卫所之外,其他省份的卫所已经裁撤重组,都指挥使司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

  不过,被裁撤的原卫所兵将,大部分青壮被吸收编入了新军。

  剩下的要么因为年老体弱办理了退役,要么因为残疾或体能不合格或不愿再从军,被转入了兵部在地方下辖的邮驿局、民兵局、警安局、移民出入局、海事缉私局等省府分局。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情况特殊,受到了朱高煦的“特殊照顾”。

  这个“特殊照顾”就是恩旨的内容。

  而这道恩旨,不仅李、徐二人知道,满朝文武也知道。

  可刚才六部九卿竟无一人提及此事。

  很显然,文官们并不希望朝廷对草原施行“实土都司”的管理。

  都司卫所本来是军事建制,与行政区划无关,但边境卫所也兼理民事,于是就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划。

  因此,都司卫所有实土、非实土之分。

  不设府、州、县的地区,卫所兼理民政,为实土,如辽东都司。

  历史上,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往后,由于兀良哈诸部南移,大明王朝渐渐丧失了对辽河套地区(后世辽河中游两岸地区)的控制。

  由于历史被改变,原本在洪武二十年始设的大宁都司,以及在宣德五年始设的万全都司,这两个半实土性质的都司皆没有出现。

  就连实土性质的辽东都司,也在永乐年间随着朱棣设立辽东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为数众多的府、县之后,变成了单纯的军事组织机构,不再具有治理民政的职能。

  李景隆的意思是不在草原上设府、县,只设置单一都司,由卫所兼理民政。

  他所说的这种都司,就属于实土都司。

  而朱高煦治理草原的第二策,恰恰就是实土都司!

  至于各都司卫所的高层武将,乃至千户所千户、百户,一律由大明籍将领担任,不再按照过去羁縻都司那样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

  朱高煦预估,原先遭到裁汰的两千三百多名中高层卫所武将,大概会有一半左右的人会选择前往漠北。

  毕竟,他们只要去了漠北,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牧场主。

  而且,放牧的事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当地的牧民代劳。

  这些迁往漠北的一千六百多名原卫所中高层将领,算上随迁家眷、仆从,至少会有一万六千人,往多了算的话,恐怕得有两三万人。

  若是再给予他们一些军屯子粒上的优惠,以及承诺按市价收购牛羊牲畜等牧场产出,那么他们必定会主动说服更多的亲朋好友跟随他们一起前往漠北。

  朱高煦还打算下一道圣旨,鼓励大明境内百姓前往漠北承包牧场,雇佣牧民放牧,且皇家商行旗下各大商号会派商队专门前往草原收购各牧场的产出。

  同时,皇家商行旗下各商号也会定期按时的运转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到漠北、漠西地区售卖。

  他甚至决定在和林城附近修建一些奶酪、牛肉罐头之类的加工厂,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设立实土都司,并不是文官们希望看见的。

  因为兵制改革之前,各省都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朝廷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而兵制改革之后,个别省保留的都司隶属于大都督府,并听命于大都督府军政部、军参部。

  如果在草原单设都司,那么大都督府的权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大都督府权力扩张,意味着武将权力的扩大。

  虽然历朝历代的文武之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朱高煦却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说服文官们支持他设置实土都司。

  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财”,文官们之所以反对单设实土都司,是因为这样做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只要朱高煦让文官们也能得利,并给予他们一定职权,让他们参与其中,维系一个文武平衡的状态。

  那么如此一来,文官们的反对声自然就小了。

  “朕觉得大司徒(户部尚书的别称、敬称)所言极有道理,对于草原诸部,咱们不能再走分封羁縻的老路。”

  朱高煦环视殿内众臣,郑重的沉声道:“曹国公所言同样也很有道理,如今草原上皆是部众数百或数千的小部落,已无部众过万的大部落,可谓是一盘散沙,眼下正是将草原收归朝廷直管的最佳时机。”

  “直接对草原置以郡县,代价太大,确实不合适。但若单设都司,施行军民一体管理,又缺少了对牧民的教化,非变夷为夏的长久之计。”

  他略作停顿,随后朗声道:“朕想着,能否在单设都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文教类的官职,辅以教化牧民,以求变夷为夏,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户部尚书夏原吉率先躬身行礼道:“老臣附议。”

  “陛下,臣也附议。”

  吏部尚书蹇义紧随其后道。

  “臣附议。”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道。

  实际上,蹇义、夏原吉等文臣早就通过朱高煦之前的那道“恩旨”,看穿了朱高煦打算用实土都司治理草原的心思。

  在他们眼中,乾熙皇帝朱高煦与其父永乐皇帝朱棣一样,都是固执之人。

  但凡父子俩决定了的事,一万头牛都拉不回来。

  所以,当朱高煦主动提出设置文教类的官职,作为单设都司的补充之后。

  他们自然要借坡下驴,纷纷附和,趁势将此事确定下来。

  毕竟,多争取一些文官官职,对他们来说,总归是件益事。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2005643/7297409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