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小贝勒居然说一个海贼郑芝龙知书达礼,哪怕就算当“纯粹”打家劫舍的海盗也不过两三年,可他依旧是“海贼”出身呀,怎么会知书达礼?众人闻听此言,不禁愕然,大摇其头!

        “诸位可曾听到玄烨刚才所说:蔡善继有恩于郑芝龙一段?”弘毅不急不躁,耐心解释。

        “老臣已知。”胡世安不知玄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有含糊以对。

        “郑芝龙之父,乃是泉州府库吏郑士表,字毓程,号象廷。【此处史家有异议,一说郑绍组】既然为吏,若论功名或不可考,但知书达礼却是自然。胡大人,玄烨说得在理否?”

        “这……的确应该。”胡世安无奈应承。

        “既然如此,出身小吏的家庭,自然最崇拜科举出身的官僚。所以,年少之时的同安王虽然顽皮,但些许家教还是有的。虽不能说是孔子门生,却是懂的一些蒙学道理、得过一些儒学熏陶的。”弘毅先做一个小小推断。

        “下臣敢问,皇二子所言何以为证?”爹是英雄儿狗熊的事情多了!库吏老子知书达礼,海盗儿子却未必!胡世安于此处不服,纠结于细节,十分较真。这反而顺应了弘毅的心思。

        “自然有证据!依玄烨看,郑芝龙的文章应该写得相当不错。当年,隆武伪政与伪鲁监国朱以海内斗,朱聿键【唐王、隆武帝】命其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却被鲁王朱以海部将斩杀。朱聿键闻讯大怒,又杀朱以海所遣使者总兵陈谦。这个陈谦,却是同安王郑芝龙的挚友。闻听陈谦之死,郑芝龙脱口说出‘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倘若不读史书,郑芝龙是说不出这种文绉绉的语言的!”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wei]为名,进攻建康【参见“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建康西边的石头,元帝害怕起来,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杀了一批和他对立的宦臣。仍回湖北。

        周顗[yi,安静、庄重恭谨的样子,多用于人名],字伯仁,时为仆射。与王导交情很深。王敦曾问王导:“周顗是咱们的敌人还是朋友?”王导对此却不太了解,没有做肯定答复。结果王敦就把伯仁也杀了。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他的命:因为王敦起兵进攻首都,幸亏周顗上书元帝,竭力替王导说话。才得不予追究。这件事王导当初并不知道,等他知道时,周顗已经被杀,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说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诚如弘毅所言,殿内这些汉儒大臣,若不是熟读史书,恐怕也不会知道这个典故。

        “这……”胡世安的反应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

        “再者,同安王郑芝龙年轻之时往倭国,曾得到倭人幕府之接见,其原因在于他读过书,眼光与一般商人不同。所以,想了解中国内情的幕府欣然接纳郑芝龙。”这件事不见史书,当时肯定只有弘毅自己知道。

        “贼人读书者,也不是凤毛麟角。但读圣贤书而不为圣贤事,殊为不耻呀!”慢一拍的胡尚书终于给出了弘毅期待已久的评判。

        “胡大人所言不差。读圣贤书者多,道貌岸然者亦多!”弘毅顺着胡世安的话,回了这一句,貌似赞同,实则听着却又许多讽刺的意味在里面。

        “老臣……”

        “众位大人,圣贤书读来作何用,自然是济世安邦的!当年郑芝龙归顺明廷,虽有广开贸易、肆意航海之私心,但他也是倾心向化,情愿自新,立功赎罪。若明廷对他待之以诚,从此沿海地方必然得以宁靖。”

        “若真如此,我大清入关,郑芝龙岂会来投?”胡世安不依不饶!

        好一个胡世安,你这个道具角色饰演得真是不错!没有你,我不知道还要多费多少口舌——弘毅暗自对胡世安“千恩万谢”起来!

