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四十一章:技术书院

第二百四十一章:技术书院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大明朝的商人十之七八都是腰缠万贯的存在。
  可是,按照真正的历史记载,明代商人的收入有着极其严重的两级分化。
  尤其是从事小本生意的,比如走街串巷贩卖小商品的商贩,其收入很可能还不如寻常的佃户家庭来得优厚,  更无法与中农家庭相比了。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宣德年间,很多小商贩终日勤劳经营,获利“厚者十之二、三,薄者不过十分之一”,运气不好,  赔掉本钱的小商人也不是少数。
  有赔钱的,自然就存在挣钱的。
  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等商人群体,  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已经颇具规模。
  晋商兴起于明初,因抓住了给西征军队输送粮草的机会,获得了贩盐的特权而迅速发展起来。
  徽商的历史要早一些,他们是明朝的徽州商人以银两换取盐引贩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受到朝廷保护,实力雄厚。
  两者所从事的大体上以盐业、茶业、加工制造业等为主。
  虽然从嘉靖时期开始,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很快,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也仅仅能够糊口而已。
  若是发生天灾人祸,广大百姓的基本生活就很难得到保障,此乃明末流民四起,以至大明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高煦当着吏部尚书等大明高官的面,问完了农民与工匠的收入,最后再问商人的收入,显然是有深意。
  夏原吉是大明忠臣,也是名臣、贤臣,聪明过人,自然是对朱高煦的心思猜出了个大概。
  他缓声道:“自永乐一朝解除海禁,  大量商人随朝廷的船队出海贸易,  皆获得了百倍、千倍的利润。近二十年以来,仅江南数省,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普通商人一跃成为家资万贯的巨商。”
  “因此,从大体上来说,商人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民与工匠的收入。”
  朱高煦又问道:“那商人的地位,比之农民、工匠如何?”
  “这,老臣却是不知该怎样回答。”
  夏原吉犹豫不决道。
  朱高煦面不改色道:“此话怎讲?”
  夏原吉道:“陛下,此事臣确实不知该如何回答。”
  “陛下,此事与吏部有干系。”
  吏部尚书蹇义恭声开口道。
  朱高煦故作惊讶道:“竟与吏部有关?”
  蹇义解释道:“陛下,朝廷虽然禁止商人穿绫罗绸缎,可绝大多数的商人赚到钱之后,皆会选择捐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因官职皆在定员之外,有名无实,故称‘员外’。”
  “且仔细说来。”
  朱高煦抚须道。
  “是。”
  蹇义恭声道:“唐代之前,员外是作为官名存在,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
  “南北朝时,  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  在官名上加员外,如散骑侍郎为员外郎,  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
  “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副职。唐贞观之前,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开元年间,唐玄宗觉得此官职过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列为六品。”
  “宋初六部官职之中,各有员外郎一名,正七品。后来朝廷施行捐官之制,竟然卖出去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至此以后员外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民的俗称。”
  “尤其是在赵宋南渡之后,有钱人互相见面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叫员外,天下到处都是员外郎。”
  朱高煦知道,在历史上的宋代,员外大多被用来称呼富户,比如人们熟知的玉麒麟卢俊义,便被称为卢员外。
  至于那些中小地主,远没有巨商富裕,故而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员外的官职。
  如此一来,宋代的中小地主和员外这一身份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等到了大明洪武年间,这种情况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太祖皇帝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大明地主们的财产迅速增加。”
  蹇义恭声道:“朝廷效仿宋代,有钱的地主和商人皆可以花钱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造成了员外等同于富人的错觉。”
  “这样的话,大中地主们便可以通过捐官的方式来买官职。他们当然不可能得到实权,朝廷赐给的多是编外官职。”
  “故而,我大明的员外郎就成了一种虚职、闲职,不再与科举有关。”
  朱高煦脸色一变,沉声道:“太祖年间并没有捐官的制度,永乐年间父皇陛下更是不曾提过此政令。朕却是不知,蹇尚书所言的旧制,来自何处?”
  蹇义不卑不亢的答道:“前汉武帝时,边关多事,朝廷国库开支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用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自那以后,历朝历代,皆有捐官之政。”
  朱高煦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决定不再追究具体的细节,而是朗声道:“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职业都值得被人尊敬。”
  “如此,天下四民才会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职之事,农民、工匠也才会受人尊敬,不至于农民与工匠也去逐利,弃农工而下海从商。”
  “陛下言之有理,臣以为当工匠或做耕田的农夫并不丢人!”
  工部尚书宋礼高声道:“在如今的京城之中,哪怕是普通的剃头匠,月收入也在十块到二十块银圆之间。相较于举人出身的八品官吏而言,收入不仅不低,反而更好找婆娘。”
  北京城里,剃头匠的收入真实情况确实如此。
  只要剃头匠的技术好,名气大,将受到来自普通百姓,乃至士子、巨商的更大尊敬。
  这种待遇,与京城一些衙门里的官匠相仿,甚至与七、八品的京官待遇也相差无几,有事没事玩一玩古董字画与名酒、名瓷的收藏。
  这些看似只有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或下海赚到大钱的巨商才有的待遇,在北京城里,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有名工匠,一样可以享受。
  朱高煦图穷匕见道:“朕决定在京郊设立一所技术书院,允许从事技术事务的工匠,申请进入书院进学,专研技艺,学成之后即可得到礼部教谕署颁发的举人名籍。”
  “陛下,臣反对!若这样的话,谁还会去十年寒窗苦读考科举?”
  吏部尚书蹇义率先反对道:“很多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学会一技之长,赚到钱之后,再去申请进入技术书院进学,一样可以拿到举人出身,从此步入仕途,何乐而不为?”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2005643/7023845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