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 第96章 安史之乱(中)

第96章 安史之乱(中)


第96章  安史之乱(中)
【安禄山的胡旋舞得到皇帝的瞩目,也成为他平步青云的开端。
李隆基,是唐朝的第7位皇帝。
执政之初,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勤于政务。
他亲自参与改进科举制度以及兵役制度。
一度亲自批阅县级官员的考卷,保证地方官员的素质以及军队的战斗力。
对农业也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丰年国家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灾年开放谷仓使百姓仍有余粮。
如此一来,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还使得国库存粮充足,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同时,唐玄宗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在皇帝以及权臣励精图治之后,终于迎来了唐王朝,也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开元之治。
也唯有这样的时代,诗词歌赋舞蹈雕塑壁画等高端艺术,才能被普通人津津乐道,反复玩味。
可是超脱空灵的艺术追求似乎只应该属于少数人。
虽然总要有人仰望星空,那也不能全民都去举杯对月。】
(李隆基可惜了,开元盛世啊,封建王朝的巅峰,本来他可以凭着这个成为千古一帝的)
(我都怀疑他后期是不是被穿越了)
(或许前期被人穿了呢)
(李隆基,多好一个人,可惜死太晚了)
(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兴衰两世主,悲欢两世人)
(果然,人不能太膨胀)
…………
李世民脸色扭曲。
这不是挺好的嘛。科举,兵役,农业,文化,你不是挺会当皇帝的吗!
李世民都想冷笑了,他也想着李隆基早点死呢,流芳千古的机会都把握不住。
看后人说的,要成为千古一帝,你甚至不用多做什么,时机一到给朕立马去自杀。
可恶啊,若能联系到天幕就好了,最好把朕送去开元年间,朕亲手掐死他!
他深吸一口气,膨胀,是盛世之景迷惑了李隆基的眼睛,导致他膨胀了吗。
这也提醒了他,不可太过自满,所以说,李隆基,你的谏官呢?!
都是摆设吗?!
李世民忧心忡忡,他肯听谏言,不代表之后的皇帝也听的进去。
或许他得和高明好好聊聊,高明他是放心的,高明一向懂事顺从,就是担心后面的子孙啊。
……
【李隆基在自己的执政中期,面对如此繁荣文艺的长安城,对权力逐渐失去兴趣,政务不再细心打理,潜心钻研声乐歌舞。
在他见到自己儿子的妻子杨玉环之后,彻底放飞自我,不理朝政。
以女人为中心的生活当然逐渐奢侈,权臣效仿,开元之初的节俭之风荡然无存。
不过国库还算充裕,国家尚可维持。】
(还有人歌颂李隆基和杨玉环,我简直不能理解)
(杨贵妃原本是寿王的老婆,正妻啊,后来被唐玄宗看上收入了后宫)
(到底是谁才会觉得一个青葱少女会喜欢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微笑])
(代入一下杨贵妃,我真的会发疯[尬笑]自己夫妻美满,突然有一要我嫁给自己公公当小妾,真是呕都是呕死了)
(他儿子也很呕吧,只是老子是皇帝不能说什么)
(李隆基可是因为宠妃杀了自己三个儿子的狠人)
………
天幕之下,一片哗然。
什么?!皇帝强抢自己儿媳妇?!还杀害亲子?!
这也太劲爆了。
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可是帝王家的八卦呀,比其他人家的八卦有冲击多了。
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下子跌落神坛,没想到天子竟然能做出这种丑事。
嬴政之前还在叹息,这李隆基是中邪了吗前后期差距这样大,看他前期政事处理的也不错啊。
猛的听到还有这么离谱的皇帝,他有些不可置信。
什么,是他耳朵出问题了吗???
简直是荒谬!
