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165章 裁兵数额之争,两府三司大乱斗

第165章 裁兵数额之争,两府三司大乱斗


第165章  裁兵数额之争,两府三司大乱斗

        翌日。

        中书、三司、枢密院的官员们都忙碌了起来。

        裁兵之策将由参知政事文彦博主笔,参知政事张方平、枢密副使庞籍为辅,三人共同撰写。

        所需任何资料、数据,其他衙门都须第一时间配合。

        台谏官们则进行监察。

        三衙的将领们皆心情紧张。

        他们知晓已难改朝廷裁兵之策,唯有希望裁减的人数可以少一些。

        一些老兵,除了当兵什么都不会。

        若将其放还为民,恐怕大概率会成为流匪贼盗。

        一些将领已上疏表达了担忧之心,赵祯都只回复了一句话:朝廷自会妥善安置。

        ……

        十日后,近午时。

        裁兵之策的首稿摆放在中书省政事堂的桌子上。

        文彦博、张方平、庞籍三人,面带笑容,显然对此策很满意。

        按照惯例。

        此策应先令两府三司的相公们看罢之后,再提交给赵祯。

        文彦博为避免发生争执,将唐介、欧阳修和苏良三人也邀请了过来。

        此时。

        陈执中、夏竦、吴育、王尧臣、欧阳修、唐介、苏良七人心中都有一个裁兵的大概数字。

        毕竟,众人都经常翻阅大宋的军政信息,心中多少有一个预估。

        当即,七人便率先阅读起来。

        ……

        此裁兵之策,共分为四个部分。

        其一,综述了大宋军队当下的基本情况。

        当下的禁军、厢军数量已高达一百二十五万余人,朝廷又常招流民入伍,数额与日俱增,以致民穷国匮,兵冗财竭,国用甚不足。

        有些地方,老弱病患占数近半,实乃国之大患……

        其二,言明了兵丁裁减的方式。

        四十岁以上体弱者与五十岁以上的士兵,一律裁减;

        定编定额,并省军营。由朝廷确定各个地方的总兵力数额,多余者一律裁掉,实行军营合并;

        设置精兵操练军规,不合规者,一律淘汰;

        部分禁军降为厢军,部分厢军可免为民。

        限民入伍,地方需劳力者可酬之以工,不可将流民、盗贼等募为兵丁,应采取其他安抚措施。

        新募兵丁,严格控制军费数额,禁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五十贯,厢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三十贯。

        对低阶武将进行裁减,部分合并军营之处,可十之裁二。

        ……

        其三,提出了三十余项安置措施。

        有功绩而不能战斗者,列为剩员、小分,薪资减半,调任为各个州府或军营的杂役或巡察各地的仓储和草料场等地;

        体弱或岁高被放还为民者,根据军功或入伍年限,结合家庭情况,对其施行减免赋税、给予田地、金钱抚恤等多种恩惠方式;

        军士阵亡有妻者,月粮全给,守节则给终身;病故有妻者,月给米六斗三年;

        裁减之兵生乱者,减去所有恩赏,罪加一等。

        ……

        其四,结合地方州府的安置能力推断出了整体的裁兵数目。

        这个数目,其实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放还为民者约二十六万人,减为剩员者四万人,共计三十万人。而后三年,渐减之,余八十万人最佳。”

        这三十万人,大多半都是西北、河北、河东、京东、京西之路的羸弱之兵。

        而剩员,则是衣食减半,重新安排事务。

        这份裁兵之策,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从裁减到安抚,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考虑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

        苏良看到这个数目,又结合裁兵之策上对各个地方接收能力的推断,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

        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一些。

        够干脆!够大胆!够有气魄!

        而此刻。

        陈执中的脸色黑了下来,一旁的夏竦则是紧紧皱起眉头。

        很显然,这不在他们的预期之中。

        陈执中和夏竦还未开口。

        一旁的三司使王尧臣便率先开口道:“三位,你们是不是太保守了,就裁减三十万人吗,我朝当下可是有一百二十多万士兵。这可是一百二十多万张嘴,吃喝住行,皆有朝廷供给,实乃大负担!”

        听到此话。

        欧阳修、唐介、苏良不由得都笑了。

        军费乃是国库支出的大头,王尧臣自然喜欢多多益善。

        而另一旁,陈执中和夏竦则是气得脸色铁青。

        王尧臣接着说道:“我觉得至少也要裁减四十万人,不然不足以补足国库之缺,三位是否能再想一想,能否再将一部分禁军降为厢军,或者令禁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四十贯,厢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二十贯。不然,三司的压力还是很大,裁兵,我们就必须胆子大一些……”

        <div  class="contentadv">        “三司使,够了!”

        陈执中率先打断了王尧臣的话语。

        “我们都知晓三司财政紧张,但三司也莫指望着依靠一次裁兵,便能令你这个三司使此后便无金钱之忧,钱再多也是不够花的,我们率先要考虑的是朝廷的承受能力!”

