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弘毅知难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被皇太后的软钉子弄得没有脾气的福临,只好作罢对自己政绩的自我表扬,再一次无精打采的讲述起自己额娘更为感兴趣“趣事”:
“辽阳知府张尚贤今日上奏朝廷,说辽东旧民,现如今寄居登州海岛者甚众。张尚贤就颁令进行招徕。随后就有广鹿长山等岛、民丁家口七百余名,都回了金州卫的原籍。但现在金州域内地荒人稀,倘若朝廷准其任意开垦,则生聚者就可渐渐增多,将来还可以设立州县加以治理。一旦如此的话,那么海外诸岛上的散落旧民就‘皆闻风踵至矣’[1]。”
“皇额娘,你说这些个辽东旧民也真是有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不在原籍勤事稼穑,反而要去那些个荒芜的海岛上,真是荒谬之极了。”皇帝随便找了一件所谓趣事,准备打发了皇太后的要求,也好早早回去解脱。
“是呀,这个张尚贤果真也是有些担待的,能够将这散落海外的旧民重新招附回来,也算是功劳一件了。那皇帝准备如何回复?”皇太后其实根本不是在乎什么趣事,而是在乎皇帝如何理政。
“皇额娘说的对,儿臣已命将其疏奏交下所司议。”福临实在是无趣的很。
“皇阿玛,岛上可还有居民?”弘毅突然插话。
“哈哈,估计剩不了几户人家了,这个张尚贤还是有些能耐的,照此下去,海外诸岛就不会再滞留旧民了……”福临回忆着张尚贤的折子,信心满满的说。
“皇阿玛,岛上不可不留民人呀!”弘毅急了,忘了君臣父子的礼仪,打断了皇帝的讲话。
“玄烨,忘了皇玛玛是如何教导于你的?怎么又没了规矩!”皇太后听着朝政正十分“来劲”,不料想玄烨不识时务的无礼打断,当即严肃训斥。
“皇额娘,无妨。玄烨近来常常是有些点子的,儿臣倒是愿意详细听闻。”福临没有在意儿子的突然失礼,反而敏锐地感觉到,也许这个小家伙,又会有什么神机妙算一般。
“皇阿玛,海外诸岛可是在辽东以东的黄海之上?”弘毅没有去解释什么,反而故意紧紧追问。其实,现如今的自己,如果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格外的关注,马上会让身边这些人自然而然的提起兴趣。这一点,弘毅充满了自信。
“应当是。”福临肯定。
“那,儿臣恳请皇阿玛谕旨,让张尚贤知府没岛之上留民人数户,继续生产。还有兵部,在岛上民人之中择一二头领,受其‘百长[2]’之职,以备镇守。”弘毅再一次跪在地上,郑重其事。
“玄烨,为何如此?”不等皇帝儿子发问,皇太后果然来了兴致,早把这孙子刚才的无礼之举抛到了九霄云外。
“皇玛玛,皇阿玛,玄烨有一顾虑,长久以来弃之不去。”跪在地上的弘毅猛地抬起头,一脸忧国忧民之色。
“何事如此?”福临吓了一跳,一旁的布木布泰也是心中发紧。
“为何我太祖太宗能够龙兴关外,对明作战频频取得骄人战绩?”弘毅开始忽悠。
“天意使然!”福临正色,并使用了标准答案。
“不错。可皇阿玛,有明一朝,东南沿海倭寇[3]猖獗不断,明朝自始至终顾此失彼,实在是不可不算。”弘毅自说自话,看两位默不作声,分明是认可,于是接着忽悠。
“以明朝军力,对付区区数千海盗倭寇,居然首尾难顾,实在是不可小觑东洋倭人的实力和野心呀。明朝有海禁[4],却将这倭寇越禁越多,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放弃万里海疆之守卫,将其拱手让与海外小国来去自由。海禁,对于中原上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仅仅依靠勘合贸易[5]来维系海运,却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重要原因。在朝堂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虽然取消海禁,可此时倭寇海患却早已方兴未艾……”弘毅准备顺便阐明一下所谓海禁的罪念深重,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却不料福临突然插话。
“玄烨是说东洋[6]蕞尔小国?哈哈,那你就多虑了。”福临笑了,真心实意的笑。
“皇阿玛,东瀛小国,的确不足挂齿,可他以小博大,却令中原大国头疼不已,如疽疮在背、寝食不安!元世祖忽必烈两伐东瀛而不得,明万历帝也仅仅是将倭贼驱逐于朝鲜半岛之外而已,却终归不能令其臣服。”弘毅及时打消给皇太后和皇帝普及海洋贸易常识的念头,转而专攻对日政策。
“我朝入关,东瀛小国虽然遣使,却不受封、不称臣,孤悬海外,四面汪洋,他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蚕食鲸吞我中原腹地!而若蚕食中原,则首并朝鲜,吞并朝鲜,则进取我关外盛京,得了盛京龙兴之地,则效仿我大清,入关定鼎中原……”
“大胆!”皇太后大吼一声,把弘毅吓了一跳,甚至连正在聆听“新鲜论调”的福临也是惊着了。
弘毅正要叩头请罪,以为自己说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那段——“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一类的相关内容触怒了皇太后,急忙准备据理力争一番,却听老太太接着“吼”道:
“区区一个倭国,居然也敢如此狂妄?当年壬辰[7]年间,倭人北犯朝鲜[8],太祖时任明朝的建州都督。尽管后来明朝君臣背信弃义,可我太祖皇帝却在建州地方忠心事明,天地可鉴。八月,太祖在向明朝朝贡马匹,恰逢首批援朝明军在平壤受挫,退回国内,明朝上下都是被吓破了胆子,为援朝抗倭事举棋不定。太祖闻听,怒不可遏,致书明兵部尚书石星,说:‘我建州与朝鲜界限相连。今朝鲜既被倭奴侵夺,日后必犯建州’,并约定‘待严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报效皇朝’。九月,太祖返回辽阳后,随即派使臣马三非去朝鲜说: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援助朝鲜。可惜那胆小怕事的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后,居然给咱们拒绝了。”[9]
