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世小民 >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严峻形势下的应变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严峻形势下的应变


牺牲在所难免,但血淋淋的发生在眼前和只看着纸面上的数字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前线目睹战士们前仆后继、血洒疆场的指挥官,与通过电话狂叫“拿不下某某阵地就撤你的番号”的指挥官,心理是不相同的。

        孟有田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熬过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欢庆最后的胜利。这种心理使他有些踌蹰,也趋于保守,起码在秦怜芳和小全看来是这样的。

        珍惜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亲人的,还有无数孟有田不认识的,根本叫不出名字的。这是一种来自后世根深蒂固的思维,每每读到鬼子在中国惨杀兽行的文字,都会令孟有田胸中郁闷,更何况要亲眼目睹,亲耳所闻。

        一方面孟有田变得嗜杀,每杀掉一个鬼子,都会使他的郁闷和愤怒减轻一分;另一方面,如果无辜百姓因为自己而被屠戮,孟有田依然没法摆脱那种愧疚。矛盾的心理,两难的选择,时时让孟有田感到困惑,小娄庄人质事件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并没有消散。那在风中飘散的白发,那被砍成两段的老妪,让孟有田想忘记却难以忘记。

        而这正是孟有田极为重视保护老百姓的原因,他无法想象无辜百姓被当作挡箭牌被驱赶着向他的枪口走来的情景,因此才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土门村不及良岗庄的地理优越,但预防措施却比良岗庄强上几倍。孟有田经常站在山崖上,假想着敌人从何处扑来,从何处进山,在何处构筑封锁线。针对这些假想,他有针对性地布置陷阱,布置阻击阵地,布置假象诱敌。对此,他是殚精竭虑,不断思索,不断改进。

        …………

        对于冈村宁次来说,蚕食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但蚕食的意义并不完全在此。因为蚕食是缓慢的,是耗时的,而冈村宁次很清楚时间对他的宝贵,对华北日军的宝贵。

        华中的两个师团抽调华北,是华北日军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如果不能在“全力以赴的一战”中使华北局势有大的转机,随着今后几年在华兵力定额的逐年减少,不能说失败在所难免,逐渐被动却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而冈村宁次先进行蚕食,正是为了之后的铁壁合围打基础,作准备。只有先把根据地进行压缩,他才能抽调出足够的兵力展开行动。而未被压缩前,要完成铁壁合围所需的兵力,对冈村宁次来说是难以调动齐全的。所以,孟有田判断蚕食是铁壁合围的前奏,确实是准确的。

        秋天刚到,青纱帐刚刚消失,冈村宁次便迫不及待地出手了,目标直指华北粮仓——冀中根据地。此时,冀中根据地在日军的蚕食下已经大为萎缩,根据地只剩下了五六块,其中最大的两块,东西不过百里,南北也不足百里。

        历史可能会重演,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没有百团大战的消耗,八路军的实力比历史上要强;道沟、地道、地雷的提前推广,使日军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遭到了更多的死伤;孟有田的曝料预警,使八路军对可能会来的铁壁合围有了了解和研究,应对不象历史上那样措手不及,混乱慌张。

        血战,突围,突围,血战。冀中军民虽然事先没有得到情报,但最初的慌乱过后,开始了惨烈的、悲壮的抵抗。冀中根据地留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以隐蔽方式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爆破战,坚持地区,大部主力则按照事先制定的紧急计划向冀南突围。冀南根据地也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向尚未完工的石德路出击,接应冀中主力作大踏步地有秩序的退守。冀西根据地也闻令而动,向敌交通线发动牵制性进攻。

        孟有田的警告和指点终于发挥了作用,对于日军的铁壁合围,八路军总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华北粮仓,八路军兵站的冀中地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制定了相关的应急策略。而且几个根据地协调动作,缓解和分散了冀中所面临的压力。

        这是继大破袭作战后的又一次大协调行动,也表明八路军的作战策略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各个根据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缺少沟通和支援。

