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活着有时更需要勇气
朕不帅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第174章 活着有时更需要勇气
长乐宫内,太子刘据正在和司马迁下棋。
“太子,太子,大喜,大喜啊!”一个内侍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
“怎么了?”太子拿着手中的白色棋子,问了起来。
“李陵所部取得大捷,朝廷上下无比欢腾呀,李陵五千步军与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三万大军相遇,初战告捷,斩首几千余,超过汉军人数呀。”
太子刘据听完,感慨起来,“难以置信,五千人能击败三万人,孤还以为如今大汉只有太傅能做到。”
司马迁这个时候笑着开口,“我与李陵当年是好友,大司马很欣赏他,听说他出征的时候,还特地为他践行了,李陵很有国士之风,大司马的欣赏不无道理。此次陛下派他孤军深入,就是想发挥大作为呀……”
……
这一夜,刘瀚分外不平静,大家都在为大汉的胜利欢呼,可他似乎看到李陵的未来。
后世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他们的战绩,毕竟这太离谱了,就算换做古代天下任何一位名将,任何一支强军,也不可能保证一定打得比他们更好。
可是,不管你相不相信,历史就在这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李陵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后,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受。匈奴以八万马队围攻李陵。经历许多昼夜的战役,李陵斩杀匈奴一万多人,这样的战绩足以名留青史的,哪怕是刘瀚和霍去病自己亲自上,也不见得能做得比他好……
刘瀚看着远方,长叹气一口,“罢了,来人,驾车,我要连夜入宫。”
他终究想改变点什么。
深夜,有侍卫向着汉武帝的寝宫去了,
“陛下,大司马求见。”
“怎么这么晚还来见朕?”汉武帝匆匆披上衣服,也点不高兴,他才刚刚睡着,也就是刘瀚,其他人他早骂。
“陛下,李陵初战告捷,五千大胜三万,虽然是好事,但凶险万分,单于兵败,他必然生气,要找回面子,不然我汉军五千人他都打不赢,灭不了,他如何统领部落?我料定他必然召集左、右贤王增兵至少5万以上,如此一来,李陵必然危险。”
“嗯,你说的有道理,现在你想怎么办?”
“现在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等近七万的军队都在河西,还都是精锐,一旦匈奴单于抽调主力合围李陵,他们趁机全军压上,和李陵里应外合,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若是再大胆一番,边疆精锐全军压上,说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将匈奴彻底打回原形,为国内再争取十几年的和平时光。
当然,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臣请求出征,力争活捉匈奴单于,全歼其主力,如果不成功,臣甘愿领罪。”
刘瀚其实仔细分析过,李陵兵败主要是援军不给力,救援迟迟无法到达。
在李陵铁血兵团长达数十天的转战过程中,汉朝当时有包括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等近七万的军队都在河西,还都是精锐,他们就有没有收到李陵兵败南逃的消息?
如果有收到,他们为何不去救援?
其实,当时匈奴单于的意志已近崩溃边缘,不要多,只要汉军有一支万人精骑自居延出塞,虚张声势一番,匈奴必退。
如果汉军胆子够大,将河西精骑全部压上,在居延附近跟李陵铁血兵团来个里应外合,决一死战,说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将匈奴再次彻底打回原形。
当然,这些前提是汉武帝刘彻要有这样的心胸和雅量。
汉武帝沉默了,考虑片刻之后,说道:“伱这一切的推算,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匈奴单于调集大军围攻李陵,万一他逃了,不调集大军围攻呢?
退一步说,如果匈奴单于不跑,真像是你说的,调集大军围攻李陵,他撑得住这么久吗?河西大军还没有到,他就被全歼了,这怎么办?
又或者他看着你大军来了,跑了,这不是白白浪费了?河西全军压上,他万一来个声东击西,弄不好河西又成为匈奴的了。”
刘瀚还是不死心,“那就留下一部分人防守,其他全部压上,就算败了也不至于大败,胜了便是大胜呀。”
“这样吧,等过几日贰师将军的战报来了,咱们再讨论具体如何吧!”
汉武帝说着,打了几个哈欠,“朕有些困了,你也下去休息吧。”
“陛下!”刘瀚还想说,汉武帝脸色微微一冷,“怎么,就因为你不败,就能一直不败吗?连朕都要听你的?”
“不敢!臣告辞!”
刘瀚慢慢走出宫殿,抬头看见夜空,星星很亮,他终究是明白了,汉武帝是帝王,是政客。
李陵败亡,那是必然的,后面他被追击这个消息汉军肯定早就收到了,汉长城拥有完备的烽燧警讯系统,通常是一处有警,则处处支援,以免胡骑长驱直入。
匈奴这么多大军在居延塞外百里处徘徊了数日,这怎么可能不被汉边防军发现?
当时长城的烽火应该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显然汉军并没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汉武帝压根就是想让李陵“死战”,或者说“战死”。
可以想象,如果李陵持此骄人战绩威风八面的杀回塞内,那么当初汉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广利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
这对汉武帝的英明决策简直是种侮辱与挑衅,是赤裸裸的打他的脸,所以李陵必须死。
不过作为雄才伟略又极好面子的汉武大帝,他当然不会像李广利那样明目张胆的干坏事儿,按兵不动借刀杀人,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当然,里面不乏有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的小心思,一个后辈如此耀眼,那衬托他们多么平凡?