这对一个醉心于政事连皇后都没立的皇帝来说,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皇帝和儿媳还能被歌颂。
……
刘彻刚入口的美酒又喷出来,他咳嗽两声,呵出声,这李隆基,玩的还挺花。
那个时候的文官们呢,唾沫没把他淹死啊。
不过也是,有实权的皇帝想做的事,没有人能阻拦,或许还得为他遮掩呢。
刘彻现在算是有些想明白了,遮掩又如何,还不是流传后世。
平白还被后人杜撰。
看看那些离谱的野史。
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只要政事上清醒,不伤及江山社稷,后人反而会替你说话。
但某些臣子可不这样想,这些人表情一个比一个精彩。
特别是卫青,一向平静的表情难得出现一丝裂缝,刘彻都被逗笑了。
……
宋哲宗赵煦也不免叹息,唐玄宗真是儿子多不心疼,三个儿子啊,说杀就杀,一点也不带犹豫。哪像他,天天为了继承人头痛。
他只能尽量在死之前布置好一切,最好死的时候能把太后和端王一起带下去。
……
开元时,本来对动乱就非常敏感的百姓们一片沸腾。
谁被告知下一秒是地狱都不能不惊慌,特别他们还处在所谓的王朝巅峰,盛世之中。
之前那个吃人的将领已经让他们很慌张了,哪怕知道是迫不得已,还是会有些害怕。
竟然都被逼到这样的地步了啊。
这也让百姓们对于大明宫里的皇帝有了怨辞。
本来他们日子还算可以,平常百姓只要日子过得去,哪会管上面坐着的是谁,只要皇帝不搞什么幺蛾子,天家的事与他们那么遥远。
之前他们挺满意这个皇帝的,没想到后面竟昏庸到这种地步,还杀了三个儿子,强抢儿媳啊!
真是为老不尊!
议论声音越来越大,朝廷也有些难办。
李隆基手都在颤抖,他把殿内所有能砸的东西都砸了,不准任何人留在殿内,天幕这样,他日后如何见人。
竟敢妄议天子,该死,全部都该死!
……
李世民,他气到感觉自己哮喘发作了。
这简直是天大的丑闻!!!
这个李隆基,可真是好样的,连儿子都欺负,呵。
身为皇帝,世上女子这样多,偏偏要去肖想儿媳?!
真是好样的,这对于唐朝各个时空来说,都是天大的丑闻,能让皇室颜面扫地的大事。
哪怕知道的人不少,也不会有人如此明目张胆大咧咧的到处宣传。
但天幕所有人都看到了,哪怕对天幕不甚关心的人,听到这样劲爆的消息,也免不了抬头观望。
面对朝臣关心中带着异样的眼神,李世民含泪咽下一口血。
……行,这个李隆基就是来克他的,每次一听到李隆基的消息准没好事。
……
【就在此时,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遇到了一件决定世界走向的大事,也就是怛罗斯战役。
强大的唐帝国军队,在高句丽大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率领下,灭掉了车迟国和石国等一众小国之后。
遇到了同样处于极盛时期,正在扩张的大食,也就是处于阿巴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它击败东罗马帝国,灭掉萨珊波斯帝国之后,版图与唐接触。
阿拉伯军队几次袭扰唐军失败之后,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
可是孤军深入的3万唐军,遇到了15万阿拉伯军队的围剿。
加上唐军内部附属国军队临阵倒戈,唐军几乎被尽数剿灭。
随后,双方在前前后后你来往的袭扰中,认识到了彼此的实力,即进攻不成,防御尚可。
所以两国放下兵刃,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虽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这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
但自此,中、国停止了向西的征伐。
武力扩张并用文化统治的大中-国化进程结束。
因为意识到两个大国的存在,西亚中东各国开始从心理上不再一味依附大唐。
虽然后来有蒙古的扩张,但却没有多少中华文化的渗入。
对世界而言,那更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重装系统。
要说有什么积极意义,可以说欧亚大陆的旧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蒙古铁骑扫除,给本土的新势力新思想留出了生长空间。】
(阿拉伯帝国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陆)
(当有两个强权时,小国就可以横跳了)
(我们是远程交战,补给跟不上)
(换个角度,阿拉伯的东进也结束了)
(高仙芝尽力了)
(唐和阿拉伯帝国打了7次就输了1次,还是阿拉伯惨胜)
(战前高仙芝带数万大军翻过帕米尔高原,你说吓不吓人)
(有什么用呢,安史之乱,一切都结束了)
(假设恒罗斯之战后,玄宗把安禄山扔西域去[狗头])
(我感觉要不是安史之乱高仙芝还想打回去)
(高仙芝封常清杀出重围回去就整备兵马准备回去找场子,结果安史之乱连人带兵调回长安了)
(安西都护府准备找场子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安西军内调,从此西域断绝近千年)
……
李世民皱眉,之前天幕屡次提及大食,不过吐蕃如今才是唐的心腹之患,他便先派使者出去探一探究竟。
使者传递消息也需要时间,事有轻重缓急,天幕出现后,政务日益增多,李世民也无法事事关心。
没想到这阿拉伯帝国竟变得这般强大,横跨欧亚非?
