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 第9章 第9章

第9章 第9章


绍荣乐呵呵地坐在牛车上,他双手扶着个大陶瓷盆。像这样的陶瓷盆还有五个,都比这个大的小了三圈,高度比这个大陶盆低了一指厚度。

        他爹一边赶着车一边瞅着他们娘几个,唉,刚卖药得的银子,一转眼就没剩下几个了。

        “那马家真给咱送桑叶?”永昌问道,马家七拼八凑地,将自家每间蚕房多加了几匾,也只能养个八张蚕种。

        其实他家一共出蚁的不止十张,因为养蚕要讲穿齐整,那些先出的行马蚁会弃掉不用,还有给熊孩子玩死的,加在一起要有十五六张,将近八贯钱。

        怨不得那孩子被追着打,这些钱都够买一亩多地了。这还是在江南,田少人多且卖地的也少,所以地价也高。要是在北方,可以买得更多。

        “要不然,我能买他家的小蚕?”光靠她娘家屋后的桑树叶也不够吃的,至于家里新种下的,还不知道长得怎么样呢。

        “那弟媳她们也带不了少多吧?咱家这些等到分匾的时候得要多少匾?”巧娘算了算“三十匾了肯定是要的,好在阿南编好的够用。”

        她叹了口气“只怕还要再编十几个匾好轮换”蚕匾是要勤换勤洗的。离开娘家的时候已经和二个弟弟说好,让再编些匾,还要把蚕架改成一架五层的。

        再加上让阿北做的罩子,怕是兄弟二人这个月都要为自家忙了。

        绍荣看他娘心事重,赶紧卖乖“娘,你别担心,我上山摘桑叶”巧娘对他翻个白眼“你那点桑叶还不够吃一柱香的呢。”

        马家为了少点损失,愿意把自家的桑叶白送,不过只送到她娘家。所以王巧娘买的这些蚕就不能便宜了。

        绍荣却觉得没亏,毕竟马家也说可以再养几日,等冯家这边把蚕房准备好了,再把蚕移过来。

        因为多养的几日,马家要耗费桑叶和人力,蚕价就不能低了。

        不过也难怪他爹娘担心,去掉买蚕以及硝石、石灰和陶瓷盆用的银子,剩下的和家里原先有的钱,一共还有二贯。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这四斤硝石够不够用。

        等到冯家将蚕房处理好了,端午也到了。中午,巧娘带着二个孩子,随着冯永昌一起回老宅过节。

        节礼就是分家时分到的老母鸡一只,巧娘给公婆一人做了二双布袜。

        家里还有一只鸡,巧娘告诉孩子们等到接蚕回来的前一天,要把另一只也炖了。反正养蚕后,这些家禽也不好养了。

        到了接蚕的这天,天气不错。买的时候就和马家讲好,怕太迟天热,就在早饭前将蚕送来。

        绍荣一早上就站门口张望了好几次,终于在太阳升起前,马家的牛车到了。

        马家打的蚕架,间隔比较小,估计是专门为了转移这些蚕打的。车上放了二个架子,每个上面都有六层蚕匾。

        架子外面用纱布围起最上面一层蚕匾撒了比较多的桑叶,再用一个纱罩盖住。绍荣一看这纱罩就愣住了。

        “怎么样?这个纱罩是小舅做出来的。是不是和你说的一样?”原来在永昌他们回新荡村那天开始,王北就一直在琢磨这个纱罩。

        因为有做伞的经验,他还是很快就做出了,除了在罩纱的时候麻烦了点。“我刚做好十几个,这不,就先给用上了,后面就能做快点”

        他对着巧娘说“就怕来不及,姐你看“他指着正搬进蚕房的架子,到时你就先像这样挡着,我二三天就能做六七个,我三天后再送些来。”

        巧娘将他拉到一边坐下“你也别太累了,现在蚕还小些,够应付。”

        马家送蚕来的是马顺年,对着王北说“王兄弟,我看你这纱罩不错,若是你姐这边够用,就先匀些给我。”

        他家夏季养得多,蚕房里就怕进虫子“马大哥,你也看到了,我这个纱罩给我姐这蚕架用合适,要是你家的蚕架都像你带来的这些,就放不下,罩子高了。”