霍去病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更何况有一个刘瀚压着他们,再出一个,那谁受得了?他们的光芒只会被掩盖得无比暗淡。
想明白的刘瀚感觉有些冷,也有些失望,人总是自私的,大汉目前的将领纵然爱国,可只是出于对君王的忠诚,他们打仗更多的想要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裂土封侯……
他们更多的是为了钱、权、名望打仗,为了这些拼搏,而不是信仰……
或许有把大汉和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大汉将军,但不多。
这也不怪他们,人性是自私的,信仰是要经过血与火的淬炼的,是要一代代人传承培养的……
他终究没有再次上奏章了,只是待在家中,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果然,十日之后,李陵被匈奴大军围困,一路南撤退,危在旦夕的消息传过来了。
未央宫,尚书房内,几个人小声的议论起来。
<div class="contentadv"> “如今李陵被八万大军围困,怎么禀报给陛下?”
“还是让霍光去吧,自从韩嫣外放之后,陛下越来越信任霍光了,还让他执掌尚书房。”
“对呀,你看他多谨慎,每一次步子大小,落脚的位置都丝毫没有变,他这样小心翼翼的,跟他哥哥霍去病的作风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
“我看还是把大司马叫过来吧。”
“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大司马说想出征,接应李陵,陛下不让,说派些人去,陛下同意,可人呢?一个人都没有,大司马总是有先见之明,陛下弃之不用,偏偏用李广利……”
“好啦,好啦,别说这些了,这是我们能说的事情?”
……
西汉初期,尚书为少府的属官,居于宫禁之内,为宦皇帝者,无秩级,掌管宫中文书的传递和保管。
汉武帝时,为削弱丞相权力,组建内朝,尚书渐居于核心地位,霍光最开始干的就是这个,也是从霍光开始,凡掌权重臣常要兼领尚书事。
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在尚书之下分设五曹。东汉光武帝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秩为千石。
后面,尚书台权力极重,掌收纳章奏,传达诏令,参预军国大政的决策,总领全国政务,并有纠察、举劾百官之权,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后面影响大汉之后几百年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尚书省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极为耀眼,后世的制度大多是在这些上面删删减减,或者分权。
隋唐时期的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分别为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的权力很大,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统辖六部及六部以下的二十四司,最高长官为尚书令,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国务院,不同的是,它所执行的政令都是由皇帝和朝中大臣们商议出来的,甚至有些干脆就是皇帝一个人下达的命令,并非是全国百姓的意愿。
霍光无奈,只能把这件事情禀报给汉武帝,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李陵是生是死,都当他死了,八万对五千,而且还是匈奴的腹地,怎么看都是必死无疑呀。
刘彻心里还不放心,为此他又专门派人将李陵老母与妻小召来长安扣为人质,并特遣一相士去给她们看相,看看她们脸上是否有丧葬之气。
可见在武帝内心之急迫,他恐怕连号召全国军民学习李陵壮烈报国、杀身成仁的伟大精神的诏书腹稿都拟好了,可惜李陵偏偏不遂他愿,竟然这样都死不了,还从平地杀到山区,从沼泽杀到丛林,一气转战千里杀敌万余……
汉武帝也在督促人救援,可已经来了不及了,而且他更像是做样子。
而得知李陵投降了,“锵!”汉武帝气得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了,拔出宝剑。
“李陵怎么能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呢?”
“咔咔!”
“咚咚!”
“啪嚓!”
他拿着剑,把一个支撑铠甲的木人砍得七零八落的。
“呼呼!”他喘着粗气,破口大骂:“他应该像是这木偶一般,战死,战死,战死,给朕战死!”
“啪!”
他还不解气,又砍了好几剑。
“一百五十万支箭镞都用光了,车辕车幅都砍断了,刀笔都做成了武器,这不够,这不够,还远远不够,完全不够。”
汉武帝说着,把剑比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断自己很复杂吗?朕看他是缺少杀身成仁的勇气。”
或许,这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李陵当初承诺要分单于兵,最后却演变成要独自面对单于兵,但他仍然接受了任务。
而且在汉朝始终没有派来援兵,甚至在这离汉塞咫尺之遥的地方都没有派来一个援兵的情况下,李陵能做到如此程度,已可称问心无愧。
可他为什么要说:“无面目报陛下!”
有可能是他猜出了汉武帝想让他战死,做一个大汉的精神象征,所以真的决定投降了,而投降的人当然没有面目见汉武帝。
后面,根据李陵自己的说法,他这并非惜死,而是“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故欲有所为而报恩于国主耳。”
并举古人的例子说:“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李陵为何要去承担此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放下军人最珍贵的尊严,忍辱偷生,暗举大事,去报恩于那冷血无情抛弃他的汉武帝?
难道他不明白,他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吗?除了司马迁和穿越的刘瀚,谁会相信他的苦心?谁又会相信他能成功?反正刘彻绝不相信。
或许,这些也可能只是李陵贪生怕死的托词吧!
又或许,这是李陵一次不甘心的豪赌!
毕竟,他从小就生活在祖父自戕的阴影里,一生都志在建功立业、重振家门,实现百年来陇西李氏万里封侯的夙愿,叔父李敢病重,他李家的希望都在他身上,怎么能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死掉呢?
他想做卧底,忍辱负重,杀掉匈奴重要的人,获得重要的情报,以更大的功劳回归大汉……
也有可能两种情况都有,人性是复杂的,忠奸善恶岂有那么明晰?
自古艰难惟一死,在死亡面前,是人都会犹豫,只是有的人在犹豫过后,依旧选择死亡,因为他们认为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
其实有时候,活着的人,反而比死了的人更痛苦,如同行尸走肉,麻木无助……
对比某些巨大的痛苦、屈辱、甚至是煎熬,死亡有时候可能更像是一种解脱。
死亡,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活着,也许更需要!
(https://www.xblqugex.cc/book_20036096/1158564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