        “三十万人,实在太多了。老夫觉得地方州府压力过大,实难为那些放还为民者安置田地,为剩员者安排差遣!”

        “那陈相觉得多少人合适?”文彦博问道。

        “减半。”陈执中干脆地说道。

        他考虑的是如何规避裁军的风险,而十五万人才在他的接受范围内。

        “十五万人?不行,不行,这实在太少了!”文彦博顿时摇头。

        相对于一百多万兵的总量,十五万人确实少。

        仅河北、京东、京西三地便能轻轻松松裁减十五万人。

        这时,张方平看向夏竦。

        “夏枢相,你以为呢?”

        夏竦想了想道:“老夫以为,十万人便算多了,裁兵需慢慢来,需要照顾每一名士兵的情绪,你们是想看着执行此策后,我大宋掀起一阵造反潮吗?”

        站在夏竦的立场,裁减兵丁的数量越少,他越轻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也越低。

        这时。

        吴育也开口道:“我也以为裁减三十万名士兵,着实有些多,二十万人倒还可行。”

        文彦博看向欧阳修、唐介和苏良。

        欧阳修道:“我认可三司使的意见,四十万人亦难动摇国本,可尽数裁减。”

        唐介想了想道:“我认同此策所言,裁减三十万人,完全可以接受。”

        苏良紧随着说道:“我也认同此策,三位相公的分析已经很清晰,裁减三十万人,绝不会动摇国本,可为之。”

        顿时,政事堂内安静了下来。

        除三位撰写者之外。

        陈执中认为最多可裁减十五万人,夏竦认为最多可裁减十万人,吴育认为可裁减二十万人。

        王尧臣、欧阳修认为可裁减四十万人,唐介、苏良认为可裁减三十万人。

        这个分歧,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大家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

        王尧臣更看重节约开支,陈执中和夏竦则看重执行的难度。

        夏竦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裁兵之策,而后又望向文彦博、张方平、庞籍三人。

        “三位,切莫为了好大喜功而定下三十万兵丁这个数额,西夏与辽都看着咱们呢,兵丁一旦减少,他们必定会更加肆无忌惮!”

        听到“好大喜功”四个字。

        文彦博不由眉头一皱,回怼道:“夏枢相,可能你长期未去过军营了。军营之中,老弱之人遇敌往往不战而败逃,其为骁壮者之累,骁壮者也会因此败逃,于军队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理应除之。”

        政事堂内,能有资格以这种话怼夏竦的,也只有文彦博了。

        张方平紧跟着说道:“夏枢相,我三人将名额设为三十万人,具体的推断原因已写于策书之上,虽然会让枢密院与中书省费些事儿,但于江山社稷却有大利,早裁则早好,免得有害群之马将一堆坏习惯带入军伍之中!”

        听到此话,唐介也站了出来。

        “夏枢相,你到底在担心什么?是无能力做此事?还是裁兵过多会伤害到你的利益?”

        “裁兵过多,必误国,此策一出,裁减之兵中必出造反者,尔等是要引起国乱吗?”夏竦瞪着眼睛说道。

        夏竦一个“好大喜功”,一个“引起国乱”彻底将众人的情绪引燃了。

        “国乱?若不裁减,就任由着一群无用之兵,食民脂民膏?此次裁减的乃是无用之兵,他们作兵无用,造反叛乱,更不可能翻起水花!”

        “夏枢相,依下官来看,你是要逃避职责。若你觉得已无法担任枢密使之职,大可向官家请辞,自然能有人比你干得好!”

        ……

        这时候,陈执中想了想道:“二十万人如何?中书能接纳的最大限度便是二十万兵丁,再多便不好安置了!”

        文彦博摇了摇头。

        “陈相,此数目并非我三人胡乱杜撰,而是根据裁减要求以及各地州府的能力敲定的。明明能减裁三十万,为何只减二十万?下官实在不能理解!”

        “至于兵乱,或许在一些地方会发生,但依照我军的实力,定然能迅速平乱,算不得什么大事情!”

        “不算大事?你可知陈胜吴广,你可知黄巢?你可知安史之乱?我大宋若因此策,由盛转衰,你们负的起这个责任吗?”

        “陈相,若这样畏首畏尾,害怕担责,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不如不裁了!”

        ……

        政事堂内,一群相公再次争吵起来。

        不时便能听到王尧臣那清脆的声音:“麻烦中书、枢密院再辛苦辛苦,完全可裁减四十万人!”

        每个人都坚持己见,一人都不让。

        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看着两府三司的相公们激烈地辩论着,并未加入战局,且有些无奈。

        大宋的很多利大于弊的决策,都是在两府三司这样的拉扯中搞没的。

        说白了,大宋之怂,怂在这群害怕担责的相公身上。

        苏良觉得,日后要开启全宋变法,第一件事就应先把首相和枢相换掉,不然这样拉扯着太耗费精力了。


  (https://www.xblqugex.cc/book_11809776/1156804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