        “亡明而兴清乃是天意使然,不因人事而兴废。即使郑芝龙执迷不悟,充其量只是螳臂当车,不足道哉。玄烨可叹的是,我满洲大兵挥师南下之时,同安王的确是抱着那些凛然大义,想与我朝争个高下的。只说此处,其人倒是值得佩服。不过,适才皇阿玛已经说过,各为其主,也是人臣之常情。”弘毅转而回身给福临施礼,寻求支援和附议。

        “嗯,不错。就连瞿式耜等人至死不降,朕不还是恩准其孙瞿昌文将其灵柩迁回祖地,未加阻挠吗?此为人臣之道,虽不识天意大势,却尤为可叹。”这是福临的真心话,故而乐得顺水推舟。

        “皇上仁慈!这么说,同安王来归,也算识得天意!”胡世安只好顺着皇帝的意思往下说。

        “胡大人只说对了一半,天意使然不假,人情逼迫是真!”终于到了关键所在了,弘毅急忙接话。

        “人情逼迫?”福临忍不住插话了。

        “皇阿玛,正是。适才玄烨三问,同安王为何会对隆武伪政始乱终弃,最终选择忠顺于我大清正朔?正是因为朱聿键身边一帮士大夫,只会虚言什么义与礼,却恰恰对空怀效忠之志的郑芝龙鄙夷隔绝,最终导致同安王心灰意冷,这才看清了天意所在。”

        弘毅不失时机将议论的矛头指向了所谓“士大夫”阶层,一下子让胡世安如坐针毡。

        “隆武伪政的核心,乃是朱聿键与郑芝龙。二者之间关系从勾连到背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隆武伪政覆亡的命运。有人以为郑芝龙从一开始便打算背叛朱聿键,实则不然。二者之间,曾经有过相当融洽主仆之谊。他们最终的分道扬镳,乃是由于隆武伪政内部,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一系与士大夫之间不睦。而朱聿键最终选择站在士大夫一边。此乃天意,故而郑芝龙得以正途。”弘毅开宗明义,进而详细说开去了——

        郑芝龙之弟郑鸿逵是拥护唐王朱聿键称帝的核心人物。唐王入闽。首先借住在郑芝龙家中,然后才搬入福建布政司。二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隆武帝登基后,给郑氏一家封官许愿。郑氏一门尽得高官厚爵,郑氏部将也多得高官。

        其时,隆武帝刚刚登上帝位,手中无权无钱,非得依赖郑芝龙为其提供经费,所以。对郑芝龙极其倚重。但由于郑芝龙出身于海盗,为闽中士大夫所不齿。钱澄之所著《所知录》中便有记载:“芝龙初以海寇受抚,虽晋五等爵,与地方有司不相统属。闽士大夫辄呼之为‘贼’,绝不与通。”郑芝龙受到隆武帝重用,引起了福建士大夫的普遍不满,他们向郑芝龙发起攻击,首先发生的就是郑芝龙与黄道周[1]争夺东班之首事件。

        应当说。这一事件挑起了隆武朝的文武之争,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是,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历来史册都偏袒黄道周,指责郑芝龙冒犯祖制。强行要站东班之首,因而引起了文武之争。如果仔细研究当时的详细材料,会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郑芝龙在迎接唐王朱聿键之前,职位是总兵,但被封为南安伯,爵位高于一般的大臣。隆武入闽后,更封其为平虏侯。就爵位而言,他是众大臣之首。隆武未到福州时,在水口驿站接见郑芝龙与其他大臣,其时朝臣站班,郑芝龙在东,位居班首,郑鸿逵次之,其下是福建的大臣。而站于西边的,是户部侍郎何楷,大理寺卿郑碹等人。可见,在隆武诸大臣中,原先是由郑芝龙为首,他站在东班之首,是其原来地位的反映。

        不过,按照明朝的制度,“文东武西”是一贯的制度。毫无疑问,当时的文臣对郑芝龙站东班之首是有意见的。黄道周入闽后,他们很想凭着黄道周的地位与影响,将郑芝龙拉下马。

        《台湾外志》关于此事是这样记载的:“隆武招黄道周……等文武入朝会议战守策,郑芝龙首站东班。楷让之曰:‘文东武西,太祖定制。今郑芝龙妄自尊大,不但欺凌朕等,实目无陛下。’龙曰:文东武西,虽古往今来之定制,然太祖已行之,徐达业站东首。’(黄)道周曰:徐达乃开国元勋,汝敢与达比乎?’龙曰:以今日较之,我从福建统兵恢复,直至燕都,功亦不在徐达下。’楷曰:‘俟尔恢复至北京,那时首站未迟。’遂互争殿上。”

        文中的“楷”是指隆武的户部尚书何楷,他和黄道周一样都是福建漳州人。他来自福建,深知郑芝龙的底细,如今海盗的地位比他还高,他无法接受,便推出首辅黄道周与郑芝龙争位。