        而对于日军来说,进行一次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大量的兵力,需要作一系列的准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重新布署,不可能对各个根据地同时展开类似的军事行动。换句话说,日军的兵力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不是极度充裕,也只能采取分区作战,于某一地或某两地集中优势兵力,展开铁壁合围。

        从一九四二年九月初至十月下旬,日伪军占据了冀中根据地的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根据地县、区干部被迫分散隐蔽,留守的一部分主力部队损失很大,和县大队、区小队被迫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冀中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但在近两个月的频繁战斗中,日伪军在冀中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也遭到了不小的伤亡。

        结果看似是历史的重演,但却又有不同。由于有提前的应对计划,以及周边根据地的协调配合,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损失比历史上要小很多,主力部队则有三万多人杀出了重围,进入了冀南根据地休整,而日伪军的损失则比历史上要大很多。此消彼长之下,对冈村宁次下一步的军事计划有了很大的影响。

        先平原,后山区,依旧是冈村宁次的主要策略。冀中大扫荡之后,便是对冀南的军事行动,将平原地带控制手中,可以使退至山区的八路军面临缺衣少食的困境。

        但冀中八路军主力转至冀南,合兵一处后实力较强,而日伪军的损失又比较沉重,想马上就对冀南搞这样一次大的扫荡,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冈村宁次需要重新布署部队,需要作侦察、后勤等一系列的准备。

        连锁反应一旦形成,谁也不能预料之后的变化。冀中的反铁壁合围大扫荡,无疑给八路军敲响了警钟,增加了经验,也给了他们吸取教训的时间。冀中平原基本上成为了敌占区或游击区,冀南平原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完全失去富庶平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即便部队不被日军消灭,吃穿问题也足以将退至山区的八路军击垮。

        “……在敌人重兵压境,大部队活动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存主力,暂时离开冀中,转移到毗邻地区,作大踏步地有秩序的退守,这是完全必要的,许可的。但是,拉起部队走了,要不要及时返回去呢?冀中部队可暂时在冀南活动,冀南地区周围都有依靠,活动余地很大,待敌情变得对我们有利的时候,待兜个圈子返回来,再打回冀中去,有什么不可以呢?”

        “……冀中部队撤离了根据地,敌人的大部分兵力会长时间驻留根据地吗?据我们判断,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走了,敌人也走了,问题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返回去,任由留守之敌坐稳屁股,就将失去恢复根据地的有利时机。当然,要考虑到开始恢复根据地时的敌我斗争的严峻性。从敌情和冀中的实际情况看,主力部队要回去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也站不住脚,只好又退回来;另一种,指挥巧妙,打几个大胜仗,付出代价后能站住脚……”

        “……冀南根据地应紧急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先平原后山区一直是日军的基本策略,冀南极可能是日寇的下一个目标。要深刻分析研究冀中日军所用之新战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别指出今后发挥我军机动特长的几种战法:其一,跳出圈外机动;其二,圈内突围与圈外接护协同一致进行;其三,善于在两敌接合部机动;其四,选良机、看火候,转到外翼歼敌……”

        “……各抗日根据地要有迎接最困难时期之准备,做大量的工作:一、分若干精干小部队深入敌之“扫荡”基地,接敌侦察;二、派得力干部带小部队深入下层,领导县、区、村指挥部;三、若干团加强便衣活动乘机进行机动;四、各领导机关力求短小精干,派干部帮助下层。干部们要经常查明敌情,注意隐蔽自己,平时要多走多看,对地形务必熟悉,这样才能在敌大扫荡中及时转到合击圈外机动……”

        可以看出,八路军总部下发的指示已经与历史上大为不同,放弃冀中、任敌长期蹂躏的历史可能不会出现了。尽管总体形势依然是敌强我弱,但自信犹存,斗争犹在,并且在逐渐形成一套针对日军新战法的措施和策略,以便在严峻的形势下能够保存自己,打击敌人。RS


  (https://www.xblqugex.cc/book_11877/6067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