        王北想做这生意也要讲清楚了“我之前也想过将罩子再改低些,实在是改不了。”

        巧娘家的蚕架每个才五层,层间距比较大,每层都能放个罩子,这样给蚕换叶、换匾也不用担心。

        马家的就只能在顶上罩个罩,一换匾就是一架。“那也成,我先订一百个,你先匀五六个给我”

        王北听了心里先是一喜又是一惊,喜的是一个纱罩三十文,去了本钱一下子就能赚一贯钱。

        惊的是,这样一算也知道马家养蚕的数量真是可观。“马大哥,你放心,你的事我能做到的一定去办。等回村了,咱再详说。先把我姐的蚕给安置好。”

        马顺年让他们也别折腾换匾了,就从王家直接拿新匾。把蚕安置好后,王小舅和马顺年就先回去商议纱罩的事了。

        马家还带了二筐桑叶,上午就够喂了,等吃过早饭,他们一家子还要去再摘些。

        阿芝和永昌出去摘桑叶后,绍荣和他娘在查看蚕有没有不适。“娘,这些蚕现在多大了?”巧娘拨开桑叶,细细查看“已经褪过二次皮了。”

        那就是三龄蚕了。“阿荣,这些天已经慢慢热了。等到它们再长大些,就怕热了。你跟我来”

        巧娘和绍荣将硝石和陶瓷盆拿到堂屋“咱们今天就试试做冰吧。”

        硝石做冰是穿越必备技能,绍荣虽然没有实践过,理论知识还是很足够的。

        他看着巧娘把小盆水打好后,将小盆放进大盆里,又给大盆倒上水。接着她又用小瓢挖出一些硝石倒时大盆里,等了一会,没反应。

        绍荣目瞪口呆“娘,你怎么会做冰的?”巧娘奇怪地说“我问了店家,他告诉我的。”

        她看绍荣很惊讶的样子笑道“你那会不知道高兴什么,一直没注意他说的话,可能没听到吧”

        店家虽说了过程,但是也没详细说比例,所以巧娘还是耐心地一勺一勺地挖着。等挖到一斤的量,她实在是下不去手了,该不会四斤都用了,还出不了冰吧。

        绍荣记得硝石制冰是有个时间过程的。“娘,那店家有没说要多久才能变成冰?”

        巧娘坐在凳子上,无力的摇摇头,如果冰做不出,那些蚕就可能养不活,而且还把卖药的钱都花完了。

        绍荣连忙安慰“娘,冬天水结成冰也是要好久的,这个是不是也一样啊?”

        巧娘也不知道,只得把瓷盆放在屋角,拿起水桶,准备担水去浇桑树。

        许是还要等一会,她心里焦急怕越等越烦燥,干脆做点事心里安稳些。

        绍荣看到她出了门,回想了一会,跑到厨房把盖着铁锅的木盖子给挪下来,滚到堂屋,把瓷盆盖住。

        等巧娘担来水后,又不放心绍荣一人在家里,就将他喊出来,一起到屋后浇地。

        等到地里的活忙完了,一大家子才能歇息一会。巧娘摘好了菜,准备做午饭“锅盖去哪了?”

        进到厨房看着锅上空着,她走出来问道。绍荣手一指“娘,在那儿”

        巧娘看着盖着的瓷盆,眉一竖训斥“阿荣,谁让你拿锅盖的,要是砸到你怎么好?”

        绍荣低下头,一副乖乖听话的样子,巧娘就凶不下去了。算了,儿子比外面那些上房揭瓦,撒尿和泥的皮猴听话多了。

        巧娘去拿锅盖,手碰到的时候不由一顿,不是错觉,她确实感觉到一丝寒气。难道成了?