        黄道周与何楷都是明末著名的文臣,在海内都有一定威望,但他们共同的弱点是沾染明末党争的风气,好意气用事而不顾大局,从而引发不可收拾的文武之争。《台湾外纪》的作者江日舁曾批评黄道周等人与郑芝龙争位:“(何楷、黄道周等人)皆与芝龙梓里,当痛哭流涕,导以忠义,感以贞诚,今日之事,不但东班首位,且薄天子而不为也。抑鄙芝龙出身绿林,非资格正途,不屑教诲耶?即不屑教诲,不应比肩事主;既已比肩事主,宜效蔺相如朝而称病,遇而避舍,先国家而后私仇。顽石尚可点头,况于人乎?诸君子不顾其君以全国,徒重其礼以使气,互相讦激,一旦芝龙拂袖,不接粮饷,群然计绌。”

        如其所云:郑芝龙有志做徐达,这正是诸臣鼓励郑芝龙的好时机。可惜的是,诸大臣不是乘机鼓励他去做徐达,而是对此百般讽刺,郑芝龙当然是很难堪的。其后,隆武帝裁决仍然由文臣站东班之首,但郑芝龙也因而隐退。其时郑芝龙掌握军权,他不出来,军队便无法出战,朝廷中对黄道周的压力增大,黄道周只好离开福州。郑芝龙复出后,掌握了朝廷大权,但也受到文臣们的攻击,隆武朝的党争日益激化。在许多事件上,双方都唱对台戏。马士英[2]要求入关,郑芝龙赞成,士大夫反对;郑鸿逵在大殿打扇,何楷上疏抨击他无札,隆武帝嘉奖何楷。郑鸿逵大怒,称病不出。隆武帝为了迁就郑鸿逵.让何楷辞职,想过一段时间再召何楷回职。然而,何楷在回家的半路上.被强盗劫持,割击双耳【疑为郑芝龙所为】,从此无法复出做官。双方闹到这一地步,业已不可收拾,不论什么事,文武大臣都有不同的看法,南明小朝廷已经很难做出正确决定了。

        其实,弘毅这一番长篇大论,现在坐在位育宫大殿的几位汉臣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第一次有人讲隆武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和士大夫的内斗,而且还侧重于后者为了追求颜面而至君国大义于不顾的原因,听来却是振聋发聩——

        今天的会议,但凡是对郑芝龙出任大清官办船队首领的提议不同意、不愿意的人,又有谁不和当年的黄道周、何楷一样,嘴上说的是仁义道德,心里面却是发自肺腑的瞧不上海贼出身的郑芝龙?如若再率性而为,岂不是要把好端端的顺治朝生生给逼成隆武朝?

        福临心中也很明白,也终于知道了玄烨的一番苦心——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又是三问三答,又是旁征博引的,全是因为我的大清需要真正的人才,更需要朝堂之上诸位大臣的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呀!

        “诸位爱卿,玄烨所言,有理否?”皇帝满眼深情的望着大伙——怎么样,表个态吧?

        “皇上!老臣……老臣迂腐之极呀!请皇上治罪!”胡世安再也坐不住了,一骨碌趴在地上请罪——无论诚恳与否,反正是明白自己的确是被小皇子给套牢了!

        “慢!皇阿玛,其实胡大人所虑也是为了大清,请皇阿玛明察。更何况,同安王虽然大才可用,但却有一处劣性!的确需要早作规矩,才可成其方圆,方能助其立下奇功!”弘毅却抢在福利开口之前跪下来给胡世安求情,给郑芝龙上眼药!

        “这……玄烨何意?”福临茫然发问。

        不仅仅是皇帝,所有人都被小皇子的表现弄傻了!

        “皇阿玛,同安王之劣性,不在曾为海贼。众位大人忽略了一处紧要——其实,他首先是个大海商!”弘毅抬起头,一字一句进谏道。

        海盗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商“唯利是图”和“投机取巧”!

        [1]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

        又字虫离若,璃平,号石帝,董又族,福建董章童甫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进土,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王冀、扈事府少扈事。南明隆武时,任更部栗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首铺)。抗清失败,被俘歹句,玉益忠烈。

        [2]马土英(约1591~1646字王辜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凤阳总督;南明弘光朝内阎首铺。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马土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马土英于是盘棺于渐江—带,期间多次参与反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土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绳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


  (https://www.xblqugex.cc/book_10234/55818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