“也就是这一年,孝慈高皇后[10]生下了太宗皇帝。我嫁给太宗皇帝后,曾听太宗讲过,当年太祖皇帝听闻倭寇进犯,怒不可遏,准备发兵征讨,要不是明朝皇帝强令太祖不得擅离职守,早教那些个倭寇,叫什么丰臣秀吉[11]的,早死好些年!当日,太祖曾说,倭人向来不附中华,他日我自让他臣服![12]”布木布泰说到关键时刻,拿出了太祖圣训,以求自己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这一番言论可是把地上还跪着弘毅乐坏了!还没等他接话,一旁坐着的福临却起身参与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儿臣定当荡平倭寇,实现太祖宏愿!”福临也是郑重其事下跪祈祷。
“好,皇帝有此志向,实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志得意满的表扬道。
“玄烨,起来详细说说,海外诸岛,为何重要?”刚刚参与了政务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还不忘具体政事的安排,于是转而问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听了刚才这番话,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摆布下去了,一定要有个对日政策的良好开端!
[1]见《清实录》,时间、人物、内容都是史料。
[2]百长,清代未入流武职外官官职。
[3]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後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为了对付东南郑成功,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1],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清朝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满清政府的既定政策,对中国在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负担有主要的责任。
[5]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方物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3年,或5年。对日本则规定10年一贡。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明勘合贸易使明海禁后还有官方主持的海外贸易窗口可以维持,但这种贸易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在海外贸易中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商品交流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甚巨,仅允许勘合贸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部分原因。在朝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取消海禁,此后私人海外贸易一度成为主流。
[6]“日本国”是在1870年日本明治维新才出现的中文称呼,而之前中国对其的称呼一般为”东洋“或”瀛洲“;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秦语中,寇与贼同意。
[7]万历二十年。
[8]指壬辰战争,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或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半岛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9]摘录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
[10]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哈赤。孟古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11]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1537年3月17日)-
庆长3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12]此一句绝对杜撰!
(https://www.xblqugex.cc/book_10234/55817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l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lqugex.cc