不过大唐也不遑多让,并不弱于下风。
要不是安史之乱……李世民拳头硬了。
哪怕王朝兴亡在所难免,他也不想大唐亡的太难看。
后人都说了,这不只是唐朝的转折点,甚至是历史的转折点,华夏的心态和地位都有了变化。
后世这种观点实在让李世民心中难安。
想想五胡乱华,中原内乱,周围必定会趁机捣乱,这些都还是王朝末年的景象。
可大唐,为何在盛世还能掀起这样大的动荡。
归根结底,除了李隆基,是不是还有其他错漏?
是哪些政策不妥当了吗?
藩镇权力过大,李世民时期还没有节度使这个官职。
他的府兵制原则是不兼统,不久任。
将军领兵打仗回朝廷,士兵打完仗解甲归田。
节度使是李治武则天时期才出现的。
但李世民对于这个制度也能理解,疆域太大,又不似后世发达,若不设节度使,对于边缘地带又该如何管辖。
或许后面的皇帝不懂制衡,权力给的太过了?
还是丢失了民心?
李世民已经在命官员努力安抚河北地带的民心了,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李世民是个肯听劝的人,哪怕劝谏说的难听,他再不爽也会忍着听一听,特别是这样的国之大事。
虽然有叛军,但也有心向大唐之人。天幕已经提到过很多忠臣良将了,每每想起他们的坚守和结局,李世民都难掩心酸。
这样对比下,显得大唐太不是个东西了。
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看到这个高仙芝封常青,他心中升起一丝希冀。
这也是大唐的良将,后人对他们还算维护,这两人总能得到善终了吧!
那句忠臣总是不得善终实在是刺的他寝食难安,全天下都在看着呢,再这样下去他如何面对朝臣和百姓。
……
明,朱棣看着天幕上的阿拉伯帝国,若有所思。
他周围全是翻阅典籍的官员,一旦他想看什么内容,周围人就会递上相关史书。
的这个战役是唐与阿拉伯的第六次交战,2万唐军辖1万番兵翻雪山过草地千里奔袭,境外作战。
在怛罗斯与20万大食军队大战五日,不分胜负。
之后1万番兵忽然临阵叛变,导致战败,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不过大食军队也不乐观。战死7万,损伤近10万,失去追击战斗力。
战后,唐朝的边境线并没有太大变化,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大唐陷于内乱,抽兵出中亚,唐在葱岭以西的军事存在才从此结束。
不过葱岭以东的数千安西四镇唐军,孤军坚守了西域四十年。
看到这些,朱棣也不免动容,他是在马背上打打杀杀过来的,对于武将很有共情之感。
他看着侍卫递上来的史书,想到安史之乱与这些将领的结局,摇头叹气。
接着,又听到的“武力扩张并用文化统治的大中-国化进程结束”。
他的叹息卡在喉咙里,发不出来了。
为何结束了,元宋他可以理解,难道大明做不到这样吗。
我泱泱大明,竟比不过汉唐?
朱棣想起之前天幕提到的世界两级。
汉与罗马,唐与大食,明与奥斯曼。
其他地区也在发展,若是止步不前,就会被丢在身后。
这个奥斯曼如今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为何大明一朝,始终达不到唐朝的巅峰?
是对外政策还是对内政策的失误吗。
朱棣不甘心。


  (https://www.xblqugex.cc/book_14157180/212120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