        想到这心跳不由一快,猛地将锅盖移开,终于舒出一口气。冰终于做出来了,虽然只是有些浮冰,不过能有就行。

        看来这锅盖才是最重要的。巧娘在娘家听到绍荣说起纱罩的时候,就觉得他心思巧妙,现在又能想到把瓷盆盖上。

        她家阿荣看来是真的聪明,而且三岁看老,阿荣性子一直耐得住。想到这里,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阿荣去读书。

        制冰的问题解决了,冯家养蚕的事也按部就班地进行。每天大舅陪着姚氏,两人一起送桑叶。

        因为小舅忙着做纱罩,这次巧娘就先教大弟媳。王南俩口子每日待喂过蚕后,再一起回去。

        到夏至的时候,正是要结茧的时候。王北这个时候才有时间,带着李氏来姐夫家送桑叶。

        “来的正好”巧娘招呼他们“这几日蚕要上簇了”永昌和她正在编蚕簇。这活王北也会,就是李氏不懂,教了几次再做几个,就上手了。

        “等到都上簇了,就可以歇息二天。”养蚕可不轻松,特别是后期要一天喂四次。

        这时候家家都是戌时(晚上八点)就睡了,为了喂蚕,他们家得在子时(夜里十一点)起来,到了卯时(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喂一遍。

        “明天开始就不用送桑了。”巧娘算算时间“今日结茧,再过个四五天就可以缫丝。若是不想缫丝,也可以直接将茧卖了。”

        李氏因为和王北一起回了娘家,不能到冯家帮忙,等到事情忙完后,只能听姚氏转述养蚕的方法。早已经按耐不住,想自己也上手操作。

        “姑姐,咱是缫丝卖吧?”看到巧娘点头,她才放轻松,早前就听说婆母会缫丝,姑姐得婆母亲传,想来是不会差。

        缫出的蚕丝不仅好运送,卖的价格也比茧子要高。她自然是想重头到尾都能学到手。

        “对了”巧娘问道“怎的突然回娘家了”端午节早就过了,原先说好李氏和姚氏二人轮流来送桑叶的。

        听到她问王北才遮掩不住地笑开了“是有好事,还记得马家订的纱罩吗?”

        看到姐姐姐夫点头他继续说道“他要的数量太多,我又要紧着姐这边先做。我就想着让我丈人一起做,人多了不是做的快嘛。”

        说到这,他掏出二个红封要给绍荣和绍芝一人一个。巧娘伸手拦下“好好的,送什么红封,还没到年呢”

        王北哈哈大笑“姐你可别拦着,我要给阿荣买糖吃。若不是他,我可赚不了这么多。”

        他伸出手一笔划,竟然有五贯。巧娘惊异道“能有这么多?”王北摇摇手“我一人倒没这么多。但是也不少,更别说以后这生意还是做得”

        马家一下子定了一百个后,等到王北找到人帮忙后,做的就快了,马家后又买了一百个。

        王北想既然养蚕需要,他们县里养蚕的人家那可多了。他干脆带着一个师弟,拿着纱罩出去找养蚕的直接示范给他们看,这样又给他卖出去三四百个。

        等到谈成回来后,他们爷几个做了几十天,才将货送出去。“姐,跑了这么多村镇,我觉摸着得趁着没给人传开,还要继续跑些地。”

        不说远,就他们府属的县城就要多少?其中养蚕的人家又有多少?所以王北才包了红封给绍荣,当然他觉得这是少了,但是日子不是长着嘛。

        绍荣知道在这里没有知识产权,毕竟都有偷师一说。要想做好做大,就得注重品牌效应。

        他对着王北说“小舅为什么做法会传开?”王北笑眯眯地对他说“因为卖的好啊。

        咱们江南雨水多,会做伞的也多,那些做伞的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个怎么做了。”

        绍荣一撇嘴“那他们做的又不是咱家的,咱家是第一个做的,人家肯定只认小舅做的。

        就像镇上许家的糕,别人家和他家做的一样,大家还是爱买许家的糕。”

        王北听了灵光一闪,笑呵呵地抱起他将红封塞他怀里说“对,许家的糕大家都爱买,小舅给你红包买糕吃。”

        等到了扎好的草簇拿进蚕房,一一摆好后,王北夫妻就回家了。走前已经商量好将缫丝的时间定在五日后。

        第二天早上,巧娘进蚕房看过,每匾里已经过一半都结茧了,这时将剩下的并匾除蚕沙。

        等到下午再去看时就差不多都上山了。还有些没动静的,就并匾管理,仔细观察有没有生病。

        等到九层以上的蚕都上簇了,就要将蚕簇放在光线均匀,通风干燥的地方即可。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0619883/169982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